哲学上有个基本规律,叫做“否之否定”。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这个规律,在历史的变革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如一面巨大的幕布,映照出历史舞台上的人来人往,以及命运浮沉。
斯大林时代,在集体化的疾风骤雨与工业化的雷霆万钧中,将苏联推向强权之巅。然而在这座钢铁堡垒的阴影之下,不知多少灵魂在无声啜泣,多少生命如雪消融。
赫鲁晓夫站了出来,以《秘密报告》为号角,如一把利剑刺向斯大林。他那“解冻”的暖风,本欲消融坚冰,但历史的惯性何其强大。当他愤怒地掀开历史的棺盖时,却未曾想到自己也将被钉在同一根耻辱柱上,被后人以更复杂的目光审视。
赫鲁晓夫当年满怀热望播撒下的否定种子,最终竟也结出了否定他自身的苦涩果实。他欲将苏联从“斯大林式”重压下解放出来,却未能真正摆脱历史枷锁的纠缠。他一系列如“玉米运动”般突兀的跃进与对外冒险的莽撞,最终让民众在失望的废墟上重新捡拾起斯大林时代留下的砖石。那砖石上刻着秩序、稳定与国家尊严的印记。
斯大林的否定者赫鲁晓夫最终竟也成了被否定者,历史天平的两端,砝码的移动总在出乎意料之间,却终归于一种严酷的平衡。
俄罗斯民众对赫鲁晓夫的否定,并非机械地回到原点,而是裹挟着对历史复杂性深刻体察后的螺旋上升。赫鲁晓夫以极端方式否定斯大林,却无意中暴露了极端化否定本身的危险。民众在迷惘中渐渐明白,历史评价从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如同一条奔涌的长河,裹挟着泥沙与金砂一同前行。今日俄罗斯人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已然不再满足于简单翻烙饼式的褒贬,而是带着辩证的清醒,在历史曲折的幽谷中采撷真知。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否定,最终又被民众对赫鲁晓夫的否定所扬弃,这如同一曲令人低回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回旋曲。它昭示着:历史评价永非一锤定音,每一次否定既是对前者的矫正,亦在无意中为下一次的否定埋下伏笔。
当今的中国,那些赫鲁晓夫似的人物,抓住“大跃进”中的斑点,以偏概全,企图全盘否定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尽管他们抛出了什么“三七开”,实则对成绩缄口不谈,对“错误”却无限放大,攻击一点不计其余。这种手段看似狡猾,实则阴险,与赫鲁晓夫相比更增加了几分冠冕堂皇,即当婊子又立牌坊。
然而,中国人民的醒悟,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激流,荡涤着尘埃与污垢,在否定之否定的过滤中露出真相,使人们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历史规律告诉我们,唯有在否定之否定那螺旋上升的阶梯上,才得以挣脱非此即彼的泥沼,触摸到历史深处那既沉痛又蕴含生机的厚重脉动。那些不顾历史事实,用今天的辉煌否定昨日功绩的人,最终肯定逃脱不掉被否定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