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男女对立加剧,我们离日本式“男人不结婚,女人卖身活”还有多远?
近日,“武大女生控诉性骚扰”的新闻曾激起网络巨浪,然而剧情反转后,被指控的男生却成了风暴中心。他的姓名、照片、家庭住址被公开在社交平台上,无数陌生人涌入其社交媒体账号进行辱骂,甚至有人扬言“社会性死亡是轻的,该物理消灭”。
铺天盖地的辱骂、诅咒与死亡威胁,最终将他逼至绝境,绝望地割腕、跳楼……尽管警方调查后澄清了部分事实,但这场以正义为名的“围猎”,早已将一位普通青年的人生撕得粉碎。
网友的评论充满悲愤:
“举报本没错,可这哪里是维权?这是网络凌迟!”
“开盒、人肉、逼人自杀,这跟古代游街示众扔烂菜叶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换了更凶残的电子刑场!”
“生命很脆弱,网络暴力却如此残忍。男女之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互相攻击,这样只会让社会更加撕裂。”
“支持女性权益?我双手双脚赞成!可你看看现在网上那些‘拳师’,动不动就‘蝈蝈’、‘吊子’挂嘴边,男人呼吸都是错,这哪是维权,分明是搞性别恐怖主义!”
“真怕了,不敢跟女同事单独说话,不敢随便发表评论,生怕一句话不对就被截图挂网上‘社死’。”
这起惨烈的网暴事件,撕开的远不止一两个年轻人的伤口。它也是一面照妖镜,映射出当下社会两性间日益尖锐的对立情绪——怀疑取代了信任,标签覆盖了人性,仇恨的毒液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社会的根基。
而当理性沟通的桥梁断裂,互信荡然无存时,一种令人窒息的未来图景,或许离我们并不遥远:男人普遍抗拒婚姻,女性在生存重压下被迫滑向灰色边缘。
这不是危言耸听。只需东望我们的邻邦日本,那幅令人脊背发凉的“社会样本”已清晰可见。
当“不婚”成为常态,“身体产业”成为无奈选项
日本社会学者早已敲响警钟:“无缘社会”正成为现实。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冰冷数据揭示:2020年,日本男性50岁时的“终身未婚率”(即从未结过婚的比例)已高达28.3%,女性则为17.8%,皆创下历史新高。
这意味着,近三成日本男性终生游离于婚姻之外。
为什么日本男人“集体不婚”?
1、经济重压,婚姻成“奢侈品”:
“结不起!彩礼、房子、养孩子,哪样不是大山?我这点工资,只配活着,不配结婚。” 一位中国年轻男性的吐槽,道破了日本同辈的心声。
经济长期低迷,就业不稳定,传统“男主外”模式崩塌,婚姻所需的物质基础对普通工薪族而言日益成为难以企及的梦想。
2、情感疲惫,关系成“高风险投资”:
“天天被骂‘蝈蝻’、‘潜在罪犯’,付出被当理所应当,有点摩擦就被挂上网社死…谈个恋爱跟走钢丝似的,何必呢?”类似言论在中文网络并不鲜见。
在日本,社会氛围中对男性的负面标签化(如“草食男”、“没责任心”),以及日益敏感的两性关系舆论场,让许多男性视亲密关系为畏途,选择主动疏离。
3、价值多元,个体主义兴起:
“一个人挺好的,自由自在,不用看谁脸色,钱都花自己身上。”个人主义思潮的普及,让“结婚生子”不再是人生必选项,追求个人舒适与自由成为更多年轻人的优先选择。
当大量男性退出婚恋市场,部分女性的生存困境随之而来:
经济压力无孔不入。在就业市场仍存在性别歧视、同工不同酬的背景下,部分缺乏稳定高薪工作或家庭支持的女性,为维持基本生活或追求某种程度的物质保障,被迫或“自愿”地滑向被美化包装的“灰色地带”——风俗业、陪侍业,甚至更直接的性交易。
日本庞大的“风俗产业”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种扭曲社会结构的畸形注脚。
当男性普遍“躺平”,当婚姻这条路越来越窄甚至被堵死,当正经工作养不活自己,一些女性只能无奈地“用身体换生存”。
那些曾憧憬独立与自由的女性,可能发现通往未来的路越走越窄,最终被逼入更阴暗的角落。
中国社会,是否已在路上?
令人警醒的是,日本的前车之鉴并非与我们无关。种种迹象表明,某些相似的土壤,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形成:
1、婚恋成本高企,压垮普通青年:
“结个婚,扒掉爹妈两层皮,再背三十年房贷。这婚,是给银行和丈母娘结的吧?”网友的辛辣讽刺背后,是彩礼飞涨、房价畸高的冰冷现实。
房子、车子、彩礼,成为横亘在无数普通男青年婚姻之路上的“三座大山”。
2、对立情绪蔓延,信任荡然无存:
从“普信男”、“妈宝男”到“拜金女”、“田园女拳”,攻击性的标签在网络空间肆意横飞。
每一次热点事件(如武大网暴案),都可能被简化为性别站队,成为煽动群体对立的燃料。
“武大那个男生,什么都没彻底搞清楚就被判了死刑,谁还敢和异性打交道?”类似担忧广泛弥漫。
3、个体生存焦虑加剧:
经济下行压力、就业竞争激烈、“35岁危机”……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着年轻人。
以下是许多“95后”、“00后”男性私下或公开的心声:
“不婚不育保平安,游戏、钓鱼它不香吗?”
“996挣的钱,够看病还是够养老?自己都活不明白,怎么敢拉别人进火坑?”
“结婚?算了吧,买不起房给不起天价彩礼,还要时刻担心被‘小作文’送走,不如自己过。”
他们并非不愿承担家庭责任,而是在高昂的物质成本与难以预测的“舆论风险”面前,选择了撤退。
对立毒火下的惨痛祭品
回看武大网暴事件,它绝非孤例,而是当前恶劣网络生态和两性对立情绪的集中爆发点:
1、“小作文”审判与“开盒”狂欢:
举报内容未经充分核实,瞬间引爆网络。被指控者被剥夺辩白机会,直接沦为“全民公敌”。
“开盒”行为将网络暴力无缝导入现实,实施精准而残忍的社会性抹杀。
“这不是正义,这是高科技包装下的私刑!”
2、标签化与妖魔化:
“男的被指控性骚扰?肯定是惯犯/人渣/潜在罪犯!”预设的立场和刻板印象,让理性讨论荡然无存。
个体复杂的处境被粗暴简化为“男VS女”的战争符号。
两性群体已经不是在讨论具体的人和事,只是在发泄对“对面阵营”的恨。
3、平台推波助澜,戾气吞噬理性:
某些平台算法对极端、对立内容存在偏好,因为“流量为王”。耸动的标题、偏激的言论、非黑即白的站队,在算法的助推下获得病毒式传播,不断强化用户的偏见,形成信息茧房和戾气回音壁。
我们的敌人从来不是彼此!
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任由对立与戾气撕裂社会,滑向日式深渊?还是努力弥合分歧,寻求共生之道?答案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与行动:
武大案中的男生,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痛苦会绝望的活生生的人。任何讨论,都应基于事实,尊重具体个体的尊严与权利,而非将其作为宣泄群体情绪的靶子。
在喊打喊杀之前,先问问自己:我了解全部真相吗?我攻击的是具体的行为,还是一个虚幻的敌人?
希望你我都能谨记:
1、虚拟世界的刀,同样能杀人!
2、醒醒吧!我们的敌人从来不是彼此。
真正的敌人不是异性,底层男女共同的困境,是飞涨的房价、昂贵的教育、稀缺的医疗资源、微薄的劳动回报和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别转移矛盾,别底层互害。将矛头对准制造不公的源头,推动社会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我们不是数据,不是流量,更不是彼此的地狱燃料。我们是活生生的人!
撕裂只会通往深渊,撕裂的深渊只会吞噬所有人,而理解与协作,是唯一的光。
当网络暴力与极端对立成为常态,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被仇恨裹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输家!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