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
从延安窑洞里的整风运动,到西柏坡“进京赶考”前的自我警醒,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史。毛主席曾将批评比作“扫灰尘”“照镜子”:“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这份敢于直面问题的清醒,恰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敢于浪遏飞舟的英雄气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毛主席要求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
然而,当下一种异化倾向却在蔓延: 有人对教育公平提建议,被斥为“否定教改成果”;有人为劳动者权益发声,被骂作“破坏营商环境”;
有人指出环保短板,竟被扣上“唱衰发展”的帽子……
某些人把“改革开放”当作拒谏的挡箭牌,将“极左”标签化为封口的烙铁。这恰恰背离了改革的初心!
毛主席曾痛斥某些干部:“自己不愿批评,又怕别人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一摸就跳!”
难道不是吗?
常常有些人,一听到不同意见就如同触碰了逆鳞,动辄就把“左棍”、“唱衰”、“余孽”的大帽子往提意见者的头上乱扣。殊不知,这种蛮横霸道的作风,恰恰与它所批判的“极左”思维同根同源。
不可否认,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工作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加以认识和改进。这就需要我们端正态度,敞开心胸,认真提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批评。切不能工作中有了成绩,尾巴就翘上天;更不能“一俊遮百丑”,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本身也是一种“左”的表现。它拒绝实事求是,回避矛盾,最终只会让问题积重难返。
历史告诉人们,真正的共产党人,从不惧怕批评。
延安时期,曾有老乡因不满征粮政策,怒骂“老天爷怎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要抓人治罪,毛主席却坚决制止,反而深入调研,发现是公粮负担过重,于是立即调整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最终赢得群众真心拥护。这种“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胸怀,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气度。今天,我们更需传承这种精神。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治病良药;压制不同声音,才是对改革最大的背叛!
今日某些人挥舞“极左”、“反改革”的大棒,完全背离了毛主席对待批评的态度,同时暴露出政治上的幼稚。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心虚者恐惧批评,无能者仇视批评,腐化者镇压批评。
毛主席曾告诫全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新时代的批评观,核心在于摆正主仆关系。把群众的意见当作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自己的形象;把群众的呼声,当作一把尺子,经常量一量自己的步子;把群众的批评当作一块板子,经常打一打自己的屁股。
批评如镜,照见兴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条镌刻在无数党员干部笔记本上的箴言,不能沦为墙上的标语。当某些人忙着给批评者贴标签时,请重温毛主席的承诺:“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一个拒绝批评的政党,终将被人民批评;一个畏惧监督的政权,终将在历史面前溃败。
破除“扣帽子”的歪风,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每个掌权者重温“赶考”初心:人民的手掌,既能托举我们前行,也能掀翻骄傲的舟楫!
朋友,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下面的公众号名片:《闲人茶舍2025》,以免失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