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社会思考系列
高考填报志愿的季节,相关的新闻必然少不了。不是秀状元们的小幸福,就是秀状元们的高分经。至于普通孩子,那就是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废材,又有什么炒作价值呢?你看,人民日报刚表扬了一个考200多分的孩子情绪稳定,人家扭头就借势当网红短视频博主了。平时的边角料被拿到聚光灯下晒,也就别怪人家对人民日报送上的流量不客气了。
当然,要说高考相关的新闻,还得是天之娇子能拉流量。这不,一则学生考了好成绩,却因不愿意填报清华北大的志愿而惹怒老师的新闻又成功吸引了不少眼球。吃瓜群众们在评论区的留言互动也是不亦乐乎。
这件事的最新进展是学校对老师进行了通报批评,老师作出了深刻检讨,并向学生及家长致歉,争取学生和家长的谅解,3名学生也已经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了志愿。这事看上去,就算圆满解决了。当然,它肯定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因为学生不报清华北大,就怒斥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将师生之间的感情化为零。”话里有话呀。
评论区的群众很聪明,一眼就看到了老师解散的微信群的群名叫“清北团队合作群(22)”。很显然,老师生气的原因找到了,这个班就是以考清北为目标的。现在学生分数够了,却不愿意报考清北,老师生气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早早就看透了考清北也不过是利益和交易的评论区网友们显然并不买老师的账。
看问题要站在一定的立场看。当然是人民大众的立场。所谓的人民大众立场又是什么立场呢?大众多了去了,什么玩意都有,大家的利益很可能互相冲突,你怎么站,想站谁?笔者说的人民大众的立场,不含糊,很明确,就是从人民大众的群体利益出发来谈问题。
至于人民群众有没有这种群体自觉性,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不管有没有自觉性,他的群体属性都不会因此而有所变化。如果有些群众认为他和别的群众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总想着踩着其他群众爬上去,期待着就像范进中举一样,马上就有士绅老爷来送钱送地,从此过上脱离大众、骑在人民头上过人上人的生活。笔者决不会站在这种人的立场。
科举从来不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而是为了皇权和官僚的统治服务。宋神宗曾对大臣文彦博说,王安石变法你们都反对,但变法对老百姓总有好处吧?文彦博回答得很露骨,皇上,你是和我们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和老百姓共治天下。封建时代的社会就是这样分成了两个社会阶层,一个是统治阶级食利人群(皇权大臣),一个是被统治阶级劳动人群(人民群众)。
如果人民群众觉得科举是给自己这个阶层谋幸福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科举1000多年,能考中的大多都是地主家庭,穷人哪里有钱去走读书求官的路子?偶有几个普通家庭想尽办法拼尽全力把儿子送到了科举的巅峰,这种小概率事件又怎能说成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现在清北的高考录取新生中,有多少是城市中产阶级,有多少是农村的穷苦底层?
上面的数据很清楚,比例越来越低。未来会不会跌破10%呢?
明洪武30年,朱元璋因为当年的科举榜上全是南方士子而大开杀戒,也因此有了后来的南北分科取士的传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走科举这条路是很需要经济基础的!南方经济发达,地主阶级有更好的条件供子弟专心走读书求官这一条路,当然更容易出成绩。拼家底(爹)的选拔制度还能说是公平的制度吗?
朱元璋杀了当年的考官(南方状元出身),杀了当年的状元(南方出身),重新录用了全是北方士子的进士,目的是为了科举的公平吗?皇上怎么会关心士子的利益呢,除非它影响了帝国的利益和政治的稳定。士子们所心心念念的公平,也只不过是少数有条件参加科举的群体的小圈子利益罢了。穷苦大众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向朱元璋要公平了吗?
更何况,这些士子们中举之后,大部分人迅速变成了毫无廉耻,只顾招眼刮民财的官僚阶级。他们这些人民的敌人和劳苦大众有什么感情和利益上的共鸣吗?被朱元璋一怒之下砍了脑袋的状元属实命运有点惨,一想到这些春风得意的科举幸运儿日后一个个变成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丑陋官僚,他们的命运又有什么可值得劳动人民掉下同情的眼泪呢?
皇上想砍状元的头就可以随便砍,可见官僚也不是那么好当的。纵然如此,也挡不住天下士子争相来投。为什么?当然是背后的巨大利益诱惑。再说回上面所谈的报考志愿事件,既然考试成绩和利益是挂钩的,那为了利益而失信翻脸不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么?
老师把尖子生集中到一起搞重点培养,当然是为了校方和个人的利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尖子生身上,难道不是对普通学生利益的侵犯吗?学校和老师不清楚这一点吗?但他们无所谓。尖子生答应出了成绩报考清北,担心考不上好的专业影响未来出路,又失约改报其他学校的就业有保障的专业。不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
老师和校方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普通学生的利益,也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物质奖励和名师荣誉),坚持让尖子生报考清北,而不去考虑是否可能耽误学生的前途。既然老师和校方带头自私自利,尖子生为什么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当初随口的承诺呢?老师说他50岁了,含泪写下控诉文字,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没活明白呢,也该退休了。
2019年,有一位神人为了进心仪的北大,接受了调剂的护理专业,最后实在因为接受不了考上北大当护士的前景,只在北大上了一节课就毅然回校复读,又重新考进了清华的能源与电器类专业。他就是郭恩惠。不是笔者觉得护士的工作不好,是北大精英小郭接受不了当护士的命运啊。
小郭最近也在网上发声了,他承认当初填报志愿时过度看重名校光环,忽视了专业和兴趣,然后又找补了一句“退学不是光荣的事,一年时间也是浪费,不建议效仿”。君请看,精英学霸们说话也是自带求生欲的。学校可是轻易得罪不起的呀。
对于网友“挤占名额”的质疑,他诚恳地表示自己暂时没有想到反驳的理由。其实这个质疑也没办法反驳。复读一年考上清华,就是挤占了应届生的一个名额。说小郭复读考上清华对应届生不公平,实际上,这事只是对极少数能考进清北的学生不公平,影响的只是极少数人的利益。何况这些人考上清北也只是给自己履历贴金,又关社会进步什么事呢?
小郭辩解说,对于当时的他来说,选择北大的护理专业就是一个深渊。他认为自己有权利退后一步,所以他只能复读。看看清北精英的思维,是不是充满了利己主义的精神?我选错了专业,影响了我的前程,那我当然要为我的前程而不是别人的前程负责。既然整个社会都讲究自私自利,那也就不能怪我做得不对了。
话扯远了,再说回到老师因为学生不报清北,愤而解散微信群的事。说到底,这件事只是少数精英群体的博弈罢了,跟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沾边,它的价值在于告诉我们,那些看起来十分优秀的精英们的世界同样充满了利益的苟合与背叛。精英们当然也可以大喊自己是人民群众的一员。问题是,他们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吗?
内心总嫌弃人民群众的卑微,总想着脱离人民群众,去追求所谓的个人利益和远大前程,这样的人跟人民群众就不可能是一条心,也不可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北大教授钱理群看透了精英们的精神实质,痛批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世人还在用慕强的眼神对他们心生崇拜之情。又何其悲哀?
有人可能要问,你批评精英是不是类似穷人仇富的心态?当然不是。人才就是人才,他们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发挥出自己的天赋,为全民的幸福做出贡献。笔者否定的是只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教育,否定的是让学生陷入无效竞争的教育,否定的是只给少数人远大前程,让大多数人陷入困境的教育。
为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教育,核心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公地位。教材为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服务,而不是学生为教材和考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学习的人快乐,教育的人也快乐。因为学习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是活的受教育者,不是僵死的教材和冷酷的筛选规则的奴隶,也不会被教育抛弃——哪有主人被抛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