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武大困境的警示:社会各界亟需建立“通报思维”

2025-08-03 15:12:32  来源: 网络舆情与危机公关   作者:燕志华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这几天,武汉大学卷入网络舆论的漩涡。这座老牌的985高校,本以为他的责任就是为国培育人才,但是未料到日常还有责任向网民做好通报。一张两年前对于学生的处分在今天被翻出来,成为引爆网民愤怒的导火索。而且,面对网民愤怒,一而再、再而三的应对失误,终于将学校带入一个困境。

  困境在于,学校如果不撤销对于学生肖某的处分,那么没办法面对法院依法宣判的结果,就此和网民、和法律形成对峙局面;如果撤销处分,那么怒气冲冲的网民群体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会追问当初的处分依据是什么?总之如今是进退维谷,进退两难。

  但是其他高校,在面对类似事件的时候是否就能规避武大的困境?我看未必。

  过去数十年的发展,中国不少高校和机构都形成了理工科思维、工程师思维为主的现实,而舆情应对,恰恰需要一种复合的文科思维,但是文科正处于历史性的退潮期,这构成了当下一种结构性的矛盾状态。很多负责人的理工科、工程师的思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应对不了当下网络舆情频繁的形势。这是需要提醒的。

  一、负责人一句话搞砸“局面”,是当下大型机构的显著风险

  我相信武大内部肯定一直在紧急商议如何应对,但是为何网民的怒火反倒越烧越旺呢?这源于武大对此局面,一直保持了沉默。

  而在正式回应将对此事进行调查复核之前,在媒体和网民逼问之下,相关人士说出了“等上级的安排”这样一句话。这个答复不光网民不满,预计上级部门也深感不悦。

  此言一出,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几种揣测:一是上级部门自始至终在参与事件的应对处理,甚至可能要求学校不要随便出面表态,以免“破坏大局”。以我对一些事件的内部流程的理解,这种参与大概率是真的;二是武大作为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对于上级部门的干涉或许感到不满,以这样一句话隐晦地表达了自主权的缺失;三是内部一直在商讨此事,包括新传院和法学院教授专家都已经济济一堂进行了献言,但就是忘掉了要尽快通报、及时通报,更可能的情况是,通报文字在内部走流程、等领导签字批示,结果导致网民迟迟看不到学校回应发声,认为学校在忽视民意,火气就越来越大。

  但是无论如何,武大回应媒体的一句话,将自己带入了更大的尴尬局面之中。如同将一个本就负重之人,一把推到了武汉东湖里。

  实际上,在此之前,引人关注的爱康国宾体检事件也在这方面犯下大错,甚至影响更为深远。

  近日,爱康国宾就“体检十年未查出癌症”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起诉作为消费者的张律师,理由是“维护员工尊严”,其本质或许是以法律手段来应对舆情困扰。然而,此举引发更大的舆论反弹,这源于CEO张某在发布会上强调,“几百元体检无法保证查出所有疾病”,虽然此言是试图解释体检的局限性,公众却将其解读为“推卸责任”,并可能无意中将行业潜规则和“月之暗面”一举暴露在公众面前。

  此言将带来更为复杂的网络影响后果。由于此言引发了公众的不安和不满,对于行业形成偏见和成见,预计未来即便是爱康赢得了官司——而且大概率将赢得官司——网络舆情也不会消停,因为网民已经出现了群体性的情绪对立,或将导致“舆论审判”和法律审判的长期冲突。

  二、他们并未意识到舆情通报已成社会生活的重心之一

  今年7月以来,网络舆情爆发的频次和烈度都是近年来少见的。这或许和发展的不景气程度有所关联,因为就业和工作的不顺利,以及高温天气,导致人们情感更为脆弱、更容易情绪化,更易把事件放上网曝光,把小事炒热炒爆。

  这背后也潜藏着一种风险,那就是线下的现实工作机制未能取信于民,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以线上曝光机制来推动问题解决,线下社会机制因此被架空、被边缘化。但是线上机制越是容易解决问题,越是吸引网民向线上聚集,线下机制越是面临空转的局面。社会因此需要反思,因何导致这种信任的转移?

  但是人们上网发泄,大体上是一种不太坏的行为,也不会导致更坏的后果。这源于,网络舆情一方面的确会推动社会的自我变革,让假丑恶行为暴露于公众监督之下,在权力的主导下,社会实现自我革新;另一方面,网民上网发泄不满,有利于宣泄心中压力,从而在现实社会中轻装上阵,这验证了另一种舆论现象,“版面上脏的时候,社会反倒干净了”。

  中国数十年来的网络舆情,倒逼了中国进步,客观上为改革开放事业肃清了体制和观念的羁绊,舆情功不可没,和各种创新的政策做法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的暗线和明线。而且,各种舆情事件警示我们,把事情藏着掖着,只利于地方的因循守旧,反倒才会导致更坏的后果。

  正因如此,所以当下网络舆情的频繁发生,我们不应对此抱以过于负面的看法。地方政府只要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来看待舆情,并真正执政为民,把舆情暴露出的问题切实解决,事情就会化危为机。但是舆情应对依然是讲究方法论的,这其中,舆情通报至为关键而重要。

  每个舆情事件爆发之后,就需要给出一份严谨认真的舆情通报,这已经成为事件的标配,并成为社会稳定的预期。由于事件多发,而且中国最新数据显示网民数量已经高达11.23亿,他们非常关注事件之后的通报,并寄望于以此获得真相和说法。因此,动辄数千万、数亿网民阅读的通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新媒体报纸”,也是媒体融合最为成功的产品。

  因此,舆情通报已经在客观上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心之一,但是非常多的机构和负责人,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导致他们在某个场合发声的时候,并未认识到他们是在面对公众发声,是一种严肃的公开表态,反倒认为是小范围的、仅仅是面对眼前一群人的私下聊天,或者认为是朋友圈内部的发声。这种认知的反差,是巨大的风险,常常引爆巨大的舆情。

  就以上述武大和爱康负责人的发声那样,一句话就引爆了舆情,更可能源于他们意识不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进入网络舆论空间,影响通报的内容,更认识不到通报在如何严肃地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三、大型机构负责人需要尽快养成“通报思维”

  所谓“通报思维”,就是认识到任何舆情事件一旦发生,社会大众就需要及时看到一份严肃认真的客观通报,因此,需要从通报来倒推、倒逼我们养成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我们该如何向网络和民众通报此事?

  正如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认识到,地方在出台政策之前,首先考虑的常常不再是领导怎么看、主管部门怎么看,而是首先带着敬畏的心理想到网络怎么看?网民怎么看?媒体和舆论怎么看?因为一旦出事,不光上级部门救不了你,而且更可能殃及公信力,上级需要以切割来取信于民。这种敬畏心理,有利于地方决策者从“以我为主”的权力视角,转向“以民为主”的民生民主的视角。这种转变,是悄无声息的,却是具有历史的社会的价值的。它起码说明,在历经数十年的舆情发展之后,群众在慢慢获得真正的尊重,也获得了值得敬畏的权力。

  而“通报思维”,有利于社会各方,尤其是大型机构和相关负责人,认识到一旦出事,就必须通报,不通报就会遭遇舆论和民意的反弹,通报是事件发生后必经的一个大型关卡。通报成功了,过了关卡就是阳关大道;通报不成功,过了关卡,就是大坑。

  为此将会养成敬畏舆情、敬畏通报的心理。这在两个方面是有利于社会的,一是,那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型机构和相关负责人,由此将形成舆情素养,不再动辄引爆网络舆情;二是,被舆情和通报倒逼,在大脑里时刻绷紧一根弦,时刻警惕和防范冒犯网民,为此不得不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或者万一出事了,就要想着该如何向民众和舆论解释。这是一种真正的“向人民汇报”,而且大众有权质疑你,为此你需要做好更多的调查研究,给出最好的答案,否则上级部门还会问责你。

  上述几个大型机构的负责人,如果养成了“通报思维”,认识到任何事件都是需要以通报为最后表达形式乃至最终成果的,那么就会倒逼自己谨言慎行,为自己的每句话负责,然后就会带着敬畏的心理,做那些符合通报要求的事情。

  “通报思维”应该成为各种政府部门和大型机构的工作人员的重要素养。当他们认识到任何事件发生后,通报几乎是唯一的对外发声交流窗口,通报好坏,直接决定舆论走向和舆论结晶,决定舆情应对和个人职业生涯的成败得失,那么他们就会带着敬畏的心理看待一切,并追求以最大的合理合法性,来和网民达成理解和和解,最后达成共识。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有了“通报思维”,“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派出所民警上门要求删帖道歉”的事件就会减少发生的可能性。很简单,车载视频构成“天眼”,事件一旦上网,总归要有通报,他们需要明白这样做的代价。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