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主席坦荡豪壮雄伟的向世界公开宣告的诗句,给人类慨然地道出了一个坚定的、马列主义者的、无产阶级彻底革命斗士的理想与方向。
人类之间,一旦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达到全人类地彻底解放,消灭了阶级与阶级斗争,世界各民族公平交流相处……整个地球其乐也融融。但是,不可能没有“矛盾”,世界大同后的矛盾,都是人民内部产生的矛盾。最简单说,生老病死,先进与落后、男女性别的差异、家庭与家庭之间……不也是矛盾着的嘛。人们会自觉的成为劳动者,自由地创造性进行各种活动……再说,人世间不可能没有矛盾。但即便稍有点“闪失”或“龃龉”,互相颔首一笑,从无怨结……人心之间都是“透明的”、和悦的……。天下祥和,社会富庶;人见人亲,各取所需;按能生产,随心工作……有什么过不去的呢?“清平世界,说什么佛法?(宋·《五灯会元》)”。共产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就是具有强力的完美自我调节和消解各种矛盾的能力。“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共产主义的理想是远大的,但只要坚定遵循马列主义的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的。“毛主席立足国内,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高屋建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创立了适应中国革命道路的航灯——毛泽东思想。(朱树松语)”。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增添了不可逆的巨力。“这也就是在毛泽东诗词中所激扬着的、为光焰无际的毛泽东思想所采濯了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了这种理想,还有什么阴霾能遮住他的广阔视野?(公木语)”
早在1922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明确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简史》)”
毛主席在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的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毛主席还在1945年4月的《论联合政府》中说:“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毛主席有词《昆仑》,作于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的长征途中,最先发表在一九五七年一月号的《诗刊》上——
开篇“横空出世”四个字,笔墨未到,气势先吞。不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而且透出了毛主席奇特天性对于昆仑山脉伟异的道破,随即激起了读者的猎奇,去索寻思域的“浪花”……“可以说,以昆仑为题,加以正面描写,又写的异常出色,毛泽东的词是仅见,其气魄之大,笔力之雄,设想之奇,意境之高,也真是‘横空出世’,前无古人。(公木语)”这便是毛主席对马列主义信仰,以及红军必定胜利的寄托……
昆仑“横空出世”,天生地造、自然兀凸、巍峨宏阔,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体系”,由北龙、中龙和南龙三大干龙组局而成。这三大干龙均源于中国西北的昆仑山脉,自西向东扇面形的涵括了整个中国,中华文明五千年蕴藏着浩荡的历史,波澜壮阔的推动着地球的滚动。而今,一般认为,北龙龙脉所贯通的地域从新疆始,沿中国北方蜿蜒经内蒙、青海、甘肃、山西、河北、北京、辽宁、吉林至黑龙江。其实,蒙古、俄罗斯(部分)、朝鲜(南北)和日本也是北龙的龙脉的贯穿地域。中龙则是贯穿整个中国东西中心线的龙脉,夹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经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安徽至山东入海,脉络于海底东穿至朝鲜(南韩)南端的智异山,越日本的广岛,与北龙脉端环结,遁形在日本(北回归线)的小笠原群岛。南龙则是从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至江苏入海(南龙末端势散,有支脉从福建或浙江入海)。其实入海后,脉络虽隐于海底,仍未中断,继续外延,又与中龙环结后,远至流球群岛方才具结。而西自印度等国部分区域,东延至东南亚诸国应均属南龙脉络。龙脉的延伸有的可以远及浅海以外更远更深的区域。
因为三大干龙,中龙贯穿整个中国东西中心线,再因世界各支脉(不赘)皆连伸于昆仑龙脉的支脉,故名“中国”;昆仑山脉又称“祖龙”。祖龙气象万千,世界之大,无所不及。毛主席心怀全球,宏愿志在解放全人类,作为“革命者面对着高大的昆仑山,想到的是怎样征服昆仑,怎样改变昆仑的面貌,使它为人民造福。不仅为中国人民造福,还要为全世界人民造福,(周振甫语)”。
紧接着“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毛主席托情于物,一个“莽”字兀然跳出,把昆仑苍然壮危的神秘,全然握在了手掌之中。任它昆仑如何威壮深沉大观,深藏着无数的玄机与神话,却被主席一目了然,哪管它人世盛衰更替几回转……这就是毛主席能够“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三国演义》)”的胸怀,这是有史以来,任何一位诗词骚客、达官皇贵望尘莫及的。在毛主席面前,他们显得是那么的猥琐与矮小。
随后,“飞起……评说”七句,概括了莽莽昆仑虽为中华之祖山,孕育了中华民族浩荡乾坤的命运与文化,但它的性格也是很“执拗”的,甚至是无所顾忌的,有时也会“捣乱”人世。不是弄得“周天寒彻”,就是“江河横溢”,给泱泱中华带来灾难。对此天地复载古往今来悠久的历史中,又有谁能给予这“功罪评说”呢?毛主席这等破天荒的诘问,为后文的倚天挥剑的豪壮气概,顺手再拋出激浪的“巨石”,拓开了激烈抒发宏大抱负的阔野。
“而今”后三句,明确点题。无产阶级革命达到全人类地彻底解放,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达到人类自由的最高境界。“在全部毛主席诗词中,有一根巨大的贯穿始终的红线,便是无产阶级最坚定最彻底的革命精神。从这里汲取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公木语)”。
毛主席雄健的站在长征途中的岷山(昆仑山脉)的巅峰,展开高旷的襟怀,面向着一片皆白飞舞的群山,以“想象奇突新颖”,“使人惊奇不已!一个崇高的人物对着巍峨的昆仑讲起话来了。……一下手就突兀不凡,越往下读,越奇妙,而情趣也就越浓厚。(臧克家语)”
毛主席面对着昆仑这宇宙奇观,思绪浩荡,历史与现实积聚的忧愤,被这庞然大物昆仑激动起来,他那伟大的抱负,崇高的精神,豁然喷涌而出——“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wèi]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裁为三截,好一个‘裁’字,说的多么轻易,像裁一张白纸,像裁一根细枝。一般常人有这等力量吗?裁了以后干什么?……要让‘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诗人梦寐以求的,是实现世界大同,让全人类都过着和平幸福生活这样崇高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公木语)”
毛主席挥动倚天宝剑,“将‘太平世界’的理想分赠世界各国人民,热情期盼‘环球同此凉热’,就十分清晰地表达了对于帝国主义欺凌弱小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鄙视、否定和崇高的超越。(陈敦源语)”毛主席期盼与呼唤的“‘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就是他正在为之奋斗的未来。这未来要成为现实,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这未来一旦成为现实,也就不再有帝国主义。(陈敦源语)”
三截之中,“遗[wèi]欧”“赠美”好解,惟“还东国”似略有争议。其实,东国就是指的中国,东国是与西方之国相对而言,东邻之国,故谓东国。再者,就龙脉来说,昆仑本源于中国,昆仑龙脉所普及东方各国,东国即可延展拓括泛谓以中国为首的东方各国,日本自然也包括其中,未有遗漏之嫌。“日本应该归宗于中国的龙脉。……属于中国三大干龙的那条北龙的“尾巴稍”,受黄河与鸭绿江夹持,由中国的东北入海,潜水尽结在日本海形成日本群岛。(朱树松语)”。把日本人民含括在内,应是毛主席“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原意,而不是特指赠予日本。毛主席为什么把“留中国”改为“还东国”,是要把团结的范围拓宽,以免“中国”边缘清晰而忽略了日本及亚洲诸国,从而形成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气象。
“充实光辉,大而化,空前未有。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典则远超风雅颂,阶级分清敌我友。(郭沫若语)”毛主席在处理繁杂的统军治国重事之外,“偷闲”拈管,轻洒点墨,便已铸成“泰斗”的巅峰,不得不使陈毅元帅曾向《解放军文艺》编辑部说:“我们搞专业的不如搞业余的”羞叹。
毛主席之所以在“诗词之余”能登上无比卓越的高峰,全在于他设身处地大无畏公天下地投入到中国革命事业之中,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滋润”与融合下,把根深深地扎在中国这片鼓舞他战斗的土壤里,生根开花……以形成的伟大思想,喷薄聚成的超群硕果。
毛主席的这首《昆仑》词,在新中国建国后,首发在廿二年后的一九五七年一月号的《诗刊》上的,难道是有什么……。毛主席是从逆境的生死线上闯过来的,他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统帅和国家领袖,他的政治、思想的洞察力是无与伦比的……而后的“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这难道不是毛主席洞察秋毫的远见卓识吗?……更有那“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毛主席在那番“这次运动,是一次反修防修的演习”,“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勇于献身“曲高和寡”,不怕粉身碎骨,却又被他身后历史验证是无错的风暴中,坦然沉稳的在潇潇雨里,寄望于鲜血浇铸成的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地觉醒……读毛主席诗词,要前后串起来读,才更加有意义,更加有韵味,更能进一步的了解理解学习毛主席的思想。哪怕有一点点的心得,也是很高兴的……
毛主席诗词准确用典、和律,但在在关键的典、律处,又不因害义,而受典、律的束缚,别开生面,令人惊奇。毛主席诗词潇洒的心理状态是浪漫、活跃和超脱不羁的,但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却是坚实的持之以恒的。读毛主席的诗词,必须从腐陋固化的传统概念中突破出来,甚至是一些大多数人认同的。“从历史角度来衡量,诗人毛泽东不同于从而超越于历史上一切伟大诗人之处,他不止于求索,不限于抱负,不只是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浩歌,更不会兴起‘旌旗未卷头先白’的慨叹,他辉煌的诗篇都根植于他更伟大的实践,他在中国革命战场上导演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戏剧,他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绘出了一幅幅最美丽鲜艳的图画,他缔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开辟的是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公木语)” 马克思曾指出:“真理是普遍的,他不能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毛主席诗词,之所以气概雍容无比,“正因为在那颗巨大的心灵中,包含着时代的风雨,燃烧着阶级的希望,所以直抒胸臆,便成革命史诗。(公木语)”。毛主席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激荡雄浑的滔浪中,汲取精华精神与力量,构成了精神的个体性形式,把生命化作诗篇,创造了自己独特无二的风格,乃至领导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这就是毛主席“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于应用”,创造出的人类最伟大的奇迹。
《共产党宣言》让毛主席醍醐灌顶手不释卷,在初读的震撼中便与《宣言》结成了“生死之交”。毛主席拨开混沌世界,从纷杂乱目的学说、主义中,以锐眼神思劈散迷雾,找到了能清理净化世界污浊、能施展远大抱负、能“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毛主席一生到底读了多少遍《宣言》,天底下没有任何人能说清楚,毛主席自己在1939年底曾说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而以后的每年里,毛主席都要不定时的去读很多遍,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与思考,并仔细的写上批注。
1936年,毛主席曾向美国记者斯诺说:“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以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信仰既定,终生不悔不变,就在毛主席驾鹤之际,身边还守着两本战争年代出版的、被他写满小字批注的《共产党宣言》。
毛主席一生忠贞不渝,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忠实的模范与榜样,是国际共产主义战线最勇敢的战士,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伟大的领袖与导师。
毛主席之所以以世界人民代语的形式,把昆仑也赠送给帝国主义者,言外之意,不就是解放全人类吗?!只要世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只有全人类得到解放,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环球才能同此凉热。这所赠“三截”意义深远而重大,星火燎原,继续革命的道理,正在向着全世界燃烧……必将浴火重生,在湍流汹涌变幻莫测的历史前进洪流中照亮未来……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2025年7月9日—15日
【文/朱树松,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