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云》是在台湾首唱,并在全国流行开来,激发了无数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在海峡两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今更被赋予了盼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深刻内涵,成为表达游子家国情怀对故乡深深眷恋和回归渴望的特殊韵律。
那“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踏著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么的漫长”,唱出了多少游子和两岸同胞的情思;那“我已厌倦飘泊,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抹去创痕,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的渴盼,又让多少海外赤子增加了回归故土的动力;那声声撕心裂肺的“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呼喊,穿越时空,穿越高山大海,响彻海峡两岸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今年让我感到更加的炽烈,益发地成为对大表哥魂归故里的呐喊。
清明节快到了,怀念天堂亲人之情日益浓烈。今年清明对我来说,则非比寻常,既思念刚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和故去41年的父亲,也怀念比父亲小一岁的春节前去世的台湾大表哥,不仅未能见最后一面,连最起码的人情也不能表达。回想起大表哥始终念念不忘的叶落归根,所以专门撰文遥寄特殊的哀思,期盼大表哥能够在天堂感受到“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般的深深怀念之情。
【大表哥65岁照】
大表哥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星,生于1924年,2025年1月去世,享年101岁。巧合的是,老母亲农历年前的腊月十五离我们而去,不成想就在母亲火化的当天下午,大表哥出乎意料地去世。尽管与大表哥只是表亲,尽管与大表哥的接触很有限,但想起大表哥失散多年,想起奶奶和父亲生前一直想找到大表哥的执着,想起大表哥四次回来对家乡的无限眷恋,盼望叶落归根的最大宿愿,也就特别怀念大表哥,对大表哥留下的难以割舍的情感甚是感到珍惜。不能不在清明到来之时,回忆有限的团聚的珍贵,聊补我的哀思和大表哥留下的诸多遗憾。
首先,是特殊的,跨越半个多世纪,寄托几代人的思念之情。大表哥是我没见过面姑姑的男孩老大,他们姊妹6个,大表哥只比父亲小一岁,表姐还比父亲大一岁。据说姑姑去世很早,家里生活很艰难,大表哥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很小就杳无音信,二表哥灾荒年找生活出路没有下落,我记事只知道表姐和其他三个表哥。奶奶不知从哪里听说大表哥是开飞机的,记得小时奶奶每当看到飞机,就呼唤大表哥的乳名,让他下来,后来才知道大表哥只是飞机的机械师。奶奶还经常念叨大表哥的为人处世,什么稳当勤恳,什么很领事(担当之意)。虽然与父亲、大表姐年龄差不多,实际只差一岁,不仅对父亲对大表姐很顺从,而且很呵护他的弟弟们。遗憾的是,奶奶念叨大表哥多年,直到1968年去世,也没有见到她一辈子引以为豪的大外甥。每当我提及奶奶的思念牵挂,大表哥都潸然泪下,哽咽着说对不起外婆,因为娘去世得早,外婆既是外婆又当娘,表现出无限的感恩之情,这也是大表哥对我们姊妹几个特别亲的缘故。
父亲虽然只比大表哥大一岁,还比表姐小一岁,却一直以长辈身份关心表哥表姐。当年饥寒交迫,父亲领着表哥表姐四处拾荒,拾得的小红萝卜之类食物,都先让表哥表姐吃。表姐表哥对父亲很是尊重,表姐尽管比父亲还大一岁,对父亲那个敬,那个听从,让我们乃至很多外人都很感动。遗憾的是,后来大表哥在替别人帮工挣饭时,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大表哥个大,父亲瘦小),父亲难过了好多年,解放后一直打听大表哥消息。就是表姐家二外甥1970年代初参军,进步受大表哥影响,还找到父亲作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村里、邻村有从台湾回来探亲,都设法打听大表哥,可惜直到1984年去世,也没有等到大表哥,这也是大表哥对我们——他的表弟表妹如同姐妹亲的另一个原因。大表哥对我们家也就是舅家特别的亲热,与表姐也有一定关系。我记事时,表姐一直把我家当做娘家,每个节日都来。表姐家风更是特别的好,表姐家的子女,也就是我们的表外甥外甥女,不管比我们大还是小,都对我们也非常尊重,表姐及其子女那个亲热已经超出“表”的范围,甚至比亲姐姐还亲的情形。在焦作马村煤矿的四表哥把我们家当老家,孩子一放假都回来玩,来往最多,成都的三表哥、西安的五表哥,都对父亲表现出无比的敬重,上世纪70年代母亲治病,父亲一封信他们都寄来钱和粮票。大表哥回大陆,大表姐不断念叨奶奶和父亲的关心照顾,益发增加了大表哥的深情厚谊。
【大表哥1989年归乡合影,中间抱孩子的是大表哥,依次是三表哥夫妇,两边是作者夫妻】
其次,大表哥对家乡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热爱,对亲人表现出拳拳深情。1989年,大表哥终于回到离别40多年的家乡,对母亲表现出少有的孝顺和敬重,对姊妹们和所有亲戚那个无法拟写的亲热,那个说不完的知心话,那个唠不完的家长里短,真的是画出了一幅幅血脉相连任谁都难以分开的情景。我现在还很清楚记得大表哥几个印象特别深的特点:一是谦虚而低调。大表哥老家就是姑姑家与我们是同村,他在表姐家二外甥的引导下,向村里学校捐了1万美元,乡村都提出搞个隆重的仪式,他却认为自己该为家乡做点贡献,自己的捐赠很微薄不必兴师动众。乡村问他有什么要求,那时我们家还很困难,他却以不给政府添麻烦拒绝,表现出令人尊敬的姿态。在包括我们家人的仅有20来人捐赠仪式上,村支书让他发表感言,他更是很艺术,一直讲村里的变化,家里就是我们家(他们弟兄几个都在城市工作)的变化,还一直愧疚自己没有做贡献却来享受这一切美好,很是过意不去,多次诚心诚意感谢乡亲们。二是谨慎而艺术。当时我一直给他讲大陆的翻天覆地变化,党的领导英明伟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日新月异。大表哥很艺术、很有分寸地回应我的介绍,只是一直赞扬家乡的变化,赞扬父老乡亲的勤劳善良,赞扬乡情民风的淳朴,没有一句回应我共产党怎么领导得好。尤其令我难忘的是,我几次与大表哥交谈交流,他都夸赞家里发展的不易,兄弟姊妹为家庭发展做的贡献,即使我们家过得不如其他家,他还是给予很多鼓励。我向他介绍乡村新乡焦作乃至全国、河南的变化,介绍大陆对台湾的仁至义尽,对台湾同胞的关心关爱,介绍一些台湾企业家在大陆的发展,本地台湾籍老乡对家乡的眷恋和贡献。他始终微笑听着,从不接话茬,而是不断转移话题,曾几次在我谈到家乡变化和发展,对我说他长了薪水,几次给我说“台胞都说邓小平厉害,让台湾很多人带回很多钱”(实际上世纪末期以后,大陆给予台湾的更多)。大表哥说话很温和,很有亲和力,不紧不慢,总是面带笑容,即使不敢赞同我的有些话题,也是很委婉地岔开,即使特别小心噤若寒蝉,也在我谈及祖母和父亲对他的念想,谈及奶奶整日对飞机对他的呼喊,都潸然泪下,泣不成声。每当我谈及我姑父的点点滴滴和他家房子的翻盖,他都全神贯注,千感万谢,表现出对长辈对家乡的极大眷恋和深厚情感。三是可亲而重情。大表哥第二次回来,是由表姐家二外甥用车送到新乡,以便去北京他们几个人集合一起回台湾。他要去延津县给台湾的朋友老家送东西,并办一些事情。我专门报告所在单位,单位特别重视专门派一位领导陪同,晚上安排简单招待,他非常感谢,专门送给那位领导一个纪念品。当时去北京的卧铺很不好买,我向市委统战部请示开具证明,又让在铁路中学教书的姨姐具体办理。他也很感谢,还念念不忘在给我通信时几次让我感谢单位、陪他的领导和姨姐。后来大表哥又回来两次,都住在焦作马村的四表哥家,第一次我和老伴孩子一起去团聚,当3岁孩子背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大表哥很是激动,一下把孩子抱过去夸赞说“了不起,这么小就不忘家乡,了不起”,随即给了孩子100元钱。这个小事让我铭记至今,说明他对家乡思念之深,只要有思乡之情马上就会激起同感。想想现在那些以出国为荣,以加入外籍为荣,甚至以丑化祖国和家乡讨西方的好,与大表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1998年是第二次,当时因特殊情况,我和二商局的领导一块去的。他很感谢那位领导去看他,专门送给那位领导一个小礼品,不过这次分别,他一直说回来但再也没能回来。
【大表哥与母亲和家人合影,第二排右二是大表哥,依次是母亲、表姐,后排左二是专门从成都赶回的三表哥】
第三,大表哥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一直期盼叶落归根,始终期望两岸同胞互相走动不再那么复杂,90岁以后还念念不忘再回老家看看。据表姐家的二外甥,四表哥家的三侄女回忆,他们曾分别专门参加旅游团去看望大表哥,可无论怎么恳求,都不让回家,都只能在宾馆进行短时的见面,连顿团圆饭都吃不成。表姐家二外甥陈来旺在高雄宾馆和大表哥女儿交谈时,多次说大表哥自从1998年那次探亲后,一直挂念老家和亲人,每年都想要回来看看,尤其是前几年回家的愿望越发炽烈,都因女儿担心他年纪太大不能来回奔波而搁浅。表侄女还说,大表哥返乡前几年信件都是由香港转寄的,即使后来寄信寄物也都受到严格限制,也就留下很多遗憾。四表哥家的三侄女在《盼望亲人归,家人再相见》诉说,她2013年9月独自跟着拼团,去台湾探视大表哥,当时两岸只能是通过旅游的机会在宾馆互相见,只有很短的时间交流相聚。她见到她大伯时都激动地抱着哭了起来,好心导游专门安排一人间,方便他们见面,“大伯紧紧拉着我的手,问我爸妈情况和亲戚一一都问一遍,嘱咐我要照顾好爸妈,常去看看老家人,我大伯思念家乡的每个亲人和乡土,一说到回家就老泪流满面”。在交流中得知她大伯年龄大了还有高血压心脏病,已经不能自我出行了,有时出去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可大表哥还是渴望再回去探亲。
茅盾先生《白杨礼赞》有这么一段议论,“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我也借此感慨,难道你就觉得大表哥只是想多回几趟老家那么简单?你就觉得大表哥只是多见见亲人那么朴素吗?难道你就一点也不联想到大表哥思乡盼团圆的深刻含义吗?表侄女感叹“大伯思乡的心有多苦,多么希望两岸亲人无拘无束回家团聚”,多次“通过QQ视频和微信视频让大伯与亲人相见”,不正是发自肺腑呼吁“两岸要统一,亲人回故里”吗?
我丝毫不否认,大表哥是普通台湾人,大表哥也一直表现出不谈政治的低调,但大表哥至死不渝的思乡之情,念念不忘的血脉相连骨肉之情,不正是台湾民众爱好和平向往统一拳拳赤诚的充分表达吗?可“台独”分子一直强奸民意,不惜屈膝配合美国制造战争气氛,煽动岛内民众“反中抗中”情绪,而实际上从大表哥这些最基础的台湾民众,是希望和平的,是希望华夏子孙亲密无间的,台湾民进党紧抱美国“大腿”的“以武谋独”,只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央电视台有个《天涯共此时》大型演播室访谈节目,定位为两岸文化交流深度报道,以关注两岸民生民计的社会话题为内容,采用两岸连线互动的方式,以每期一个主题,在大陆和台湾嘉宾共同讲述两岸文化交流故事,分享中华文化传承心得,展示技艺性的中华文化,使观众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知识,以促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达到两岸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化,展现“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大表哥不是台湾名人,我们的交流可能难登大雅之堂,但大表哥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挚爱,对长辈、兄弟姊妹和亲人们的深情,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炽烈,都让我通过清明怀念大表哥,遥寄特殊的哀思,呼唤大表哥魂归故里。
大表哥,“魂归来兮”!
2025年4月
【附录】
1、表姐家二外甥赴台看望大表哥感言和感诗
两岸人民一家亲
陈来旺
我是2013年6月3号,在河南郑州乘坐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航班起程飞往台湾的。这是我和亲人们的最大愿望,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心愿,能亲身飞往台湾,看望我失散多年的舅舅(我大舅)。当飞机平稳的降落在台湾桃园机埸时,我的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因为历史的原因两岸亲人隔海相望,望眼欲穿。从这一刻起我的心情向开了闸的大水,任其奔涌。一切的一切任何阻力也挡不住血浓于水的亲情。
6月6号的下午,在高雄的宾馆我终于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舅舅大人,在那一刻我身不由已的朴通一声跪到了舅舅的面前……,那刻任何语言也表达不了我们的思念之情,我母亲和家人的愿望在这一刻实现了。愿两岸人民越走越近,愿两岸人民统一的愿望早日到来。当我把自己写的感受读给旅行团的朋友后,大家爆发出一阵阵掌声。
2013年6月8日於台湾花莲
陈来旺《清明寄哀思》诗:
清明寄哀思,泪忆娘舅亲。
父母恩难忘,游子盼归根。
拳拳故土情,常思泪满襟。
祖国统一日,家祭告忠魂。
【中间坐的是89岁大表哥,左为大表哥女儿、右为陈来旺】
2、四表哥家三表侄女赴台探望大表哥感言:
盼望亲人归,家人再相见
郭小改
我是2013年9月带着亲人的期盼,独自跟着拼团,去实现和大伯团聚心愿的。当时焦作只有我一个人,到郑州找领队去了台湾,我们坐的是郑州至高雄的飞机,登机前就给堂妹打电话,说我坐的飞机班次。下午五点多到了高雄,安顿好宾馆,就用导游的手机打电话告知堂妹我住的地方(大陆手机到台湾不能用,要买台湾手机卡才行),打完电话,我就在宾馆门口热切地等待着亲人的到来。大概七点左右堂妹开车和大伯来到宾馆,我赶紧上前搀扶大伯下车,我和大伯都激动的抱着哭了起来。大伯两腿发软走不好路,还是帅哥导游帮忙把大伯搀扶进宾馆。为方便见面,好心导游特意给我安排单人间,进房间大伯紧紧拉着我的手,问我爸妈情况,所有亲戚都一一问了一遍,嘱咐我要照顾好爸妈,常去看看老家人。我大伯思念家乡的每个亲人和乡土,一说到回家就老泪流满面。由于当时两岸只能是通过旅游的机会在宾馆互相见,只有很短的时间交流相聚,交流中从堂妹那里得知大伯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了,大伯年龄大了还有高血压心脏病不能自我出行了(有时出去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再回来探亲是不太能了,想想大伯思乡的心有多苦?从台湾回来我们努力让大伯在QQ视频里和微信视频里与亲人相见。我们多么希望两岸早日统一,让亲人早日回家团聚。由衷的呼吁“两岸要统一,亲人回故里”。(2015年回忆整理)
【文/侯立虹,中国社科院经济规律研究会会员,中国社科院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