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自媒体号

“贷款”就是害人的玩意儿

2025-09-05 09:16:11  来源: 小小的治愈公众号   作者:茴香豆a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夜深人静的时候,许多人盯着手机上的还款提醒,心口发紧。工资卡里的余额刚刚到账,转眼便被各种自动扣款吞走,房贷、车贷、消费贷、信用卡分期……剩下的数字甚至不足以维持下个月最基本的开销。于是又只能再打开借贷软件,循环借新还旧,陷入看似无解的轮回。

  这样的境况在今天已不是什么个例,而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年轻人背着学贷走出校门,中年人扛着房贷与车贷支撑家庭,哪怕是老人,也常常被医疗费用逼得去向亲友借钱。几乎每一个普通人,都在债务的阴影下度日。

  更讽刺的是,这些债务并不仅仅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广告、平台、媒体的持续轰炸下,被塑造出的“必要消费”:最新款的手机、限量版的包包、高级的健身卡、奢华的婚礼排场。若不追随,就会被视作落伍、寒酸,甚至会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于是,贷款与消费主义一拍即合,形成了一套完美的陷阱:先制造欲望,再提供债务工具,让劳动人民自觉把未来几十年的劳动交出去。

  问题在这里就显现出来:为什么在生产力极大提高的今天,劳动者反而越来越离不开贷款?为什么在号称生活水平普遍提升的时代,人们却感到愈发焦虑和疲惫?

  答案必须回到资本主义逻辑本身。资本主义的发展,决定了它必须不断扩大再生产。简单说,就是商品必须被卖出去,利润必须继续滚动,否则体系就会停摆。可劳动人民的工资是有限的,甚至在压榨机制下不断被压低。如果只靠这点工资,商品根本卖不动,资本就难以实现增值。于是,金融资本登场了。贷款、分期、信用支付,这些看似便利的金融手段,本质上是把未来的消费能力提前透支出来,强行制造“购买力”,让资本继续循环。

  贷款的陷阱如果只有金融资本这一面,还不足以让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跳进去。另一只手就是——消费主义。

  在资本主义逻辑下,消费主义是和贷款紧密绑在一起的。它一方面制造虚假的需求,让劳动人民觉得“不买就是落伍”“不消费就没面子”;另一方面又用贷款作为消费的“通道”,让人借钱去满足这些人为制造的需求。这样,金融资本和消费主义就形成了一套“合谋”:前者提供枷锁,后者提供诱饵。

  消费主义不是简单的“爱买东西”,而是一种上层建筑层面的意识形态。它通过广告、影视、社交媒体等手段,把人的欲望和自我认同与商品紧紧捆绑起来。人们不是因为真正需要而消费,而是为了证明“我过得不差”“我在往上爬”“我和别人一样”。在这种压力下,哪怕工资不够,也要借贷来维持表面的体面。

  列宁分析帝国主义时说过,垄断资本不仅攫取经济利益,还在文化上进行统治。消费主义正是这种文化统治的具体体现。它让工人阶级忘记自己被剥削的处境,而沉迷于不断追逐“下一个商品”。消费主义麻醉了斗争的意志,把阶级压迫伪装成个人选择。

  毛主席也提醒过,资产阶级不仅靠枪杆子压迫我们,还会通过糖衣炮弹腐蚀我们。消费主义就是最典型的糖衣炮弹。它让劳动人民自以为在享受“自由选择”,实际上却在为贷款、为利息、为金融资本拼命打工。越消费,越贷款;越贷款,越被奴役。到头来,整个人生就被切割成了银行账单上的一行行数字。

  所以说,贷款害人,消费主义推波助澜。两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劳动人民全方位的围剿:

  在经济上,让你负债累累;

  在精神上,让你主动沉迷;

  在政治上,让你丧失斗志。

  这才是真正的凶手。

  这正是资本主义的毒辣之处。它不仅榨取当下的劳动成果,还掠夺未来的劳动可能;它不仅剥削物质生活,还绑架精神世界。贷款与消费主义,一硬一软,一明一暗,合起来就是资本主义维持统治的双重锁链。

  资本主义之所以要制造贷款陷阱,并不仅仅是金融资本家的“贪婪”这么简单,而是与其生存逻辑紧密相连。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揭示过,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无止境的增殖。如果利润率下降,资本就会陷入危机。怎么办?就要想方设法扩大市场,找到新的榨取手段。

  然而,资本主义内部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工人创造价值,但工人获得的工资却远远不足以买回自己生产的全部商品。换句话说,资本家越是压低工资,剩余价值就越多,但市场的购买力也越不足。这个矛盾是无法靠内部调和解决的。正因如此,金融资本才成了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贷款、分期、信用消费,就是人为地把未来劳动者的购买力提前拉到今天,硬生生撑起一个虚假的市场繁荣。

  这也就是列宁所揭示的“金融资本统治”的真实写照。到了帝国主义阶段,银行和工业资本合而为一,金融垄断资本掌控国民经济命脉。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高利息贷款、信用卡债务、无处不在的消费贷,正是金融资本渗透进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它们把整个社会推向一个“全民负债”的局面。

  而在精神层面上,毛主席曾深刻指出,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靠枪杆子、钱袋子,还要靠思想阵地的占领。消费主义就是这种思想统治的产物。它用光鲜亮丽的广告塑造出一个虚假的理想世界,让人们相信只要不断购买,就能获得尊严与幸福。可是,这种“幸福”是永远无法抵达的。因为一旦满足,资本的循环就会停下。所以,它必须不断制造新的欲望,让人们永远在追逐,永远觉得“不够”。

  这样一来,贷款与消费主义就形成了完美的配合:贷款提供资金渠道,消费主义提供精神诱惑,前者套住身体,后者麻醉灵魂。劳动人民被这双重机制推入债务深渊,甚至还会在精神上觉得“理所当然”。这种局面,比起单纯的物质压迫更阴险,因为它让奴役披上了自由的外衣,让剥削打扮成了选择。

  有人或许会说,这只是个体选择,怪不得社会。可事实并非如此。今天的贷款广告几乎铺天盖地,消费主义的话语早已潜入教育、娱乐、舆论场,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氛围。个体生活在其中,很难摆脱裹挟。这不是“选择”,而是“被迫”,是制度性的。正如毛主席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就是要腐蚀无产阶级。”贷款和消费主义,正是腐蚀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所以,当我们看到年轻人因房贷而不敢结婚生子,当我们看到中年人因债务压力而夜夜失眠,当我们看到老年人因医疗费用而被迫卖掉房产,我们必须明白,这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资本主义逻辑的必然结果。它要把人的一生都纳入剥削链条,从出生到死亡都与债务绑定,确保资本永远能够从中榨取。

  这就是今天的“境况”。它表面上是贷款和消费主义的问题,本质上却是资本主义逻辑的必然产物。

  面对这样的境况,主流舆论往往给出一种“个体化”的解决办法:学会理财,多做副业,少冲动消费,量入为出。似乎只要个人懂得自律,就能跳出债务陷阱。可这不过是资本主义惯用的转移责任的伎俩。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某个人花钱太多,而是整个社会运行逻辑强迫劳动人民在有限的工资与无休止的需求之间奔波。

  要知道,工人的工资由谁决定?由资本家。资本家为什么要尽量压低工资?因为这是他们利润的来源。于是劳动人民一方面被迫接受低工资,另一方面却被广告、媒体裹挟进消费主义狂潮,结果只能通过贷款来弥补工资与消费之间的缺口。换句话说,所谓“债务陷阱”并不是某种意外,而是资产阶级有意设计的必然。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一个人再怎么节制消费,也依旧无法真正逃离。房子、教育、医疗,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本身就被资本化、金融化了。你不贷款,根本就无法获得这些最基本的保障。个人的努力在这种逻辑面前,几乎毫无意义。

  要真正走出这种泥潭,真正摆脱债务的枷锁,不是靠个人理财的鸡汤,不是靠“自律消费”的说教,而是要看清背后的资本逻辑,看清背后的阶级结构,看清资本对劳动人民的系统性奴役。

  正如当年我们所说的“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今天的现实告诉我们,这句话必须更明确、更深刻:“只有社会主义能救劳动人民。”

  因为今天的债务陷阱、消费主义、就业不稳、物价高涨,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资本主导的逻辑的必然产物。贷款与信用、消费主义与欲望,这些看似生活细节的现象,背后都是资本剥削的手段和逻辑。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拯救劳动人民,不在于口号,而在于制度。它能把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者手中,把住房、教育、医疗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从资本利润循环中抽离出来,让劳动成果服务于人类自身,而不是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它能通过集体行动和公共安排,把债务、信贷、攀比、消费主义这些资本主义制造的陷阱拆解,让劳动人民的自由和尊严不再被金融化和市场化绑架。

  换句话说,今天的劳动人民需要的不只是个人努力和自律理财,而是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只有当社会再生产不再被资本掠夺,只有当精神和物质生活不再被消费主义绑架,劳动人民才能真正摆脱债务的枷锁,走向自由和尊严。社会主义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劳动人民解放的唯一道路。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