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气血就是养命
“养生”一词,出自《黄帝内经》中:“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气血释义
中医认为,气与血是生命活动中的两大物质基础。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运转的机器,气血就是根本动力。气能推动身体运转,血能滋养五脏六腑,要是气血不够了,要么没精神、爬楼喘,要么手脚凉、睡不好,可见气血对人有多重要。
气血不足的几个重要体现
1.眼白发黄
俗话说“人老珠黄”,即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有血丝,就可能说明气血不足。眼袋很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也代表气血不足。
2. 耳朵皱纹多
耳朵如果呈淡淡的粉红色、有光泽、无斑点、无皱纹、饱满,预示气血充足;而暗淡、无光泽代表气血已经下降。
2. 手心过热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温暖的,代表气血充足;若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手冰冷,则预示气血不足。
养气血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
1.人参鹿茸
发现气血不足也别慌,用传统方法慢慢补也可以补回来。首先得提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 —— 人参和鹿茸,《本草纲目》记载,人参能补元气,鹿茸能益精血,都是补气血的 “好帮手”。像很多叔叔阿姨已经熟悉的宫补堂的参茸,选的就是地道的东北人参与梅花鹿鹿茸,浓缩营养,大补元气,不管是炖汤、泡茶,日常用着都方便放心,用传统中药把气血慢慢补回来。
2. 轻拍臀腿
站立,双手从臀部慢慢轻拍至小腿,每次约5分钟,以局部发热为度。可刺激臀腿的经络穴位,促进气血循环。
3.多户外运动
秋高气爽的天气,中老老年人可以多到户外活动,勤晒太阳,这样做可提升机体正气,为寒冷天到来储备气血能量。当然,也可以适当根据个人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注意运动不要太过或太累,避免大量出汗,以免伤到阳气。
气血乃人身体根本,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养补气血是养生的重要环节。不管是吃点好的补一补,还是动一动通一通,核心都是把气血养足,气血充盈,疾病才不会轻易上门。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分享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提醒: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