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生机,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时,生机内部孕育危机;有时,危机内部也孕育与其相反的生机......
1956年9月23日,毛主席会见来华的米高扬时回忆说:“我对他们说,既然两国都赞成,我们只好同意,但是,我们要在鸭绿江边摆上三个军,你们赞成不?他们问,做什么用?我说,有两个可能:帝国主义干涉和帝国主义不干涉。我说:我肯定,很可能帝国主义要干涉的。帝国主义如果不干涉,没有妨碍。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毛泽东与米高扬谈话记录》,1956年9月23日)朝鲜战争的爆发,不以新中国的意志为转移......
1949年4月21日,朝鲜方面向什特科夫表示:“4月8日,奥斯汀在安全理事会会议讨论南朝鲜傀儡政府申请加入联合国的声明时说,驻朝美军数量已大大减少,这些美军是南朝鲜政府的请求而暂时留下的......奥斯汀还声明说,美国政府‘打算同联合国朝鲜问题委员会以及共和国政府磋商,以早日撤出留下的部队’。”(《朝鲜战争:俄罗斯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关于美军撤出南朝鲜问题致什特科夫电》)
科瓦廖夫在1949年5月18日汇报记载,毛主席向朝鲜方面表示:“我们劝他们反击这些军队,但这时要估计南朝鲜军队中有无日军。如果有日军参加,那么就要审慎。当敌人占优势时,为了保存自己的军队,最好牺牲某些地区,以便在较有利的条件下包围并消灭入侵的军队。”“我们劝他们要使党、军队和人民做好思想,出现过种形势是可能的,这并不意味着民主朝鲜的失败,过仅仅是战略转移。”“如果美国人走了,日本人也没有来,即使在过种情况下,我们也劝朝鲜同志不要向南朝鲜发动进攻,而是等待更有利的形势。因在进攻过程中,麦克阿瑟能够迅速把日本部队和武器调到朝鲜來。而我们又不可能迅速地有力地给予支援,因为我们的全部主力已到長江以南去了。”(《朝鲜战争:俄罗斯档案馆的解密文件》,第190页。)可见,毛主席这时对朝鲜战局持极审慎态度,并反对北朝鲜主动向南朝鲜发动进攻。虽然这时毛主席没提到美军干涉,但是提到了日军的趁虚而入以及美国的大力支援。
面对毛主席对朝鲜发动进攻持审慎态度,金日成向苏联求助。9月23日,莫洛托夫起草了答复金日成的指示稿,其中第一封被斯大林批准。文中指出:“从军事方面看,不能认为人民军已经做好了发动这一进攻的准备。没有做好必要准备的进攻,可能会变成持久的战争,它不仅不会使敌人遭到失败,反而会给北朝鲜造成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极大困难。这种情况当然是不允许出现的。由于目前北朝鲜的武装力量与南朝鲜相比并未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不能不承认,对南方的军事进攻现在完全没有准备好。所以,从军事角度看,这种进攻是不能允许的。”“从政治方面看,你们也没有准备好对南方的军事进攻。我们当然同意你们的看法,即人民期待著国家的统一,而南方人民还期待从反动制度压迫下解放出来。但是,迄今为止,在发动南方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斗争,在整个南朝鲜开展游击运动,在那里建立解放区和组织全民起义力量方面,所做的事情还很少。而且,只有在足以摧毁反动政权基础的人民起义已经开始和真正展开的情况下,对南方的军事进攻才能在推翻南朝鲜反动派和保证实现将整个朝鲜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民主国家的事业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目前为开展游击运动和准备南朝鲜全民起义所做的事情太少,所以不能不承认,你们建议的对南方的进攻从政治方面看也是缺乏准备的。”“此外,必须指出,如果军事行动由北方主动发起并变为持久战争,那么这可能给美国人提供以各种方式对朝鲜事务进行干涉的借口。”(《朝鲜战争:俄罗斯档案馆的解密文件》,第255页。)可见,这时苏联的意见与中国的意见基本一致,都反对北朝鲜主动向南朝鲜进攻。
金日成见斯大林拒绝其发动进攻,又曾向毛主席求助。10月21日,毛主席致电斯大林、通报了这一情况,并提出了反对朝鲜这时主动发动进攻的意见。后来俄罗斯学者披露了10月26日莫洛托夫为斯大林起草了回信稿。文中指出:“我们赞同您的意见,目前,朝鲜人民军(还)不应实施进攻行动。我们也曾经向朝鲜朋友指出,他们拟组织的朝鲜人民军对南方的进攻还不能付诸实施,因为,无论从军事方面,还是从政治方面,这种进攻行动都没有充分地准备好。”(АПРФ,ф.45,оп.1,д.332,л.47-48.)11月5日,苏联方面发出给毛主席的回电:“鉴于您的10月21日关于朝鲜问题的电报内容,我们认为必须通报您,我们支持针对你们所说的问题的那种意见,同时我们将依照这种精神向朝鲜朋友提出我们的劝告。”(《朝鲜战争:俄罗斯档案馆的解密文件》:《葛罗米柯关于向毛泽东转交斯大林的答复致科瓦廖夫电》)虽然他们的最终答复内容不如莫洛托夫原稿直白,但是基本精神没变,都认可了毛主席反对北朝鲜这时主动进攻南朝鲜的观点。
1950年1月13日,为支持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反对国民党集团霸占联合国席位,苏联代表在联合国退席。1月19日,什特科夫汇报了他参见金日成举办的宴会的情况。什特科夫表示:“金日成说,他在莫斯科时,斯大林同志曾告诉他,不要向南方进攻,当李承晚军队向北方进攻时,可以对朝鲜南方进行反攻。但是,李承晚至今未发动进攻,南朝鲜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统一便拖延下来,所以他(金日成)想,必须再到斯大林那里去一趟,接受指示并获准让人民军发起进攻,解放南朝鲜人民。金日成继续说,他不能自行发动进攻,因为他是共产党员,是个守纪律的人,斯大林同志的指示对他就是法律。随后,他声称,如果现在不能会见斯大林同志,那么,他在毛泽东从莫斯科返回后,将设法会见毛泽东。”“我回答金日成说,他没有提出过会见斯大林同志的问题,如果他提出这个问题,也许斯大林同志将接见他:对于进攻瓮津半岛的问题,我回答他不能那样干。然后,我尽力想结束关于这些问题的谈话,便借口时间已晚,建议该回去了。谈话到此便结束了。”(《朝鲜战争:俄罗斯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什特科夫关于金日成提出向南方发动进攻问题致维辛斯基电》)金日成显然是强烈要求斯大林支持他发动进攻,并表示:如果斯大林不同意,那么他就再去请毛主席支持他进攻。
之后,斯大林对金日成的电报一直未予以回复。直到1月30日,斯大林突然表示:“我理解金日成同志的不满,但他应当理解,他想对南朝鲜探取如此大的举措,是需要充分准备的。此举必须组织得不冒太大风险。如果他想同我会谈此事,那么,我随时准备接见他并同他谈。请把此事转告金日成并且告诉他,在这件事上我准备帮助他。”(《朝鲜战争:俄罗斯档案馆的解密文件》:《斯大林关于同意会晤金日成讨论统一问题致什特科夫电》)我们已知,之前苏联拒绝朝鲜请求时,没一次不表示其对美国武装干涉的担忧。斯大林在1月30日之前长期未回复金日成,可见这时他对美国武装干涉还有一定担忧。有的俄罗斯学者歪曲解读斯大林8月27日电报,制造“引狼入室”的阴谋论,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斯大林真不担忧美国武装干涉、要使用阴谋,就根本没必要多次以美国武装干涉为理由拒绝金日成发动进攻,他鼓励金日成不怕美帝、积极大力支持金日成备战即可。根据当前公布的档案资料来看,至少在1月30日之前,苏联是担心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
苏联一改往日态度、开始支持金日成发动朝鲜内战,对毛主席来说可谓突如其来。毛主席在会见朝鲜驻华大使李周渊时,对朝鲜战局做了最困难的预测、表示了极大担忧。据4月10日伊格纳季耶夫对相关情况的汇报显示:“在与李周渊交谈中,毛泽东进一步说,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朝鲜不可避免也要参战,因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必须让本国军队做好准备。”(《朝鲜战争:俄罗斯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伊格纳季耶夫关于毛泽东会见李周渊的情况致维辛斯基电》)毛主席直接估计到了最危险的局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也是斯大林最不想看到的。毛主席向朝鲜和苏联放出“黑暗风”,不无劝金日成和斯大林重新谨慎考虑局势之意。然而,此时的斯大林对朝鲜战局产生了比较严重战略误判。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6日,美国宣布对朝鲜内战进行武装干涉。但是,斯大林基于美军未敢干预中国人民解放军过长江的经验、面对朝鲜当时的一路凯歌与得到美军支持的南朝鲜军的溃败,于7月1日致电什特科夫,表示:“我们认为,必须坚决地继续进攻;南朝鲜解放得越快,外国于涉的机会就越少。”(《朝鲜战争:俄罗斯档案馆的解密文件》:《斯大林关于朝鲜战局的指示致什特科夫电》)这显然是斯大林对局势的误判——恰恰北朝鲜进攻越快、越急于求胜,美军干涉来得越猛烈、朝鲜越不可轻敌。苏朝轻敌最终酿成了仁川登陆。我们从中可知斯大林这时还是不愿意甚至抵触美国对朝鲜战局的武装干涉的,并无“引狼入室”之阴谋。
毛主席最早预测到了朝鲜战局的恶化趋势。当前公开的俄罗斯解密档案显示,毛主席是预测美军发动仁川登陆第一人,比邓华、雷英夫都要早。1950年7月2日,周恩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向他传达了毛主席关于朝鲜战争局势判断的意见。罗申向斯大林汇报说:“同时,毛泽东以为有必要在仁川建立坚固阵地,以加强汉城地区的防御。因为美军有可能登陆此处”(《韩国战文书要约1949.1-1953.8》:《罗申致莫斯科当局的电文》)。“周恩来同时告诉罗申,如果美军突破三八线,中国可以派遣部队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抵抗美军。为此,中国将在东北地区集结三个军的兵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105页。军事科学出版社)这就是后来毛主席和米高扬讲的“我们要在鸭绿江边摆上三个军”。作为天才军事家,毛泽东和麦克阿瑟的目光都焦距在了仁川。但是,麦克阿瑟还是显得逊色了一些。当麦克阿瑟还没下决心发动仁川登陆时,毛泽东已建议朝鲜在仁川建立坚固的防御阵地。7月5日,斯大林回电,对周恩来传达的毛主席的意见表示同意:“我们认为,立即集中9个中国师于中朝边境,以便在敌人越过三八线时,志愿军进入北朝鲜作战,这个作法是正确的。我们将尽力为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俄罗斯总统档案馆,全宗45,目录1,案宗311,第79页。)但是,对于毛主席、周恩来关于预防美军仁川登陆的提醒,苏联和朝鲜方面都没有充分重视起来。毛主席迅速预判仁川登陆并做出组建东北边防军、随时准备作战的决策,展现了他作为军事统帅洞悉战局、防患于未然的雄才大略。
为要求朝鲜加强警惕,毛主席在7月中下旬会见朝鲜代表时进一步强调了战争危险性的问题。据什特科夫7月20日的汇报记载,金日成7月19日曾向他讲了毛主席的意见:“会谈中,毛泽东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朝鲜同志怎么看——美国人是否将在朝鲜长期参战。在此,毛还加了这么一句话:美帝国主义是最凶恶的帝国主义,他们是不会完全撤离朝鲜的,为了赢得胜利,他们会向朝鲜投入很多自己的军队。”“金日成是否想过这样一问题,如何撤退,从哪里开始后撤,命令部队停止向敌人进攻,以便保存自己的主力。”(《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什特科夫致斯大林电:前线状况和中国参战问题》)主席的询问,显然是在提醒金日成:(1)对于朝鲜,美国不会轻易放手,甚至会为赢得胜利投入更多力量,所以有必要考虑朝鲜战争长期化的问题;(2)金日成现在要考虑怎样撤退、怎样保存主力、怎样停止部队进攻的问题,而不是继续迅速进攻、迅速解放南朝鲜的问题——这是对“南朝鲜解放越快,外国干涉可能性越小”的否定。主席这时的预测,被后来的局势证明是全部正确的。
8月23日,毛主席指示:“(一)检查督促东北边防军各项战备工作情况,严令其务必在九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保证随时可以出动。(二)将敌军可能在仁川等地登陆的情况告诉朝鲜和苏联政府,并告朝鲜对此应有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三)总参谋部和外交部要密切注视朝鲜战局的变化。”(《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50年,五十七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之后,“为了应对朝鲜战局可能出现的突变,8月26日,根据在毛泽东处商定的计划,周恩来再次召开有各方面领导人参加的国防会议,检查东北边防军的各项准备工作。”(熊华源、廖心文:《周恩来主持政务岁月》:《准备参与决策抗美援朝》)。周恩来在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会议上表示:“现在朝鲜经过两个月的作战,证明原来设想的第一种情况已经过去。原来设想是赶李承晚下海,一鼓而下,很快地解放全朝鲜,使得战争很快结束,至少告一段落。如果美帝国主义要援助的话,它也需要有长期的准备和调动更大的兵力,才能进行登陆作战。这种前途对朝鲜是有利的,朝鲜人民也是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但根据两个月来的作战情况,这一设想大体上是不可能实现了。”“因此,不能不设想第二种情况,即战争的长期化。要准备在长期化的战争中逐步消灭敌人。在适当的情况下,朝鲜人民军向后撒一下,使敌人深入、分散兵力,然后达到分路歼敌的目的。这同我们的准备工作是有联系的。”“我们在第一种设想情况下组织边防军,是备而不用;在第二种设想情况下,是加重了我们的责任,并且应该很快地积极准备。因为这种情况即将成为现实。”(《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第44-45页。人民出版社)周恩来的话充分证明: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共领袖们对朝鲜战局的判断,主要侧重于长期化。
8月27日,斯大林致电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斯大林认为:苏联退席后,美国违背联合国组织规则组建“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是共产主义阵营对帝国主义阵营的一次暴露。实际上,如前文档案所示:至少1月30日之前,斯大林对美国武装干涉还是极其担忧的。但是,由于朝鲜人民军迅速南下、势如破竹,斯大林难免这时对美国存在低估,以至于做出通过朝鲜战争“暴露美国的虚伪、野蛮与虚弱”的新决定。斯大林认为:“美国在朝鲜扮演了施暴者和侵略者的角色,在军事上也不像它自己宣扬的那样强大”(《斯大林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电》)这显然是低估美国军事能力的误判。在这封电报,斯大林做了双重估计。一方面估计,就是朝鲜迅速胜利。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他认为“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被引向了远东。”(《斯大林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电》)。如果朝鲜迅速胜利,朝鲜的统一作为亚洲两大阵营对峙的重大事件,在他看来也足以转移美国的注意重点,减轻欧洲的压力。另一方面,毛主席7月初的精确提醒虽然未能使斯大林对美国充分重视起来,但是也对斯大林的判断产生了一定影响。于是,斯大林做了另一种设想:即使需要中国出兵,“首先,美国像其他国家一样,也不是拥有雄厚武装力量的中国的对手。”(《斯大林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电》)可见,斯大林对美国总体实力还是存在低估,认为美军打朝鲜都费劲,更别说与纵横东亚大陆二十二年、屡次以弱胜强的中共军队交手了。这封电报只能使读者看出斯大林对美国在军事上的低估、误判和对亚洲社会革命推进的渴望,而看不出动机上的“阴谋论”。欧洲无战事,美国在冷战时期的战略重点也长期是欧洲,所以中国出兵与否和美国战略重点是否转移没有必然关系。斯大林盼望朝鲜速胜与希望美国战略重点转移并不冲突。基于对朝鲜迅速胜利的渴望,斯大林在8月28日致电金日成,表示:“联共(布)中央毫不怀疑,外国干涉者将很快地被赶出朝鲜。”(《朝鲜战争:俄罗斯档案馆中的解密文件》:《斯大林关于对朝人民军作战的建议致什特科夫电》)然而,事实与斯大林的预想完全相反——即使后来有中国与苏联对朝鲜的鼎力支援,朝鲜战局也最终出现了毛主席早已预料到的持久化,外国侵略者更没有被赶出去。
1949年10月2日,毛主席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尖锐指出:“还在今年四月间,金日成同志到北京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他,要严重地注意外国反动军队侵略朝鲜的可能性。七月中旬,七月下旬和九月上旬,我们又三次告诉朝鲜同志,要他们注意敌人有从海上向仁川、汉城前进切断人民军后路的危险,人民军应当作充分准备,适时地向北面撤退,保存主力,从长期战争中争取胜利。”(《毛泽东传》:《第44章、抗美援朝(上)》)由于这封电报提出了新中国出兵朝鲜都意见,然而毛主席关于出兵朝鲜的决策在当天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并未得到通过,所以电报未被发出。从电报中,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从七月中旬就将朝鲜局势判断主要注意力聚焦在了长期化之上。
美国发动仁川登陆后,经过艰难、反复的多个昼夜,毛主席决定派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并派周恩来、林彪与斯大林商讨苏联空军援助的问题。然而,此时的斯大林吸取了朝鲜战争初期严重低估美军的教训、不太能相信他曾经认为实力雄厚的中共军队还是否可以战胜美军。出于对美国胆量的过于高估、对朝鲜战局过于谨慎的新判断,斯大林决定拖延空军出动时间,并与周恩来一起向毛主席发出了建议中国先不要出兵的电报。周恩来和斯大林表示:“计划派出的中国援军没有做好准备,装备差,缺少大炮,没有坦克,执行掩护任务的航空兵至少两个月后才能到位,用于装备和培训上述军队的时间至少需要六个月。”“尽管国际形势有利,但中国军队因目前尚未做好准备,就不要越过朝鲜边境,以免陷于不利局面”(《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卷》:《斯大林、周恩来致毛泽东电:放弃对朝鲜的军事援助》)这就是毛主席在彭德怀准备奔赴前线时突然召彭德怀回京的直接原因。毛主席经过与彭德怀、高岗等领导干部详细商讨之后,以惊人的胆略做出了新的决定——即使苏联暂不出空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照样入朝参战。于是,毛主席在回答周恩来和斯大林的新电报中指出:“与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第11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毛主席的判断是正确的——美国战略重点终究在欧洲,美帝国主义不会为了他们眼中“落后”的亚洲、“弹丸”的朝鲜竭尽全力发动世界大战的;中国虽“一穷二白”,然而可以集中自己的优势,对准美帝国主义的局部弱势——朝鲜美军来一个迎头痛击,从而稳定亚洲的局势。这就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役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辩证统一!
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朝鲜战局的大规模武装干涉,都是不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共领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突如其来的事件。金日成渴望朝鲜半岛统一的热情、斯大林渴望推动亚洲革命的愿望,这些何尝不也是毛主席的理想?毋庸置疑,虽然毛主席在军事上更加谨慎、正确、冷静,但是金日成和斯大林的革命热情也都是毛主席不想也不会制止的;金日成与斯大林对美国的误判,也是毛主席无法制止的。这和当年周恩来与彭德怀等人基于对赣州敌情的误判而否定毛主席的劝告、徐向前和陈昌浩基于对中国西北的误判而“西进”何其相似?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毛主席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中为新生的中共政权创造了巨大的生机——通过抗美援朝战争,狠狠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嚣张气焰,维护了东亚地区长期的基本和平;极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的严重国耻;抓紧朝鲜战争这一宝贵战略时机时机,迅速争取了一大批苏式武器,使长期装备严重落后的中国人民军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武器质量提高。
总之,在朝鲜战争中,中共国际地位提升幅度最大、获得实质物质性的利益最丰厚。毛主席的雄才大略,使中共在朝鲜战争中成为了最大赢家。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是毛主席在危机中为新中国创造生机的战略奇迹。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