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朝诤臣宗臣简传
宗 河

宗臣,字子相,号方城,明代嘉靖年间文坛上的“擎旗人”、官场上的“硬骨头”、百姓心中的“保护神”!
他生在奸佞当道、暗无天日的朱明王朝,长在腐败丛生、民不聊生的乱世,却凭着一支笔作投枪、一身正气为铠甲,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硬生生竖起了一座知识分子的精神丰碑!纵观他的一生,文能横扫文坛虚浮风,武能浴血沙场保家国,刚正不阿赛过泰山劲松,嫉恶如仇恰似惊雷破霾,绝对是明代士大夫中的“铁脊梁”,是值得后世永远仰望、永远学习的真英雄!
宗臣是江苏扬州兴化人,嘉靖五年降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虽说史书没细描他的童年,但从他成年后那股子“为生民立命”的担当、“为天地立心”的格局来看,这孩子打小就扎下了“根正苗红”的底色!少年时读经史子集,他不钻章句的牛角尖,不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专挑里面安邦定国的真学问、济人利物的真道理琢磨;年纪稍长,就把先秦两汉的雄文、汉魏盛唐的诗歌读得滚瓜烂熟,不光背得下来,更能悟透其中的风骨与精神,实打实打下了经天纬地的学问底子和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求学那阵子,他就看不惯那些“空谈误国”的酸腐文人,一门心思钻实学、练真功。常和同窗好友围坐一堂,要么纵论西北边防的危机,要么痛批朝政的弊端,要么为百姓的疾苦忧心忡忡。眉宇间那股浩然正气,连执教的老先生都忍不住赞叹:“此子胸怀丘壑,胆识过人,将来必是能扛事、能救国的栋梁之才!”青年时期的宗臣,就已经立下了“不为功名富贵,只为国泰民安”的誓言,这份初心,贯穿了他短暂却滚烫的一生。
嘉靖二十九年,二十五岁的宗臣金榜题名,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了官场这个“大染缸”,也走进了他践行理想的“主战场”。一开始,他被任命为刑部主事,在任上,他不徇私情、不避权贵,审理案件只认法理、只凭证据,不管是达官贵人的请托,还是亲朋好友的说情,他都一概拒绝。有一次,一个严党的亲信犯了法,派人送来重金贿赂,还放话说“跟着严大人,日后前程无量”,宗臣当场把贿赂扔出门外,怒斥道:“我宗臣当官,是为朝廷办事、为百姓做主,不是为了做你们这些奸佞的鹰犬!”硬是顶着压力,依法严惩了罪犯。
后来,他调任吏部考功郎,负责考核官员政绩。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但宗臣依旧“铁面无私”:政绩突出、清廉爱民的,他全力举荐;贪赃枉法、尸位素餐的,他如实弹劾。就因为他不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肯给严党的人“开绿灯”,很快就得罪了权贵集团,被排挤外放,调任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别人都觉得外放是贬官,是倒霉事,宗臣却坦然接受,他说:“在哪里当官都是为百姓做事,福建有倭寇作乱,正是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候!”这份豁达与担当,让身边的人无不敬佩。
当时的福建,已经被倭寇祸害了十几年,简直是人间炼狱!这些来自日本的海盗,带着刀枪火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沿海的村庄被烧成一片焦土,村民们要么被当场屠戮,要么被掳走当奴隶,妇女被肆意糟蹋,孩子被活活摔死;肥沃的田地没人耕种,都成了荒草萋萋的废墟,路边随处可见饿死的灾民尸体,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和腐朽的味道。更可气的是,朝廷派来的官军大多贪生怕死、军纪涣散,有的士兵甚至和倭寇暗中勾结,分赃牟利,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这导致倭寇的气焰越来越嚣张,百姓们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只能在绝望中挣扎。
宗臣到任的第一天,刚走进福建地界,就看到了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一个老妇人抱着死去的孙子,坐在烧焦的屋梁旁痛哭流涕;几个幸存的村民衣衫褴褛,蜷缩在路边,眼神里满是恐惧和绝望。宗臣的心像被刀子扎一样疼,他当场跪倒在地,对着百姓们发誓:“乡亲们,不把倭寇赶回老家,不还你们一个太平日子,我就死在这里,绝不离开福建半步!”这声誓言,掷地有声,刻在了每一个百姓的心里。
他心里清楚,对付穷凶极恶的倭寇,光有一腔热血不够,得有实打实的硬手段!于是,他毅然放下手中的笔杆子,扛起了保家卫国的枪杆子,立刻着手整顿军备。当时的地方军队,士兵大多是混饭吃的老兵油子,战斗力低下,还经常欺压百姓。宗臣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首先,裁掉所有贪生怕死、滥竽充数的士兵,公开招募身强力壮、仇恨倭寇的乡里勇士和猎户——这些人熟悉地形,身手矫健,而且和倭寇有血海深仇,打仗格外勇猛;其次,严明军纪,立下“三斩令”:临阵脱逃者斩、克扣军饷者斩、欺压百姓者斩,谁也不能例外;最后,他自己以身作则,和士兵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天不亮就带头出操,摸爬滚打在练兵场上,手上磨起了厚茧,身上沾满了泥土,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士兵们见长官如此拼命,一个个也都铆足了劲,训练起来格外刻苦。有个士兵家境贫寒,母亲病重没钱医治,宗臣知道后,立刻拿出自己的俸禄,派人送去给老人治病,还亲自上门探望。这件事传开后,士兵们更是死心塌地跟着他,都说:“宗大人把我们当兄弟,我们就算粉身碎骨,也要跟着他打倭寇!”除了整顿军队,宗臣还积极发动百姓,组织乡勇团练,教他们使用兵器、搭建防御工事,形成“军民同心、共抗倭寇”的局面。他还亲自翻山越岭,勘察沿海的地形,把倭寇常出没的港口、山道、岛屿都摸得一清二楚,绘制出详细的军事地图,制定了“诱敌深入、首尾夹击、坚壁清野”的战术。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调集数千人马,大举进攻兴化府城,黑压压的贼寇围着城池,放火烧门,用云梯攻城,城里的百姓吓得哭天喊地,不少士兵也有些慌乱。就在这危急关头,宗臣手持宝剑,站在城楼上,大声喊道:“弟兄们!身后就是我们的父母妻儿,就是我们的家园!退一步,必定家破人亡;拼一把,才能守住希望!跟我冲啊!”说罢,他第一个跃下城墙,带领士兵们迎着倭寇的刀锋冲杀过去。
战场上,宗臣像一头猛虎,挥舞着宝剑,斩杀了一个又一个倭寇。他的战袍被鲜血染红,手臂被倭寇的长刀划伤,鲜血顺着手指往下淌,可他丝毫没有退缩,依旧冲在最前面。士兵们见长官如此英勇,一个个也都红了眼,像下山的猛虎一样,和倭寇展开殊死搏斗。刀光剑影中,喊杀声、兵器碰撞声、倭寇的惨叫声响彻云霄。这场仗打了三天三夜,宗臣和士兵们没合过眼、没吃过一顿饱饭,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凉水,硬生生凭着一股拼劲,把倭寇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
兴化城保住了!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捧着自家的粮食、布条,围着宗臣哭着喊:“宗大人,您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没有您,我们早就成了倭寇的刀下鬼了!”宗臣看着百姓们感激的眼神,抹了抹脸上的汗水和血水,笑着说:“乡亲们,守住城池是我们共同的功劳,只要大家平安,我受点伤不算什么!”经此一战,宗臣的威名传遍了福建,倭寇们听到“宗臣”的名字就吓得瑟瑟发抖,再也不敢轻易来犯。在福建任职的几年里,宗臣先后组织军民打了几十场仗,收复了被倭寇侵占的十几个州县,拯救了数万百姓的性命,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宗青天”、“宗守护神”。
宗臣的可贵,不光在于他能打仗、会治国,更在于他身处污泥浊水的官场,却始终保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白和气节!嘉靖年间,严嵩父子权倾朝野,拉帮结派,形成了庞大的“严党”集团,把官场搞得乌烟瘴气。当时的官场,几乎成了“金钱场”、“关系网”:官员升迁要靠银子铺路,送的银子越多,官做得越大;百姓告状要靠关系打通,没有关系,就算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无处申诉。
士大夫们为了一官半职,纷纷跑到严府门口“排队”,甜言蜜语说得比唱的还好听,送礼送得家里倾家荡产,有的甚至认严嵩做义父、认严世蕃做义兄,完全丢了读书人的人格和尊严。严党们贪污腐败、中饱私囊,把国家的国库掏空,把百姓的血汗榨干,导致民怨沸腾,国家日益衰败。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人要么随波逐流,要么明哲保身,敢站出来反抗的人寥寥无几。
但宗臣就是这寥寥无几中的一个!他对严党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不光自己坚决不与严党同流合污,还拿起笔当武器,对这种腐败风气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那篇流传千古的《报刘一丈书》,就是射向严党集团的“重磅炸弹”,是揭露官场黑暗的“檄文”!在这封书信里,宗臣用辛辣到骨子里的笔触、活灵活现的细节描写,把官场的腐败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他笔下的求官者,为了见到权贵一面,每日天不亮就骑着马在严府门口等候,冻得瑟瑟发抖也不敢离开;见到看门的仆人,赶紧掏出银子塞过去,点头哈腰、卑躬屈膝,像条哈巴狗一样;好不容易进了府,见到严党权贵,就“扑通”一声趴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嘴里喊着“大人英明神武、千秋万代”,那谄媚的样子连狗都不如;出门后,还到处向人炫耀“宰相看重我,要提拔我了”,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而那些严党权贵呢?表面上装出清正廉洁的样子,嘴里说着“不可不可,为官要清廉”,手却早就把银子收进了袖筒,虚伪得令人作呕!宗臣在文章里怒斥道:“这样的官场,这样的官员,简直是国家的耻辱,百姓的灾难!”
这篇文章一出,就像一颗炸雷,在当时的文坛和官场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老百姓读了,拍手称快,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严党们读了,气得咬牙切齿,把宗臣恨之入骨。而那些正直的官员和读书人读了,深受鼓舞,纷纷为宗臣的勇气点赞。严党们想报复宗臣,却因为他在福建威望太高,又没有什么把柄可抓,只能暂时作罢。
但宗臣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和严党斗争到底的决心。他说:“我宗臣生为读书人,死为清白鬼,绝不会向奸佞低头!”他不光写文章批判严党,还在行动上和严党划清界限:除了过年过节按规矩送一张名片,他整年都不踏严党权贵的家门一步;就算在路上遇到严党的人,他也扭头就走,绝不打招呼、绝不攀谈;有一次,严世蕃派人来拉拢他,许诺给他升官发财,让他加入严党,宗臣当场把来人骂了出去,还写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肯饿死,不做严党鹰犬”的字句,贴在自己的府门上,明明白白地告诉严党:想让我屈服,没门!
严嵩权倾朝野,构陷忠良。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奏疏《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其“五奸十大罪”。杨继盛弹劾奸佞却遭下狱,在诏狱被廷杖一百,后创伤发作,于半夜苏醒过来,他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腐肉。肉被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为他持灯的狱卒颤抖欲坠,杨继盛却意气自如。嘉靖三十四年十月朔日,严嵩授意刑部尚书何鳌,将杨继盛与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等九人处决。杨继盛临刑前,将自书年谱交予其子,并作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互涕泣传颂此诗。张氏不久后便殉夫自缢。杨继盛被凌迟后,被弃尸于市,满朝文武慑于淫威,皆噤若寒蝉,无人敢越雷池一步!唯有宗臣,一腔孤勇冲斗牛,全然不顾严嵩党羽“敢收尸者,同罪论处”的血腥威胁,怒对刀光剑影,硬抗暗箭明枪,于风口浪尖之上挺身而出!他抚着杨继盛血污斑斑的遗骸,恸哭失声,以己身作盾,护忠魂周全,毅然收殓尸骨,千里护送归乡,让英烈得以入土为安。后来,燕京士民敬而悯之,以杨继盛的故宅改为庙以奉祀,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这一役,是文人风骨对强权的悍然宣战,是忠义热血对黑暗的绝地反击!宗臣以一身孤胆、满腔赤诚,在明代史册上刻下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铿锵一笔,让千秋之下,仍能听闻那份不畏权奸、守护正义的酣畅绝唱!
就因为这份刚正不阿,宗臣多次遭到严党的排挤和打压。经此一举,彻底激怒了严嵩,他立刻罗织罪名,把宗臣贬官到偏远的福建泉州任推官。
面对贬官,宗臣依旧坦然自若,他说:“被贬怕什么?只要能为百姓做事,就算到天涯海角,我也心甘情愿!”到了泉州后,他依旧保持着勤政爱民、刚正不阿的作风,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安抚百姓,把泉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再次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严党们见他如此“不识时务”,又想继续打压他,可每次都因为百姓和正直官员的支持而没能得逞。宗臣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明代昏暗的官场,也为后世的知识分子树立了“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标杆!
在文学领域,宗臣同样是一位开疆拓土的“猛将”,是明代“后七子”的核心骨干,是文坛革新的“旗手”!嘉靖二十九年起,他和李攀龙、王世贞、谢榛等人在京城结成文学团体,抱着“革新文风、唤醒民众”的使命,经常举行诗酒唱和活动,一起倡导“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的文学主张。
他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是因为看不惯当时文坛的两种坏风气:一种是“台阁体”,文章全是歌功颂德的空话、套话,辞藻华丽却毫无思想,没有一句真话、实话;另一种是心学影响下的“空疏文风”,文章净是玄之又玄的空谈,脱离现实、脱离百姓,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宗臣带头喊出“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口号,决心通过复古来革新文学,让文章和诗歌成为反映现实、批判黑暗、唤醒民众的武器!
宗臣的文章,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他的散文大多针砭时弊、直言敢谏,除了《报刘一丈书》,《答客问》、《西门记》等名篇也同样震撼人心。在《答客问》中,他借与客人对话的形式,痛斥了官场的腐败、权贵的贪婪,表达了自己“宁折不弯、坚守本心”的信念;在《西门记》中,他记录了自己治理地方、打击豪强的经历,呼吁官员们“以百姓利益为重,不要为了个人功名而鱼肉百姓”。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议论,全是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全是对百姓的同情、对黑暗的批判,字字句句都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他的诗歌,同样雄浑豪放、感情真挚,充满了家国情怀和斗争精神。要么抒发“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报国之志,比如《春兴》中的“司马提兵夜渡河,羽林诸将拥雕戈。青山一战残鼙鼓,落日千家泣绮罗。盗贼似闻能汉语,东南何地不夷歌。浮生转觉江湖窄,难把衣裳任芰荷。”既写出了对江山社稷的忧虑,也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要么感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百姓疾苦,比如《除前钱惟重夜至》中的“朔雪千门拥骑过,西风摇落罢鸣珂。愁边鸿雁中原去,眼底龙蛇畏路多。关塞岂无胡马策,江湖真负楚渔歌。衣裳岁暮吾将换,好与青山长薜萝。”字里行间满是对士兵和百姓的同情;要么批判“奸臣当道,忠良蒙冤”的社会现实,比如《二月三首 其二》中的“蓟门芳草满长衢,是处黄金不可无。西入羽书三辅急,北方龙气七陵孤。天王按剑思临塞,大将观兵岂备胡。报主忧时今更切,敢将心事问江湖。”直接把矛头指向了严党集团。
宗臣的作品,在当时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不管是读书人还是老百姓,都爱读他的文章、唱他的诗歌。有百姓把他的文章抄下来,贴在村口的墙上,让大家都来读;有士兵把他的诗歌背下来,打仗的时候当作冲锋的号角。就连严党们也不得不承认,宗臣的文笔“锋利如刀,穿透力极强”,虽然恨他,却也怕他的文章引发民怨。
和“前七子”相比,“后七子”的复古不是盲目模仿古人,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古人风骨和气势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精神,形成了独特的“战斗文风”。宗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文章,既学先秦两汉文章的雄健刚劲,又加进自己抗倭斗争、与严党周旋的实践经历,让文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比如他写抗倭的场景,用“床头白云天地开,青春已驾双龙翼。吁嗟东风一何力,一夜吹破扶桑国”这样的诗句,把对倭寇的战斗描绘得势如破竹;写官场的黑暗,用“客计艰危群盗在,主恩流落七闽分”这样直白的句子,把腐败丑态揭露得淋漓尽致。他的文学实践,不光推动了明代文学的发展,更让文章成为了“匕首和投枪”,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嘉靖三十八年,闽地风声鹤唳——《水浒传》因“鼓噪啸聚、导人犯上”的罪名,已被朝廷封禁数十年,私刻者论罪,藏本者遭查,这部杰作几近湮灭。
时任福建提学副使的宗臣刚到任,罗贯中之孙便揣着祖传孤本冒死求见。他伏地叩首,额头渗血:“先祖与施公呕心著书,非为煽乱,实为讽世,若就此失传,天下文脉损矣!”宗臣屏退左右,彻夜研读,越读越心惊:书中忠义肝胆、民生疾苦,哪是“倡乱之书”,分明是千古绝唱!可他深知,解禁之途如履薄冰——前几任官员因私放禁书被罢官流放,朝堂上保守派更是视此类“野史”为洪水猛兽。
消息不慎走漏,御史弹劾的奏折连夜送抵京城,称宗臣“纵容淫书,欲乱民心”。福建按察使也登门施压,掷下圣旨副本:“擅解禁书者,与私刻同罪!”宗臣内外受困,甚至收到匿名恐吓信,言其“再行固执,必遭横祸”。但他望着案头孤本,想起书中好汉虽身陷绝境仍守道义,终是咬碎牙关:“好文当传,虽万难而不辞!”
他一面将孤本秘藏于学宫密室,一面连夜撰文,历数《水浒传》“褒忠义、贬奸佞”的内核,直言“禁书不如正人心,堵文不如疏民意”,更以自身官阶担保,称此书可“警世喻民,助教化之行”。奏折递出后,朝堂掀起轩然大波,严嵩党羽纷纷发难,要求严惩宗臣;而王世贞、李攀龙等文坛巨匠闻讯,联名上书声援,称“禁《水浒》者,是禁天下公义”。
数月间,宗臣坐立难安,每日都在“获罪革职”与“功成传世”的边缘徘徊。直到嘉靖帝阅罢众臣奏折,又听闻闽地学子联名请愿,终是松口:“既为文人所重,且观其效,准福建学宫刊印,禁其煽乱之语,存其忠义之魂。”
旨意下达那日,罗贯中之孙痛哭流涕,闽地书坊连夜开工。当第一版解禁《水浒传》油墨未干便传遍街巷,宗臣望着争相购书的百姓,鬓角已添霜华——这场以仕途为赌注的博弈,终让沉埋百年的经典,冲破封禁的枷锁,得以光耀后世。
可惜天妒英才,这样一位文武双全、刚正不阿的英雄,却没能活得长久。嘉靖三十九年,宗臣因为长期劳累,再加上早年抗倭作战时留下的刀伤旧疾反复发作,又被严党暗中使绊子克扣药材,身体日渐衰弱,最终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他躺在简陋的病榻上,身边没有金银财宝,只有百姓们送来的一束束草药、一张张写满祝福的纸片。将士们守在门外,低声啜泣;百姓们聚集在府衙外,焚香祈祷,希望能留住这位“保护神”。宗臣强撑着最后一口气,拉住前来探望的同僚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倭寇……未绝,百姓……未安,严党……未除,我……不甘心啊!”他还叮嘱身边的人,死后不要厚葬,把俸禄剩下的钱分给贫苦百姓,继续组织乡勇防备倭寇,永远不要向奸佞低头。
这一年,宗臣年仅三十六岁,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骤然陨落!消息传开,福建百姓悲痛欲绝,兴化府的百姓自发罢市三日,穿着素衣为他哀悼;曾经跟着他抗倭的士兵们,跪在他的灵前哭红了眼,一遍遍喊着“宗大人”;就连偏远山区的村民,也翻山越岭赶来,只为送他最后一程。大家把他的灵位供奉在祠堂里,尊称他为“方城公”,年年祭拜,香火不断。
宗臣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没有走!他的《报刘一丈书》依旧在民间流传,成为批判腐败、坚守气节的精神旗帜;他抗倭保国的事迹被百姓们口耳相传,编成歌谣,在田间地头传唱;他“清”“刚”为本的品格,像一粒种子,在后世知识分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后来,严嵩父子倒台,严党覆灭,朝廷为宗臣平反昭雪,追赠他为光禄寺卿,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绩。王世贞等文坛挚友为他整理遗作,编成《宗子相集》,让他的文章和精神得以永久流传。
纵观宗臣短暂却滚烫的一生,他没有享过荣华富贵,没有做过大官高位,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践行了“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誓言。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是保家卫国的“猛士”;在官场上刚正不阿,是对抗腐败的“斗士”;在文坛上笔锋如刀,是革新文风的“旗手”;在百姓心中,他是为民做主的“青天”。他的一生,是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一生,是坚守真理、反抗黑暗的一生,是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的一生!
宗臣所处的时代,严党横行,黑暗如墨,但他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了一片天地;他面对的敌人,强大如虎,但他用自己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他遭遇的挫折,沉重如石,但他用自己的坚韧,挺起了知识分子的脊梁!他的事迹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在于活得多久,而在于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多少事;真正的风骨,不在于位高权重,而在于身处污泥而不染,面对强权而不屈!
放到今天,宗臣的精神依旧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我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他的清正廉洁,警示着我们在名利诱惑面前坚守底线;他的斗争精神,鼓舞着我们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亮剑;他的为民初心,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宗臣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矗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民铭记;他的精神,将永远被后世传承!正如毛主席所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宗臣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这句话,他的死,重于泰山,光耀千古!他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永远指引着我们做一个有骨气、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人!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