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言:烟云之上的争议与艺术的根本之问
近日,一场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进行的烟花艺术项目,将艺术从业者蔡国强及其合作品牌推至风口浪尖。
2025年9月19日傍晚,以火药爆破艺术闻名的艺术从业者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海拔约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区域,实施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爆破艺术项目。
当绚烂的烟火在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中炸响,引发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全社会关于艺术边界、生态责任与文化立场的深刻拷问。
这一事件,如同一个缩影,折射出当代中国艺术界面临的深层困惑:艺术究竟为何而存在?是服务于个人表达的绝对自由,还是应承载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与民族情感?
这场争议,迫使我们不得不回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艺术?谁的艺术?为谁的艺术?
02迷途与寻根:早期艺术家的迷茫与中西艺术路径的分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门打开,中国艺术家得以窥见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斑斓图景。这对于长期处于单一现实主义传统下的中国艺术界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一批怀揣艺术理想的先行者选择走出国门,融入以欧美为中心的国际艺术体系。他们的迷茫是时代性的:在寻求与国际接轨、获得“普世”认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西方艺术评价标准、话语体系乃至资金体系的深刻影响。
西方当代艺术体系的核心之一,是强调极端的个人主义表达和观念的颠覆性。艺术被视为艺术家个人内心世界、哲学思考或社会批判的载体。
古根海姆等基金会、威尼斯双年展等平台,构建了一套强大的价值评判和资本循环系统。融入这套系统,意味着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其逻辑——追求新颖、奇观、争议性,以满足国际艺术市场对“他者”文化的想象与消费。
蔡国强在接受台湾媒体报导者采访的一篇文章中《我作品最大的危险不是火药,而是成不了艺术——专访艺术家蔡国强》曾有“利用国家的盛典,利用国家的力量,做成我的艺术作品”的坦言,以及其在“升龙”结束后“大闹天宫”的自我比喻,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将个人艺术野心置于集体叙事之上的思维体现。而观其作品,无论“天梯”献给祖母的私人情感,还是“升龙”实现个人梦想的表述,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然而,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自古以来便存在着另一条艺术路径。
这条路径孕育了“人民艺术家”。
03何为人民艺术?何为人民艺术家?
“人民艺术家”绝非一个简单的荣誉称号,它代表了一种鲜明的艺术立场、价值取向和创作方法。
立场的人民性:这是最根本的特征。人民艺术家的创作源泉、服务对象和评判标准,始终是“人民”。他们的艺术不是象牙塔中的孤芳自赏,而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
情感的集体性与家国情怀:人民艺术家的作品往往超越一己悲欢,凝聚着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对家国山河的热爱。
社会责任与价值维度:人民艺术强调艺术的社会效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人民艺术家并非保守的复古者。他们在深刻理解民族文化血脉基础上进行创新,而非进行无根的“国际化”拼贴。
艺术的伟大,从来不在其形式的惊世骇俗或资本的堆砌力度,而在于其是否蕴含对土地的深情、对人民的敬意、对自然的敬畏。
西方培育的“个人主义”艺术家与中国“人民艺术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将艺术视为个人才华的终极证明,而后者将艺术视为奉献给人民和时代的礼物。
04为何今日中国更需要人民艺术与人民艺术家?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冲击下,重申人民艺术的价值显得尤为迫切。
构筑文化自信与维护文化主权的需要:西方势力长期以来将艺术视为意识形态的软性工具,通过奖项、资金、展览机会,潜移默化地培植符合其价值观的艺术家和艺术倾向。一些艺术家可能在不自觉中,其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被利用,成为解构他国主流价值、输出特定意识形态的“打手”。在这种情况下,壮大人民艺术的力量,就是坚守我们的文化阵地,确保中国艺术的中国魂,这是维护文化主权的重要一环。
凝聚社会共识、塑造民族精神的需要:在价值多元的时代,艺术应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而非制造对立与撕裂的场域。人民艺术以其向上的精神、向善的内核、向美的追求,能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无数普通人参与的非遗传承、社区艺术活动,正是人民艺术生命力的体现,它们塑造着可亲、可感的集体认同。
回应时代课题、引领健康审美的需要:面对商业资本的强大诱惑,艺术容易沦为追求轰动的快餐消费。人民艺术则倡导一种健康的审美观和创作观,引导艺术家抵制浮躁,潜心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
05警惕“无害”的利用与艺术家的文化自觉
必须指出,西方艺术体系的运作方式往往是精巧而隐蔽的。许多被吸引和“培育”的艺术家本身在主观上并无恶意,他们真诚地追求艺术创新。然而,当其创作被系统地引导至聚焦于特定负面议题(如片面放大环保、人权等问题),并被西方话语体系进行符合其政治目的的解读时,艺术便可能异化为一种工具。
因此,对于艺术家而言,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至关重要。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创作所处的历史语境和文化坐标,理解中国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深厚传统。艺术的技巧和形式可以交流互鉴,但艺术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立场必须牢牢植根于生养自己的土地。
艺术家无罪,但应有知。
艺术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属于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