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思维重于具体“技巧”,这是AI时代的忠告,而这正是我们华人思维上的欠缺――而这可以通过思维训练甚至社会化活动或社会化过程矫正和改善的。
我今天一开口就好大的口气!“华人”、“华人思维”、“我们华人”诸如此类一股脑儿堆砌!而这却是我思考很久的一个问题,寻寻觅觅很久要找寻的正解,AI时代总算找到“知音”了。】
“会计”我们大家都知道,学过《会计学》的人都知道,“会计”和“会计学”俩词对应的英文单词都是“Accounting”,“Accounting”的词根“Account”有“类别”和“分类”的含义,比如key account(重点客户)、corporate account(普通客户),又比如Charge the flowers to your expense account(将鲜花费用计入你的费用账户)。
但在汉语语境中“会计”一词却没有“类别”或“分类”的含义,而是“计算”的意思,无论分拆开来“会”和“计”俩字还是连词“会计”――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有“零星算为之计,总合算为之会”,说明“计”主要用于连续、零星、个别的计算,“会”则是综合、全面、系统的计算,是中国人“月计岁会”传统;但无论如何没有“类别”或“分类”的含义。
怎么将“会计”与“Accounting”进行对应翻译?底层含义相差巨大――这需要到具体的语境(包括汉语和英语)中去辨别,怎的不用一个更恰当的英语单词来对应?
这是我学习《会计学》长久不得其解的疑问,当然以后慢慢释解:就一个“对象”或“本体”而言,“会计”与“Accounting”是最最恰当的对应,因为他俩针对的是同一个“对象”或“本体”――这个“本体”由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账簿账本、流转凭证、薄记方法、会计理论、会计训条、基本假设、实操经验等一系列我们称之为“会计”而英美人称之为“Accounting”的系统构成,不再受《语言学》上的羁绊。
是的,“会计”与“Accounting”他俩针对同一个“对象”或“本体”,不再受《语言学》上的羁绊,但在语言的最初意义上他俩确实截然迥异,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化;就这一层意义,中国人与英国人既使针对同一个“对象”或“本体”,他们的底层思维可能并不一样,甚至截然有别。
比如瞎举举个例子,只求听懂达意:有个业务员拿着南昌到青岛的卧铺票到老板那报销,英国老板可能对他说:这笔费用放在“财务费用”或着“管理费用”你别给我弄错了,不然扣你当月奖金,中国老板可能会说:这笔费用到底多少钱,720元还是800元你给我算算准,算错了扣你当月奖金。
是的,中外思维既使针对同一个“对象”或“本体”,思维差异也是很大的,甚至比比皆是、处处存在――这是我今天最想表达的意思,我这里只是为了便宜,瞎举举个例子,只求明白达意――不会有哪个老板对业务员这么狠的。
就“对象”或“本体”而言,无论“会计”还是“Accounting”都兼有“分类”和“计算”的含义――因为大隆机器厂或约瑟夫化工染料厂的财会员捧着账本确实正在做着同一件事:“把金额算准”和“该进‘财务费用’还是‘管理费用’的别弄错位置”的工作,但在思维的底层,英美人重于“分类”而我们华人重于“计算”――当然随着世界互通和人民交往的频繁,这种思维(哪怕属于“底层”)差异会逐渐缩小――这就是我嘴巴里所说的“社会化”过程;因为嘴巴要吃饭,人类又倾向于避免对立和矛盾,那就不得不在千万次磨合中达到“化解”和“趋同”。
×××××××××××××××××××××××××××××
过年期间随着DeepSeek热把我也卷进去了,找来几本书研究,无论外国的Stat Quest还是中国的DeepSeek,第一原理是从“机器学习”开始,而“机器学习”的第一要义是“分类”――好比一棵树,有许多枝枝杈杈,假如你的知识从最末端枝杈开始,通过不断的分类归集,最后到达树根根,那么这个知识就完整成体系了。
这多么象人类幼童智力成长过程,妈妈会教他算术:两个苹果加三个苹果是几个苹果,还会教他这是“苹果”,那是“香蕉”,但孩童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成长主要得益于“苹果”还是“香蕉”之类的分类归集。
×××××××××××××××××××××××××××××
早就想写一篇为马骏老师声张,马骏老师在网络呐喊“中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为何把逻辑学排除在外?”
马老师的呐喊已半年多了,去年七月份挂在“快手”上,那时就想写一篇为之发声,但我揣摩马老师的呐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狭义的“逻辑学”,特指《形式逻辑》这门课,第二层是广义的“逻辑学”,泛指“逻辑思想”或“逻辑思维”。
因为网络空间漫谈,应和者众,如要为之声言那就应该两层含义分分清――因为既使不开设《形式逻辑》这门课,也不等于我们的教学没有“逻辑思维”,比如我们的初中就设有《几何学》这门课,这门课充满了“逻辑思维”,再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高中数学贯彻了“公理化”思想(大家还记得《集合论》吗?这个内容八十年代以前基本不讲的),并且每年还在完善改进,这个教育思想当时未必产生直接明显效果,只在课堂学习上用,但在人的一生(特别在读书活动或其他精神生活方面)中受益匪浅,受益是慢慢体现出来的(当时的同学们最恨《集合论》,对具体解题没多少用处但是考试到是出题量不减,并且还理解容易但是考试总拿不到满分,于是同学们恨得要死!还记得《集合论》吗?);这个我是有把握说的,中国的教学(至少在《数学》这门课上)还是比较照顾“逻辑思维”的,一点不比西方人差。
但是马老师的呐喊确实也有道理的,不是无的放矢的,应和者众就是证明,于是两难!我也一直不敢落笔,在等待,一方面收集各种资料和网络文章,看看大家怎么说的。
过年期间随DeepSeek热等来了机会,读了几本AI技术类书籍,如上所述恍然大悟――中国人与英美西方人在思维习惯上确实存在较大差别,英美西方人重“分类”思维,而这就是具体实在的“逻辑思维”,而我们华人重“计算”等“技巧”类而弱于“逻辑思维”――通过大量的习题掌握各类解题“技巧”,大概凡是华人都有感触的。
中西方人这一底层思维差异,看似微小,但是通过万千事物的叠加、放大而体现在宏观大象方面――但是随着世界互通和人民交往的频繁,这种思维(哪怕属于“底层”)差异会逐渐缩小――事实上这个缩小过程正在演进,事实上早就在演进(利马窦以传教士身份来华不干传教正事,却忙于教授《几何学》就是一例),马老师网络空间的呐喊只是某种观念或叫做“观念先行”,而已。
搞清楚了这个含义,心里释然,管他特指《形式逻辑》这门课还是泛指“逻辑思维”,为马老师帮腔写一篇有了方向。
这几天还有其他内容等着写,缓一缓理一下头绪,过几天再写,半年多了,总算有着落了!
【文/道一人,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