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杨振宁对“前三十年”研制原子弹氢弹的独特解释:兼谈邓稼先“被救”

2025-11-06 14:49:32  来源: 济学   作者:李克勤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李克勤(jixuie)题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需要解释的,为什么?因为重大事件往往不会一下子被多数人所理解,尤其是其中的秘密、秘诀常常需要知道内幕的人,需要专业人士来解释,这样才能由器而道——把其中的奥秘提炼出来,再由道而器——用通俗的说法表述出来,这样才能在一般人那里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才能明白重大事件究竟是怎么样的道器变通。

  杨振宁的这段演讲,就是对中国研制原子弹,研制氢弹过程的一个解释,大先生的思路清晰,语言质朴,把原子弹研制的关键环节梳理出来,把氢弹研制的难度之大,通过与法国的时间对比,赞颂了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伟大意义。

  不得不指出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都是在“前三十年”期间。

  显然,作为物理学家的杨振宁的解释,颇具权威性,颇有说服力,一般人听了也会感觉通俗易懂,完全说得通。

  顺便说一下,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过程中起过关键作用的两位科学家邓稼先、于敏。

  先简单说一下于敏。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就在被授予勋章前几个月的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1960年代初,钱三强找到已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的于敏谈话,安排他参与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从那时起,于敏便转入了绝密的国家科研工作,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奋斗生涯。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多,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上面视频里,杨振宁讲到于敏为我国氢弹研制起到了关键作用。于敏和邓稼先一样,都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从思想上入党的共产党人。

  这是于敏同志填写的入党志愿书。

  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家品质,最好要突出共产党人一点。

  应该指出一下,有的科学家虽然组织上没有入党,但他们思想上早就入党了,例如华罗庚同志。

  下面重点说一下邓稼先同志。

  这里先明确指出,杨振宁先生从来没有谈过他“救邓稼先”,他只是对邓稼先从事研制核武器一项伟大事业,多次表示过极大的羡慕之情。

  杨振宁和邓稼先都是杰出的科学家,都是具有严谨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他们格外讲究实事求是。

  01

  邓稼先是不是思想上入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成员?

  说起邓稼先,往往比较多谈论他作为我国原子弹研制的项目领导者,而对于他为何有这个身份,主要着力于讲他的才干,这也说得通,但还远远不够。要知道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各级领导者的选拔标准首要是思想政治上的素质,什么叫素质?素质和能力不同,素质主要指一个人看不见的道层面的思想觉悟,能力一般指看得见的器层面的工作才干。能力看重的是最强的那一种能力,而素质则考察的是最差的某一方面代表某人的素质。过去对要求入党的人,素质考察是严格且系统的。因此,对于保密要求高的单位或者系统,其领导者最起码的素质要求那就得是党员,那个时候的说法是讲思想觉悟高,而能力上的要求首要的是政治水平高,然后才是业务能力强。邓稼先被推选为原子弹研制项目负责人,显然不光是业务能力强,我们现在不妨更多关注他作为一名1954年就入党的同志,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成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且完全可以这么说,邓稼先是德才兼备,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人物——他是一位思想入党的共产党人。

  1984年10月邓稼先写下: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

  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一)

  思想上入党的意思

  思想主要属于道层面看不见的东西,但思想可以通过看得见的行为表现出来。

  通过一个时期的革命实践,可以考察出一个人是否从思想上入党了。

  过去走上领导岗位,或者当上模范,成为英雄的人,绝大多数可以算作在思想上入党的人。

  即使组织上入党的人,如果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会蜕化变质的。

  组织上入党,只是说明理论上入党了,并不能说明思想上就一定入党了。

  “在思想上入党”这个命题,不仅有思想意义,而且有政治实践意义,同时也自然富有组织意义。这个命题的最初提出是针对当时红军内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的《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这篇不朽文献,有详细记录。

  毛主席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把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从思想建设这样的高度来把握,这就在道层面有了立足之地,从而给思想、精神留下无限空间。进而又将党之道通过思想教育落实在每一个党员身上,落实在每一个党员和红军战士的思想上,既明确指出了过去探索实践中的错误,也指明了方向,有破有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一气呵成。

  无疑,这是毛主席在党建方面独特的道器变通。

  这时候,党和党领导的红军,就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更加明显区别于旧军队,区别于国民党的军队了。

  用现在的话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个性更加鲜明。一旦这种个性被证明是符合实际的,那么这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凸显。党之道,就器化为党和党领导的军队的战斗力。后来的实践,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在思想上入党”的内涵,后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经做过深入阐述:

  “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

  对比过去的英雄人物,对比邓稼先,是否深有感触呢?

  (二)

  思想上入党的意味

  思想入党意味着不仅要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也就是要成为最具有革命精神的阶级成员,而且还要成为一名自觉的革命者,雷锋、王进喜、陈永贵这样的英雄人物就是典范。

  邓稼先无疑也是这样的人。

  1958年,邓稼先被秘密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邓稼先这个时候对妻子讲过这样的话:“我的生命从此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生命就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不可想象的压力。这期间,我国的科研人员们发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与自己的计算结果产生矛盾,如果选择相信苏联专家,却不能再得到他们的支持,研究难以为继。唯一办法就只能顶着重重压力,邓稼先带领团队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的数据和结论,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究得到正确结果,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在荒漠戈壁隐姓埋名28年间,邓稼先亲身经历核试验32次,亲自指挥15次。

  在一次空投核弹试验中,降落伞没有打开,核装置未被引爆,直接摔向地面。邓稼先并未多言,他不顾同事们的极力劝阻,只身奔向现场,弯下腰低着头认真查找,力求尽快确定核弹落点。

  在找到核弹后,为在第一时间找出故障原因,邓稼先不顾生命安危和核辐射侵蚀,双手捧起含有剧毒的放射物的碎弹片仔细观察分析。正是由于这一举动,猛烈的放射物侵入他的身体。随后,邓稼先坚持自己装设置,并第一次以院长的权威命令助手们:“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名副其实在思想上入党的科学家,一位舍己为人的英雄,一位以身作则的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

  包括研制原子弹在内的“两弹一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那是毛主席亲自领导的伟大壮举,这项事业的完成,靠的是邓稼先这样一大批工人阶级先锋队成员组成的精干队伍,这支队伍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他们把毛主席想法说法做法,推而行之谓之通——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道器变通,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和毛主席一样,都是在思想上入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成员。

  这里还不得不说一句,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能干啥呢?

  顺便说一句,有人胡扯“杨振宁救了邓稼先”。

  1971年杨振宁作为美籍物理学家首次回国,的确想见的第一人是邓稼先。可当时邓稼先还在从事秘密工作,连家里人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哪在干啥。找到他当然比找一般的科学家要费点周折,这是很正常的。

  要知道邓稼先不仅是原子弹的研制者,氢弹研制也离不开邓稼先的。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时间是1967年6月17日,这个时候正是文革被某些人说的最严重的时候,可是邓稼先和于敏正在干啥?

  而且氢弹爆炸成功后,研制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接着又进行了各种试验,直到1971年杨振宁与邓稼先会面的时候,我国的原子武器研制何时停歇过呢?

  正在从事原子武器的科学家,哪有时间“受迫害”?

  从事核武器研制的科技人员、干部、工人,一天到晚都在干事业,哪有时间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有吗?

  想迫害这样的人,恐怕连迫害的对象在哪里都找不到?

  人为设置一个抽象的“迫害者”,说他迫害某个具体的人,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惯用伎俩,是不是?

  完全可以说,对历史的解释出了问题,对不对?

  从这个角度讲,杨振宁的解释是十分必要的。

  02

  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解释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

  在西方国家有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的说法,他们那个文化背景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信奉个人英雄主义的。

  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氛围,与资本主义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提倡个人英雄主义的搞法,我们能搞出原子弹、氢弹吗?

  钱学森同志一贯不同意把他说成“导弹之父”。

  科学家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就是怎么来的?

  邓稼先、于敏,他们都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他们的思想觉悟是怎样的?

  还用说吗?

  能用西方理论解释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成就吗?

  这里不得不说,杨振宁,他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的思想觉悟并不低,他对“前三十年”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认识水平相当的高,他的解释很有说服力,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李克勤后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必须讲究全面性,不能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一套。那是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毛主席时代,我们的思维习惯已经到了这个程度,看待事物主要看主流,喜欢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看事,相信世界会越来越好。这是毛泽东文化氛围。

  毛主席逝世后有一段时间,历史虚无主义猖獗,许多同志难免也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这样的人该怎么对待?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还是毛主席的办法好,也就是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千万不要把人民内部矛盾当成敌我矛盾来处理啊!

  有些老同志对毛主席的远见卓识,在特殊时期未能及时认清,这很正常,这属于认识问题。这样的老同志绝大多数都是热爱毛主席的。

  只要是真诚热爱毛主席的人,就该团结,哪怕他说过错话干过一点错事,也要团结,而不能一棍子打死,对不对?

  毛主席正是善于团结反对过自己的人的典范,所以老人家才能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是不是?

  我们希望成为毛主席的学生,那可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那是需要下苦功夫的,对不对?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