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自媒体号

当疫苗成为“宗教”:我们为何痴迷于向全民注射?

2025-11-01 11:22:43  来源: 明易健康公众号   作者:谭亚娣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各位读者,我是谭博士。作为一名曾经的疫苗研发者,如今的科普作者,我始终坚信,医学的基石是理性与个体化的风险评估,而非人云亦云的群体狂热。在“13岁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的新闻席卷全网之际,我想我们必须正视一个日益凸显的现象——“疫苗宗教”的兴起。

  所谓“宗教”,核心特征在于它有不容置疑的教义、有虔诚布道的信徒、有描绘天堂或地狱的宏大叙事,并且,它常常要求无差别的奉献与服从。回看HPV疫苗的推广路径,我们是否正目睹一场科学外衣下的“宗教”仪式?

  一、 不容置疑的“教义”与“天堂”的许诺

  “消灭宫颈癌”——这是一个极具感召力,却也极具误导性的口号。它被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如同宗教箴言,最终成为不容辩驳的政治正确。然而,稍有肿瘤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癌症的病因是多源、复杂的,指望通过预防单一病原体(即便是主要病原体)来“消灭”一种癌症,在科学上是一个过于简化的美好愿景。这更像是一个为达成公共政策目标而设置的“天堂”意象,它利用人们对癌症的天然恐惧,完成了情感上的终极绑定。

  任何试图质疑这一目标合理性、讨论其科学边界的声音,都会被立刻贴上“反科学”、“阻碍进步”甚至“漠视生命”的标签。这与宗教审判中对待异端的方式,何其相似。

  二、“传教”的商业引擎与音量循环

  任何一个“宗教”的扩张,都离不开强大的组织与资源。在“疫苗宗教”中,商业利益构成了最强劲的引擎。

  疫苗生产企业、相关的产业链,他们是直接的利益获得者。巨大的利润使得他们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媒体投放、公关宣传和“科学普及”(实为营销)。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音量”的正向循环:挣钱 → 放大音量 → 影响政策和公众认知 → 更多人接种 → 挣更多钱 → 音量进一步放大。

  在这个震耳欲聋的声浪中,像我们这样提示风险、呼吁理性评估的声音,不仅无利可图,还需要耗费巨大的个人精力。我们是在用“积德”和“问心无愧”这套传统的天道命运评价体系,去对抗一个资本驱动的现代扩音器。力量悬殊,但我们坚信,为中华民族的女孩们揭示全貌,是更有价值的事。

  三、“普世救赎”与个体风险的湮灭

  现代医学的一个危险倾向,是日益迷恋于“针对所有人”的公共卫生策略。它将复杂的、充满个体差异的人群,简化为一个抽象的、需要被“保护”的整体。为了这个整体的、统计意义上的“利益”,个体的风险与选择权可以被轻易忽略。

  HPV疫苗并非对所有人都同等必要。对于没有高危性行为、免疫系统健康的绝大多数女性而言,其获益风险比需要审慎评估。持续的感染才是导致病变的前提,而绝大多数HPV感染会被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清除。如今,强制性的、全覆盖的接种策略,正在将一种“可能对部分人群有益”的干预措施,扭曲成一种全民必须参与的“健康仪式”。

  我们痴迷于注射,是因为这种干预方式最直接、最可量化、最便于管理和统计,也最符合某些机构和企业的利益。它给人一种“我们已经做了某事”的控制感和成就感,尽管这件事的长期后果和真正的群体效益,仍需时间检验。

  结语:回归科学与理性的敬畏

  我并非全盘否定疫苗。作为前研发人员,我深知它在对抗某些烈性传染病中的伟大价值。但我反对将任何医疗产品“神化”,反对用公共政策与商业宣传剥夺个体的知情选择权。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质疑,是审慎,是承认认知的局限性,是永远将个体的福祉置于群体统计数字和商业利益之上。

  今天,是HPV疫苗被推上神坛。如果我们不警惕这种“疫苗宗教”的模式,明天被推上神坛的又会是什么?当注射成为一种默认的、不容置疑的“健康礼”,当医学从“治病”转向“治人”(治理人),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选择权,更是那份对生命复杂性应有的、最基本的敬畏。

  中华民族的女孩们,请记住,你们的身体,你们自己做主。在决定是否接受一针注射前,请务必获取全面、中立的信息,而不仅仅是那些被资本放大了一千遍的口号。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