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癌症”:门阀世族

2025-07-06 11:45:57 来源: 人境网作者:冷月葬花魂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整体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由此造成了中国数千年的治乱循环更替的历史格局,那么门阀世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主要根源于三种力量的畸形结合:即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封建大家族与宗族以及儒学三者相结合之统一体,其形成与发展,是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前提。

  众所周知,自春秋战国时期起,随着农村公社的逐步解体和奴隶制宗族、氏族的广泛衰落,直至西汉初期,社会呈现出大量个体小农以及随着土地兼并而产生的一些中小地主。尽管大土地所有者偶有所见,但其数量尚少,且常与六国贵族、官员、豪杰的身份交织,往往与封建王朝产生摩擦、对立,在秦朝及西汉前期频繁遭受抑制、打击。不计秦朝,仅高祖至宣帝百余年间,强制迁移豪强的举措就有七次;景帝、武帝时期利用严酷的法律打击豪强,手段更为激烈。

  另一方面,封建王朝的根基在于功臣、贵族、官员。为了获得他们的全力支持,除了经济上的优待,西汉王朝在政治上也赋予他们许多特权,例如允许他们的子弟通过“父兄任”进入仕途,公卿以“武力功臣”的身份担任职位,形成“以列侯为丞相”的惯例等。然而,受限于历史条件和文化素养,这些功臣、贵族、官员家族在政治上的稳定传承也难以保证。他们的子孙要么沉溺于奢侈淫逸,“多触犯法禁”,丧失官爵;要么执政能力低下,仅是“备员而已”。

  因此,自汉武帝起,为了巩固统治,不得不适应上述社会状况,在全国范围内主要依据德行、才能标准,从“布衣”阶层,包括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出身的士人当中,选拔人才,实行通过“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从此,整个两汉时期的公卿大臣、郡国守相等职位,基本都由这类人士担任。在这一历史时期,不再是某些显赫家族、天生贵胄掌控朝政,而是力图将大权交付给有德、有才的贤能之士,正如沈约所言,这种局面可称之为“以智役愚”。

  然而,随后逐渐浮现的新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导致了这一格局的破裂。

  首先,随着土地兼并的推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可阻挡地发展起来。这些大土地兼并者中,既有在野的“强宗豪右”,也有原本身为“布衣”,通过察举制度晋升,后来飞黄腾达成为朝廷显贵的人。封建王朝曾试图严格限制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甚至任用酷吏,对不法豪强地主予以重击。然而,由于封建经济规律的作用,一些豪强地主虽被消灭,但更多的大土地所有者持续出现。他们的总体实力不仅未被削弱,反而日益增强。在他们的压力下(如东汉初的“度田”事件中“郡国大姓”的叛乱等),封建王朝不得不改变以往的态度和政策,逐步向大土地所有者妥协让步,经济上听任其自由发展,政治上逐渐拉拢。

  其次,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封建大家庭、宗族也同步增长。一些大地主家族将大量土地出租给失去土地的农民耕种,并收取地租。这些农民除了外来的“宾客”,更多的是当地的“宗族”成员。经济剥削在当时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人身奴役和控制,形成封建依附关系。自然地,大土地所有者逐渐转变为乡里、宗族的领袖。在他们的影响和控制下,乡里尤其是宗族的凝聚力大幅增强。

  凭借这种力量,大地主家族平日能够操控地方治安,战乱时又能召集众多宗族、宾客共同自保,甚至组建起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对于每一个大地主家族、宗族而言,与封建王朝相比,其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是,当这种力量在社会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时,总体上就构成了足以迫使封建王朝不敢轻易限制、打击,不得不改变态度和政策的强大力量。

  为了防止大土地所有制的分散和实力的削弱,无法长期有效地影响、控制宗族与乡里,再加上儒家思想的反作用,封建大家庭逐渐兴起,改变了秦以来诸子成年即与父母分家另过的制度,这一制度从此延续了两千年。

  第三,除了社会、经济层面的因素外,导致封建王朝转变对豪强势力或豪强大族(即大土地所有制与封建大家庭、宗族相结合的实体)的态度与政策的,还有文化层面的原因,这便是儒学的广泛流传。

  众所周知,汉代儒学所宣扬的核心内容,一方面,针对整个社会,就是倡导孝顺、“亲亲”,试图通过大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谐及感召力,通过维护父家长的权威和影响力,来稳定各个家族、宗族、地区的秩序,进而要求人们从父及君,“忧国如家”,践行“忠孝之道”,以巩固整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忧国如家”,《汉书》卷八《宣帝纪》中提到:“以孝导民,则天下顺。”这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由于儒家积累了众多经典著作,经过汉代学者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进行阐释,其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展现了上述政治、社会观点和原则,而且凝结成了当时看来是丰富的治家、治国的具体经验。这些著作和内容,成为汉代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合格统治者,尤其是高级统治者的最佳教材。其他任何学派,都无法与之匹敌。

  这种儒学恰好适应了西汉中、后期兴起的封建大家庭的需求。对于这些大家庭的家长来说,以儒学教育后代,既可增强家族成员间的凝聚力,又能使子弟提升文化素养,应对州郡征辟和察举选拔,确保家族、宗族在本地乃至全国的声望能够长期保持。因此,早在西汉时期便有了“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经”的谚语。

  东汉以后,封建大家庭代代相传学习儒学的情况日益增多,甚至原本的法学世家也转向“兼通经书”。于是,在豪强势力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由大土地所有制、封建大家庭与宗族以及儒学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随着这些统一体中通过征辟、察举选拔的人数增多,特别是其中一部分还晋升为朝廷显贵,形成了政治上的世袭公卿,社会上的世家大族,它们与封建王朝的利益关系日益紧密,自然也就越来越靠近并支持封建王朝。这与西汉初期常常与六国贵族、官僚、豪杰身份相结合的强宗豪右,经常与王朝产生冲突、对峙的政治态度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自西汉初期起,吸取了秦朝因严刑峻法而覆灭的教训,儒家还提倡德治思想,特别是强调统治集团内部应注重团结、和谐的思想。封建王朝逐渐认识到这一思想对巩固统治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行动指南。当豪强势力施加压力时(如“度田”事件中的叛乱),封建王朝之所以常常妥协退让,固然有力量对比的原因,但恐怕德治思想也在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中提出以“柔道”治理天下,即是证明。而当豪强势力积极出仕,主动靠拢、支持时,封建王朝对它们自然更加注重拉拢、团结,除了经济上的优待外,便是将它们大量纳入各级政权,转变为官员甚至朝廷显贵,使它们与王朝的利益紧密相连。

  就这样,作为西汉初期异质力量的豪强势力,逐渐转变成了封建王朝的社会、阶级基础和统治支柱。二者从矛盾、对立、斗争,最终走向了统一、融合、相互依存。自此直至明清,双方尽管有发展变化,但这一基本关系始终未发生根本改变。而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儒学的传播,在文化层面,在思想意识的上层建筑层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上论述了汉代在新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大土地所有制、封建大家庭与宗族以及儒学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的形成与发展。后来“以智役愚”的局面逐渐被破坏,正是因为这种三结合统一体的存在。

  当三结合统一体发展壮大,特别是其中的世袭公卿世家大族实力增强,甚至“权倾天下”之时,为了争取他们的全力支持,封建王朝对这些家族子弟的选拔、晋升,往往不能很好地坚持长期以来实行的德行、才能标准。东汉时期,尤其是桓帝、灵帝、献帝三朝,三公中《后汉书》有记载的,大多数出身于公卿二千石的官吏家族。在察举、选拔过程中不时出现凭借权势、走后门、“竞相推荐”等现象。封建王朝由于自身危机重重,为了求得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对这种现象也只能采取默许、放任的态度。

  如此一来,日积月累,人才的选拔、任用自然发生了对普通“布衣”不利,而对豪强势力、世家大族有利的变化。后者实际上得到了某些法外的关照,仕途的可能性增加了。“四世三公”“四世五公”相继出现。“以智役愚”的局面开始瓦解。“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风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很明显,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追根溯源,都与前述力量对比的变化,与三结合统一体的出现与发展密切相关。

  如今的特权门阀自董小姐事件才逐渐浮出水面,某种类似于中国历史怪圈的“癌症”病又犯了。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