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个聪明人,我对金融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我自己认为是极其肤浅的,所以,我有很多事情要请教高人。
今天,再次请教高人。
有高人说,无论是“大而美”的企业,还是“小而精”的企业,都离不开金融市场,都需要到金融市场上融资,才能生存发展。
我认为,此公此论明显是胡说八道,是脱离实际。华为,是不是“大而美”的企业,它到金融市场上融资了吗?它一直拒绝上市,甚至,美国人逼迫、引诱它上市,它也拒绝上,没有上当。“老干妈”,算不算是小而精的企业,它也拒绝上市融资。新中国前三十年,在搞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一招就是废除了金融市场,新中国搞了大到从苏联引进的156家大型企业,小到村办、社办、校办企业,都没有到金融市场上融资,也都搞起来了。而且,上世纪80、90年代,东南沿海各省,乡镇企业,三分天下有其二,但当时中国连金融市场都没有。
这就充分说明,企业的资金来源只能来自金融市场,没有金融市场企业活不了,是胡说八道。
为什么要这么胡说八道呢?目的在于,让金融市场成为所有企业所需资金的唯一来源,以便于让渗透到我国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金融资本,垄断服务中国企业的机会,控制中国企业,从中国企业身上吸血。
谁渗透到了中国金融市场并为中国企业提供融资呢?是中国的小散户吗?是国有的养老、保险资金吗?不是。是各路外资金融资本,特别是华尔街金融寡头资本,是贝莱德、先锋领航、高盛、摩根、黑石、桥水、运通、道富、瑞银、景顺……及其扶植培养的买办金融资本,比如各种风险投资、天使投资。
不是我乱说话,是有人公开宣称,要让以上国际金融资本大鳄参与构建中国金融市场!
大家可能知道,我视这些金融大鳄为皮包公司、骗子公司、穷光蛋、大骗子、老瘪三。
让它们参与中国金融资本市场构建,就是让一伙骗子、流氓、穷韑、老强盗控制人民币发行和流通控制权,而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控制权,是政权的关键组成部分,与军队一样,不能出让给外人的。
让这些所谓金融大鳄参与构建中国金融资本市场,其实就是内外勾结,攫取人民币主权,控制中国经济,让中国经济赋予这些所谓国际金融资本以强大的国际信用,让其寄生在中国经济之上,压榨中国人民,打击人民币的国际信用,扭曲中国经济结构,瓦解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挽救美元危机。
金融大鳄,其实是我们最凶恶、最危险、最有欺骗性的敌人。
这其实是以华尔街为首的国际金融资本,与中国人民政权争夺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控制权的一招。
应该说,上一轮斗争,以华尔街金融寡头为首的国际垄断金融资本及其扶植的买办金融资本的失败,而告终。
上一轮的斗争,也是围绕着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控制权展开的,时间大约在三四年前吧。那时候,中国的股市还不那么“牛”,所占有的货币发行和流通控制权,还不太大。当时的货币发行和流通控制权,绝大部分还掌握在银行体系手中。而当时中国的银行体系,经过上市、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而被华尔街金融寡头及其扶植的买办势力控制,在中国成了“独立王国”“太上皇”,并不服从服务于中国主权经济,而是服从服务于外资和买办经济。所以,彼时外资、买办金融资本,对中国股市并不那么重要,任由股市半死不活。
当时,争夺货币发行和流通控制权的重点阵地,是争夺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权。中国方面的斗争策略,是驱逐渗透到我银行体系的外资和买办金融资本。我当时提出的斗争目标,是“银行归财政”。
这个斗争,应该是胜利了。大约一个多月之前,某大型国有银行到我单位办理业务,我问他们的业务员,你们的银行是不是国有银行,有没有美国的战略投资?他们一齐回答,他们是“财政部管理”的银行,没有外资股份。不但他们银行是财政部下属的银行,其他几家大型国有银行,都是财政部下属的。我查了一下“豆包”,还果真如此。
这说明,对银行体系的争夺,告一段落。也说明,财政部已经掌握了银行体系,基于银行体系的货币发行和流通控制权,已经由财政部掌握了。我认为这是收复货币发行和流通控制权的一个重大胜利。
如果此时中国的货币主要由银行控制流通,中国金融市场规模控制在很小的程度,那么,人民币的流通控制权、发行权,就大部分控制到银行体系手中了,可以服务于中国国有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了。
我们知道,金融市场的本质,是篡夺和扭曲对本应属于政权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流通控制权。做大金融市场,让金融市场占据更多的货币发行和流通控制权,就为各路金融资本窃取原本政权通过银行系统而掌控的货币发行和流通控制权,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那么,这三四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情况呢?值得我们注意的情况,大约有六个:一是鼓吹中国金融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二是鼓吹人民币国际化,但不强调对人民币的流通控制;三是鼓吹金融强国,但却忽略货币主权;四是强调让国际金融资本大鳄参与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构建;五是银行、金融体系下决心投入三万亿资金,每次投入5000亿,抬高中国股市,从2700点,抬到了3000多点;六是有人鼓吹无论各种企业,都要到金融市场上融资,而不是到银行贷款。
显然,大家争夺的重点,不再是银行体系的控制权,而是金融市场的控制权。
如果让金融市场成为各种企业所需资金的唯一来源,那么,银行体系的贷款功能,是不是会萎缩?贷款职能萎缩了,那么存款功能是不是也要萎缩?存贷功能都萎缩了,那么中国的银行体系还怎么生存?
贷款,是发行货币的关键方式之一!
如果贷款、存款功能萎缩了,银行体系控制货币流通的功能,也必然是萎缩了。这样,即使“银行归财政”,但是,银行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银行,它的关键功能已经被金融市场篡夺了!这样,财政照样不能通过银行及银行承担的货币发行和流通控制职能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财政控制银行体系,其实是控制了个“空壳”!!抓瞎了,被人家掏空了。
简单地说,金融市场膨胀,最终是侵夺了政权财政组织领导经济建设、分配行业劳动力、平衡各行业阶层利益、动员人力物力、形成国家建设发展重点的权力、权利和能力!
如果不明白这个逻辑,那么,分清敌友、辨明是非,还真不容易。
那么,谁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受益者”呢?或者说,是谁在侵夺政权财政的货币权力、权利和组织领导全国、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能力呢?
从“中国金融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金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让国际金融资本参与构建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畅通国际国内金融酱流通渠道”等观点和政策看,当然是参与构建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各种金融资本,特别是诸如景顺、高盛、贝莱德、先锋领航、摩根、黑石、瑞银、道富……这些流氓、强盗、穷瘪三、大骗子、皮包公司。
中国的金融市场规模越大,为中国各种企业提供的融资越多,则这些国际金融资本大鳄对中国货币主权的侵夺就越多,美元霸权就越深入、广泛、根深蒂固地寄生在中国经济之上,压榨、掠夺中国人民。
它所产生的具体后果是什么呢?
一是财政组织领导本国工业、农业、商业、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能力被严重削弱,而国际垄断金融资本及买办金融资本渗透控制中国经济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必然导致中国经济主权特征进一步淡化,殖民地性质进一步增强。
二是银行体系的货币权力、掌握货币流通的能力被进一步侵蚀,货款业务很可能大大萎缩,贷款职能被金融市场侵占。进一步地,银行的存款职能也将萎缩,只存款、不贷款,银行也很难生存发展。银行可能陷入困境。
三是陷入困境的银行,很可能在资产被低估的情况下,被出售给各种金融资本,进一步削弱政权财政依托银行体系而对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控制能力。
四是有人强调,“融资”,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优点。这个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这个论断,回避了“融资”是金融资本篡夺、扭曲货币发行和流通控制权的重要渠道这个本质。为企业提供融资者,即国际金融资本和买办金融资本,与接受融资者,即中国的企业,在享受利益、承担风险方面,是不一样的!有主动权的一方,必然更多地分享利益而转嫁风险,主要是向小散户转嫁风险。如果金融资本再与上市企业勾结,那么,利益只会由金融资本与上市企业共享,而风险,却完全推给了国有资本和小散户。许皮带给我们上的,就是这一课。
五是要看到“金融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让外资金融资本大鳄构建中国金融资本市场”,本质是中国经济赋予并支撑了国际金融资本大鳄的国际信用、同时打击了主权人民币的国际信用,让美元霸权有了苟延残喘的机会,并与中国争夺国际经济的话语权、主导权。这是给自己戴上“紧箍咒”。
六是当银行系统萎缩到一定程度,当所谓金融市场膨胀到一定规模,则货币权利、权力,将大部分甚至全部归之于金融市场,企业只能靠金融市场融资才能得到资金。而金融“国际化、市场化”,必然要让政权丧失货币发行和流通控制权,金融市场的主导者,必然不是政权。那么,政权的财政,又如何组织领导经济建设、分配行业劳动力、平衡各行业阶层的利益、形成建设发展重点、支撑国家的动员能力呢?
是否应该鼓吹金融市场,搞大金融市场,我认为应该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