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与“阶层”之辨:论语言如何左右革命的方向

2025-07-02 14:58:29 来源: 林家故事汇公众号作者:子珩墨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总是讲“阶级”,不是因为我们“好斗”,也不是因为我们的理论“陈旧”,而是因为“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唯一不容掩盖的、血淋淋的真实。……今天,当资本的力量,用消费主义、身份政治、娱乐至死等各种巧妙的方式,试图将“阶级”这一最核心的议题,从我们的公共话语中抹去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任务,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教员与群众_Jc.jpg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议题中,一个看似细微的、用词上的差别,实际上却构成了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分野。细心的同志会发现: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主义者,在分析社会结构时,总是坚定地、反复地使用“阶级”这一概念;而西方的资产阶级社会学、及其掌控的主流媒体,则更倾向于使用“阶层”这一概念,热衷于讨论所谓的“中产阶层”、“上流社会”、“蓝领阶层”等等。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翻译或学术流派上的差异。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工程:前者,是无产阶级用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后者,则是资产阶级用以模糊现实、维系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阶级”是一把锋利的、旨在解剖社会病灶的外科手术刀,而“阶层”,则是一剂巧妙的、旨在麻痹被剥削者斗争意志的麻醉剂。为何必须坚持“阶级”的视角?为何要警惕“阶层”的陷阱?厘清这个问题,是每一个革命者进行理论斗争和实践探索的起点。

一、划分的标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

  区分“阶级”与“阶层”的第一个根本不同,在于其划分社会群体的根本标尺。一个标尺指向生产,一个标尺指向生活;一个揭示根源,一个描述表象。

  1.1阶级的标尺:你是否占有生产资料?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定义,是科学的、客观的、不容含糊的。所谓阶级,就是“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多半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简而言之,划分阶级的唯一根本标准,就是你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其最基本、最核心的阶级划分,就是占有工厂、矿山、土地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和除了自身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级。这是一个“有”和“没有”的、非此即彼的、客观的生产关系定位。

  1.2阶层的标尺:你拥有多少生活资料?

  与此相对,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其源头可追溯至马克斯·韦伯)对“阶层”的定义,则是描述性的、多元的、渐变的。它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人们的生活状况与消费水平。

  这个标尺包含多个维度:你的收入有多高(月薪五千还是五万)?你的消费是何种风格(住公寓还是别墅,开私家车还是坐公交)?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专科还是博士)?你的社会声望怎样(是医生、律师,还是快递员、服务员)?

  通过这套标尺,社会不再呈现为两大对立的阵营,而被描绘成一个由“上层”、“中层”、“下层”等无数个细微层次所构成的、可以上下流动的“梯子”。

  1.3根本区别:生产关系与生活状态

  “阶级”与“阶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阶级”揭示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深刻的、结构性的剥削关系;而“阶层”描绘的,则是在消费领域中、人与人之间表面的、非结构性的生活差异。

  举例而言,一个年薪五十万的大公司软件工程师,和一个年收入五十万的小餐馆老板,按照“阶层”的标尺,他们都属于“中上阶层”或“富裕中产”,生活方式相似。但按照“阶级”的标尺,前者本质上依然是无产阶级(哪怕是高薪的、脑力无产者),他需要靠出卖自己的脑力劳动来换取工资;而后者,则属于小资产阶级,他占有生产资料(餐馆),并可能雇佣厨师和服务员(剥削他人劳动)。这两者,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混淆了这一点,就混淆了一切。

二、关系的本质:是“对立与剥削”,还是“差异与流动”?

  划分的标尺不同,所揭示出的人群间关系的本质,也就截然相反。一个是不可调和的对抗,一个是可被“改善”的差异。

  2.1阶级关系:根本对立,利益冲突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是根本对立、不可调和的。这种对立,源于剥削的现实。资本家的利润(剩余价值),其唯一的来源,就是无产阶级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但未被以工资形式支付的那部分“剩余劳动”。

  因此,两大阶级的利益是直接冲突的:资本家希望最大限度地压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以提高剥削率;而无产阶级则希望提高工资、缩短工时,反抗剥削。这种对抗性的关系,必然导致阶级斗争的产生,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2阶层关系:仅仅是“差异”,而非“对立”

  “阶层”话语体系,则巧妙地将这种根本对立的关系,置换为一种非对抗性的“差异”关系。

  它告诉你,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仅仅是财富、品味、生活方式上的“不同”。比尔·盖茨与一个普通的程序员之间,不是老板与雇员的对立,而是“成功人士”与“普通人”的差异。它用“贫富差距”这个中性词,来代替“阶级剥削”这个揭示了本质的、带有道德批判的词。

  2.3“社会流动”:麻痹人民的意识形态神话

  为了进一步消解对抗性,“阶层”理论还必然要配套一个核心的意识形态神话——“社会流动”。

  它向所有人许诺,这个“阶层”的梯子,是开放的,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努力工作、接受良好教育、展现才华)来向上攀爬的。这就巧妙地将一个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结构性的、系统性的社会问题,转化为一个纯粹的、原子化的“个人能力”问题。穷人之所以穷,不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剥削,而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能力不行”;富人之所以富,也并非因为他们占有了生产资料,而是因为他们“更优秀”、“抓住了机遇”。这种叙事,在为资本家的财富进行合法性辩护的同时,也无情地将贫困的罪责,甩给了被剥削者自身。

三、历史的动力:是“阶级斗争”,还是“阶层和谐”?

  对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解,必然导向对历史发展动力的不同解释,并最终服务于截然相反的政治目标。

  3.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前进

  《共产党宣言》开篇即宣告:“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论是奴隶反抗奴隶主,还是农民反抗地主,再到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正是这种被压迫阶级与压迫阶级之间的斗争,才构成了历史发展的真正火车头,才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因此,马克思主义者从不讳言斗争,恰恰相反,是公开地、自豪地,将推动阶级斗争走向最终胜利——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阶级——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3.2资产阶级社会学的政治目标:维护“社会整合”

  “阶层”理论的历史观,则是典型的“庸俗进化论”。它将人类社会,描绘成一个线性发展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的过程。其政治目标,不是推动社会革命,而是维护“社会稳定”与“阶层和谐”。

  它致力于通过各种政策改良,来“缓和”阶层之间的矛盾,防止其激化为颠覆性的冲突。而其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不遗余力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去塑造和维护一个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层”。

  3.3“中产阶层”:瓦解革命的“稳定器”与“缓冲垫”

  所谓的“中产阶层”,正是“阶层”理论最核心、最精巧的意识形态创造。它是一个成分极其混杂的“大杂烩”,里面既有高薪的脑力无产者,也有小业主、小经理等小资产阶级,还有部分自由职业者和国家公务人员。

  这个概念的政治功能,就是赋予这个庞大的中间群体一个独特的、有别于“底层”劳动人民的“身份认同”。它诱导他们将自己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和“稳定基石”,从而在思想情感上,自觉地与更广大的、体力为主的无产阶级进行切割。他们害怕“社会动荡”会损害自己来之不易的“体面生活”,因而往往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成为反对激烈社会变革的“缓冲垫”。通过制造“中产阶级”这一概念,资产阶级成功地在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之间,打入了一个深刻的楔子,极大地削弱了革命的力量。

四、政治的指向:是“组织一个阶级”,还是“瓦解一个阶级”?

  说到底,“阶级”论与“阶层”论的对立,是两种政治指向的对立。一个指向“组织”,一个指向“瓦解”。

  4.1“阶级”论的指向:从“自在”到“自为”

  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进行阶级分析,其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其唯一的、最终的政治目的,是为了推动无产阶级,从一个仅仅在客观经济地位上存在的“自在的阶级”,转变为一个认识到自身历史使命、并为之团结奋斗的“自为的阶级”。

  “阶级”的理论,就是唤醒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号角。它告诉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无论你是程序员、教师、外卖员还是建筑工人——你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你们共同的、唯一的敌人,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它呼唤的,是团结与斗争。

  4.2“阶层”论的指向:从“集体”到“个体”

  “阶层”理论的政治指向,则完全相反。它通过将社会无限细分为上百个不同的“阶层”与“亚文化圈”,来彻底瓦解任何形式的、宏大的集体认同。

  它鼓励一个人,去认同自己的“消费品味”(用什么牌子的手机、喝什么牌子的咖啡),去认同自己的“职业身份”(是“金融精英”还是“互联网大厂员工”),去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小资”还是“文艺青年”)。它唯独不鼓励的,就是你去认同自己最根本的、与千百万人共同的“阶级身份”。它将本应团结起来的、拥有共同命运的无产阶级,重新打散为一个个相互隔绝、甚至相互鄙视的、原子化的个人。

五、历史的结论:坚持科学的阶级论,拒绝虚伪的阶层论

  理论的正确与否,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历史与现实,都在反复地证明着“阶级”理论的科学性和“阶层”理论的虚伪性。

  5.1危机的现实是最好的教员

  在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阶层”的幻象似乎颇为真实。然而,一旦经济危机来临,这层虚伪的温情面纱,就会被立刻撕得粉碎。

  大规模的裁员潮,会无情地告诉那些曾经自认为是“精英白领”的“中产阶层”,他们与自己曾经瞧不起的“蓝领工人”一样,在资本面前,都不过是可以被随时抛弃的“成本”。企业的大规模倒闭,也会告诉那些做着“老板梦”的小资产阶级,他们在垄断资本的巨轮面前,同样不堪一击。危机,以其最残酷的方式,让所有人重新认识到自己真实的阶级地位。

  5.2放弃阶级分析,就是放弃革命武器

  “阶级”论与“阶层”论,是水火不容的。因为它们分别服务于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前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后者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在这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融合”或“调和”的余地。接受“阶层”的话语体系,就意味着在思想上,向资产阶级缴械投降。

  一个革命者,其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品质,就是保持理论上的清醒。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任何时候,都坚定地、毫不含糊地,使用“阶级”的语言,去分析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向我们身边的同志和朋友们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真正同盟,不是那些与我们有着相似“生活品味”的、不同阶级的人;而是那些与我们一样,同属于被剥削阶级的、看似生活方式与我们“不同”的兄弟姐妹。

结论

  综上所述,“阶级”与“阶层”,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范畴。前者,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标尺,揭示了社会中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的根本关系,其政治指向,是组织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后者,以收入、消费等生活状态为标尺,描绘了一幅社会成员可以自由流动的、和谐的“阶梯”图景,其政治指向,是瓦解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稳定。

  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总是讲“阶级”,不是因为我们“好斗”,也不是因为我们的理论“陈旧”,而是因为“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唯一不容掩盖的、血淋淋的真实。而资产阶级及其御用文人之所以要不遗余力地鼓吹“阶层”,也恰恰是因为他们对这一真实,感到极度的恐惧。

  在今天,当资本的力量,用消费主义、身份政治、娱乐至死等各种巧妙的方式,试图将“阶级”这一最核心的议题,从我们的公共话语中抹去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任务,就是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在任何场合,都重新地、大声地、自豪地,讲出“阶级”这个词,并用它来分析我们身边的一切。

  因为,重新发现阶级,就是重新发现我们自己,就是重新发现那条通往真正解放的、唯一的道路。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