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与目的
《怎么办?》写于1901年底至1902年初,是列宁在俄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部纲领性著作。写作此书的背景,是俄国工人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派思潮广泛传播,主张将马克思主义局限在经济斗争之中,排斥政治斗争和革命组织的建设。在此情境下,列宁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俄国革命者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方向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二、核心观点梳理政治意识的外部灌输理论
列宁在书中最具争议也最具突破性的观点是: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不能自发地产生,而必须从外部“灌输”进去。这一说法的逻辑前提是,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能通过经济斗争自发形成经济主义意识,即局限于改善工资、减少工时等问题,而不能形成对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系统理解。
列宁认为,只有具有先进理论和广泛社会经验的革命知识分子,才能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灌输给工人阶级,从而推动阶级从“自在”向“自为”转化。
反对“经济主义”与“自发性”崇拜
列宁反复强调,自发的群众运动虽然重要,但不能成为依赖对象。他对经济主义的批判指出,把工人运动局限于经济诉求,会使其沦为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一个“改良”部分,而非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力量。他强调必须以政治斗争为导向,使工人阶级上升为反对整个专制制度的先锋力量。
宣传鼓动工作的重要性
在《怎么办?》中,列宁非常重视政治宣传和鼓动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他认为,革命报纸不仅是宣传工具,更是组织工具,是形成全国性革命统一战线的纽带。他批评一些人把宣传理解得过于狭隘,只做“时事评论”,而不是用来统一思想、传播理论、协调行动。
先锋党的提出与组织策略
本书最重要的战略构想是“建立一支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的先锋队”。这支队伍不是松散的讨论组或纯粹的群众团体,而是要有纪律、有理论、有战略能力,能够从思想、组织、宣传等方面引导群众斗争,并在关键时刻承担革命行动的领导角色。
列宁将先锋队看作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它既不是脱离群众的精英集团,也不是被动等待群众觉醒的附庸,而是在革命过程中的引路人和组织者。
三、结构与写作风格
《怎么办?》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它既是一篇批判文章,针对经济派思潮展开斗争,也是一篇建设性纲领,提出一整套替代性方案。列宁文风犀利、论证严谨,善于从具体争论中提炼出本质问题。
全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反对经济主义与自发性观念
阐明政治宣传的必要性
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治报纸
论述建立职业革命者队伍的必要性
总结党的组织建设基本原则
四、与当代问题的关联
群众的自发行动仍无法自动转化为政治斗争
在许多国家,民众对不平等、剥削、腐败都有强烈反应,但这些情绪往往以个人化、分散化的方式表现,很难形成政治行动。这印证了列宁对“自发性”的警告:痛苦不会自动生成斗争纲领。
媒体作为组织工具的作用依然重要
当今时代,自媒体与网络平台的兴起一度被寄予厚望。但列宁式的报纸——即有明确政治导向、承担组织功能、统一思想的工具——仍未被有效替代。缺乏政治报导体系与组织策略的传播实践,往往沦为情绪的消费。
理论学习与组织建设的脱节问题
不少自称左翼的个人或组织,往往陷于理论自娱或孤立抗争,很少有列宁式的组织远见。列宁强调“由理论武装的组织”,正好指出了现代进步力量的短板。
五、争议与批评
《怎么办?》也长期以来受到“精英主义”“过度组织化”等批评。部分学者指出列宁对群众的自发能动性认识不足,对外部意识“灌输”过于强调,使得组织形式容易僵化、脱离群众。但站在当代现实的角度审视,这些批评需要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列宁本人在后期革命实践中也不断修正早期的某些设想。例如他在十月革命后更重视群众创造力、苏维埃等基层组织的作用。但这并不否定《怎么办?》的历史与理论价值,反而显示出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六、书写“怎么办”的时代答案
《怎么办?》的价值,不只是作为一部革命理论文献,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要求我们超越个人经验和情绪表达,开始理解历史、社会、阶级、国家这些宏大结构如何运作,并思考如何有组织地介入现实。
在现实中被边缘、分裂、压制的状况下,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建立政治主体的路线图。它让人明白,仅靠情绪发泄和局部抗争是远远不够的,唯有通过理论指导、组织建设和持续斗争,才能让“怎么办”这个问题不再是绝望中的自问,而是通向行动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