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革前期,人们对“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就争论不休。尽管改革开放初期用“不争论”来踩刹车,但双方并没有鸣金收兵,偃旗息鼓。而是各执己见,互不退让。一方说走资本主义道路违背了革命的初衷;另一方却说不管什么主义,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好主义。
在笔者看来,这场持续几十年的争论有望结束,因为双方的观点开始朝着相同的方向聚焦了。
先说共产党革命的初衷是什么?答案肯定是一致的,那就是要让全国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既然这样,社会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罢,细想起来不过是个名词而已,也就是说称之为什么主义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这个“主义”是不是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所以,争论的双方用不着喷着唾沫星子再掰扯什么理论,也用不着再翻着那些泛了黄的书本引古喻今,只要把“哪个主义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问题研究透了,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好日子呢?
有人说吃喝不愁,有房住有车开就是好日子。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简单了,起码不够全面。毕竟人有别于动物,不但有物质需求,而且还有精神需要。所以,对“好日子”的定义应该从多个维度来评判。
其一,拥有稳定的收入。如果工作缺乏稳定性,今天下岗明天失业,很难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
其二,拥有安全的生活环境。国家强大。远离战争。否则老百姓就要处于流离失所,无所定居的生活状态。
其三,没有过重的心理负担。比如背负车贷房贷、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现实问题,以及自身的医疗、养老等问题。
其四,拥有和睦的家庭。夫妻双方三观一致,沟通顺畅,互相包容,彼此信任,忠于感情,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共同安享天伦。
四五,人格受到尊重。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拥有一个以人为本的环境,地位讲平等,竞争讲公平,不因出身贫穷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其六,社会风清气正。没有贪腐,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黄赌毒,没有权贵阶层,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对资产的掠夺和吞占,没有严重的“两极分化”。
笔者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对“好日子”的理解不一定完整,但应该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好日子”恐怕就无从谈起。
所以,哪个“主义”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首先要看它能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条件。能够满足的就是“好主义”,就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和支持;否则就是“坏主义”,就要坚决将其拒之千里之外。
当然,对“好日子”的评判,重点还要听老百姓的意见。因为中国有句老话: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笔者以为,争论双方应该重新选择争论点,把“好日子”的基本条件和老百姓的意见当作一面镜子、一把尺子,对着现有的社会现象照一照,量一量,看看到底应该选择哪个主义,这样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