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的表象下,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阶层日益固化。一句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话:“只要有资本家的存在,老百姓就是‘韭菜’”,道出了普通人在资本逻辑下所面临的困境。资本的本质是逐利,而在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中,普通劳动者往往沦为被反复收割的对象,如同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资本家并不是一个特指某个人或群体的贬义词,而是代表着一种以资本控制生产资料、追逐利润为核心的制度结构。在这个结构中,资本掌握了资源配置的主动权,而普通劳动者只能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基本生活保障。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那样:“剩余价值的来源在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工资部分。” 这意味着资本利润的增长,往往建立在劳动者的被剥削之上。
在当代中国,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工人”群体的境遇正体现了这一逻辑。据《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调研报告(2022)》显示,平台经济劳动者中有近七成每日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但大多数月收入仅在4000至6000元之间,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他们用超负荷的劳动为平台创造巨额利润,却始终生活在社会底层,被反复“收割”。
“韭菜”这一比喻,不仅适用于低收入行业,更广泛体现在社会结构与消费模式的各个层面。在房地产行业中,万科前董事长王石曾坦言:“房地产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政府实现了财政收入最大化。”这背后意味着土地财政与资本利益联手将房价不断推高,使得普通家庭被迫承担高昂房贷。
根据中国央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居民家庭杠杆率已接近70%,大多数年轻人一毕业就被“房奴”身份锁定。教育领域也不容乐观,在“双减”政策出台前,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资本巨头通过资本运作迅速扩张,仅2020年,新东方市值一度突破200亿美元。
然而,家长们却要为此付出巨额支出,一个中产家庭每年在课外辅导上的花费甚至高达数万元。在医疗行业,曾有媒体调查指出,一家三甲医院通过对某类高价医疗耗材与药品的反复采购和“回扣”制度,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最终成本全部转嫁到患者身上。
更令人警惕的是,资本不再满足于控制物质资源,它还通过文化工业和媒介力量操纵舆论与价值观,塑造对劳动与成功的单一叙事。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现代资本主义通过技术和消费文化制造一种‘虚假需求’,使人们误以为自己的选择是自由的。”
这一理论在中国社会同样适用。如今的短视频平台、直播电商、明星炒作等现象背后,都是资本利用算法控制信息分发,推送浮夸、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内容,使大众沉迷于“努力就能逆袭”的幻想之中。
例如,在2021年爆火的“辛巴系直播带货”中,千万观众涌入直播间消费,部分商品甚至被曝出虚假宣传。但人们对平台的质疑声往往被流量和话术所压制。资本正通过这种方式分散大众对结构性不公的关注,使被收割的人习惯于被收割,从而丧失反抗的意识。
“只要有资本家的存在,老百姓就是‘韭菜’”这句话并非全无夸张,但它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却不容忽视。在资本为王的时代,只有强化社会制度的公平性,提升普通民众的组织力和话语权,才能改变被动挨割的命运,实现更有尊严的生活。韭菜终有反抗之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凝聚力量,争取属于自己的阳光与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