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得从啥时起,专家这两字儿逐渐滥了,老百姓干脆把“专家”贬斥为“砖家”。今天我要说的是公共交易领域的专家。
这几年,呼和浩特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重拳出击,加大评标专家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仅2025年一季度,监管局协同相关部门就对27名存在负面行为的评标专家进行了处理,其中18人暂停评标,9人永久清退,有力地维护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严肃性与公信力。
事实上,不只是呼和浩特市在整顿评标专家乱象,自2024年10月1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后,各地持续加大对评标专家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一大批不专业甚至玩“猫腻”的评标专家被处理,有力地净化了评标专家队伍。
评标专家能够通过打分、审定,决定谁中标、谁落选,所以在海量的公共资源交易中,他们虽然只是手握小小“评标评审权”,但背后牵扯的却是大大的经济利益。这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虽然很多专家都能依法依规履职,但不够专业甚至以权谋私的专家也不少。
事实上,评标专家的乱象由来已久,有的专家收受贿赂、拿人手短,在打分评审时自然有意无意的“照顾”自己人;有的专家结成了“小圈子”,你给我便利,我给你高分,在评审时“互帮互助”;还有的地方专家库不健全,一些专家啥评审都敢上,滋生暗箱操作,吃相十分难看。
当然,对于评标专家,我的意见是,在找到更合适的角色前,评标专家暂时还不可或缺,少了他们的存在或许会衍生更多问题,毕竟有的投标文件写得天花乱坠,实际内容却像方便面包装上的牛肉一样——仅供参考。所以,对评标专家不能一棒子打死,需要分清好坏。明确这一点,就能谈改善。
首先是制度,规范的制度永远是预防问题的利剑,只有建立行之有效、持续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发现漏洞和腐败问题时,既要迅速处理,还要举一反三地从制度上“填洞补缺”,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比如,有些地方强化科技赋能,建设专家库平台系统,实现了随机抽取专家、“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大大减少了围标和人情标的情况。
其次是管理,有效的管理是确保专家库健康发展的保证。呼和浩特处理了27名评标专家,其实就是在强化管理。简单来说,就像党政干部“能上能下”一样,评标专家也“能进能出”,对于一些出问题的评标专家,该黄牌的黄牌、该红牌的红牌,绝不姑息。另外,对于通报专家在评标评审中存在的违法违规等问题,还要通报专家工作单位、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监察机关,对其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最后,我想提出一个设想,既然可以有“智能公务员”和“智慧法官”,也可以偿试“智能评标员”,人工评标虽然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就不能以“AI”代替吗?
(此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均源自网络。)
【本文原载微信公号“满子典频”,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