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九派新闻》4月11日报道:近日,河北省三河燕郊开发区一蜜雪冰城店的招牌改成了绿色,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网友称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城管部门要求,红底门头牌匾统一更换颜色。
4月10日,三河燕郊一位已更换招牌颜色的商户称,“3月份城管多次上门要求必须更换颜色,现场盯着我们从红色改成绿色,改色漆是商户自己买的。”
对此,新派新闻记者致电三河燕郊高新区城管相关负责科室,工作人员对当时要求更换牌匾颜色的原因未作出解释。并表示,如果不怕麻烦、不心疼钱,可以改回原颜色,自愿。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城市管理中行政权力的任性、越界与程序失范,更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层次矛盾。
根据AI的搜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个人意见:
第一,反映了三河市城管对权力的任性、程序失范与法治边界的突破
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政府有关部门虽有权管理户外广告,但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三河市城管部门在未正式出台文件、未公开听证的情况下,仅凭口头通知强制要求商户更换招牌颜色,被法律专家明确指出存在“程序违法”嫌疑。
更矛盾的是,当地援引的《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则提出“除国际连锁品牌禁用红蓝底色”的指导性意见。
意思就是“国际连锁品牌”除外,可以使用原来的底色,不用更改。
我这里就要问了:什么是“国际连锁品牌”?为什么还不能一视同仁?难道“中国连锁品牌”身份就比“国际连锁品牌”低贱吗?难道“中国连锁品牌”就不能发展成为“国际连锁品牌”吗?
有些人就是跪习惯了,站不起来了!
这种“文件未至,整改先行”的操作,本质上是以“城市规划”之名,行“权力任性”之实。
第二、反映了三河市城管对商户权益的漠视
商户作为经营主体,招牌不仅是品牌形象的核心标识,更是市场竞争的重要资产。
如,蜜雪冰城标志性的红色招牌被改为灰、绿色后,消费者调侃为“绿雪冰城”“丧葬风”,直接冲击品牌认知度与客流。而商户自费改色(如殡葬店花费2800元更换招牌)、反复整改(如蜜雪冰城改色后又恢复红色)的成本,均由个体承担。
此类政策未考虑中小商户的生存压力,更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导向背道而驰。
为什么对颜色也存在歧视?红色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代表着喜庆、红火、胜利。我们的党旗、军旗、国旗不都是红色吗?每当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就成为红旗猎猎的红色海洋,你们为什么不允许红色做底色?到底想干什么啊?
你们搞出这种可笑而荒唐的规定要求,有法律依据吗?
正像有网友质疑的那样,如果重大节日,各商户家家门上插上五星红旗,是不是你们也不允许啊?
第三、对颜色的禁令反映了管理者唯我独尊,“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权力任性
城市管理者以“色浅、淡雅、明快”为由推行色彩禁令,却陷入“整齐划一”的美学误区。老字号的传统书法招牌、连锁品牌的视觉标识,本应是城市文化多样性与商业活力的体现。
一刀切地禁用红蓝黑色,不仅削弱了品牌个性,更让街道失去烟火气,沦为单调的“样板间”。正如评论所言:“当蜜雪冰城的红色被强制替换,消费者绕道而行时,城市失去的不仅是色彩,更是温度”。
第四、政策执行的随意性,从“强制整改”到“自愿恢复”
事件后续发展凸显政策执行的混乱,城管部门最初强硬要求商户限期整改,在压力下,后又改口称“不心疼钱可改回原色”,甚至默许部分商户恢复招牌。
这是不认错、不道歉,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既暴露决策的草率,也反映出政策缺乏科学论证与民意基础。我就这样干了,爱咋的咋的蛮横心理。
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现象并非个案,从沈阳黑底招牌到湖北十堰“诡异”灰白墙,多地“统一美学”的尝试屡屡引发争议,却难阻权力惯性。
第五、体现了三河市对城市治理距法治化与人性化还有不少距离
解决此类问题,需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城市管理须以明确的法律法规为前提,避免“口头通知”式执法。若需规范招牌,应通过听证会、公开征求意见等程序完善政策,保障商户知情权与参与权。
二是尊重市场规律。品牌标识、店铺特色的形成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政府应聚焦安全管理(如加固隐患招牌),而非越俎代庖干预美学选择。
三是包容文化多元,城市之美在于多样性。管理者可提供设计指引、鼓励创意,而非强制统一。
三河市的门店招牌“色彩禁令”,本质上是行政权力对市场自由与个体权利的粗暴介入。城市治理的现代化,绝非靠“刷漆改色”的表面功夫,而应建立在法治框架、科学决策与对市民权益的尊重之上。
当城市管理者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街头的色彩才能真正绽放为文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