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客观存在东西,即便暂时被伪史遮蔽,最终还是会顽强地呈现出来。”
作 者 | 郭松民
01
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国军抗战伪史”亟待清理》,引起了一些议论,赞成的不少,反对的也有。
有人反对不怕。我历来相信,真理越辩越明。同时我也相信,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客观存在东西,即便暂时被伪史遮蔽,最终还是会顽强地呈现出来。
不过,有人指责我提出“国军抗战伪史”的论点,是要完全否定国军抗战历史,这就是恶意中伤了。
我所说的“伪史”,并非指全部的国军抗战史,而是特指一些人故意“编故事”,并把这些子虚乌有的“故事”说成是抗战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
如著名的“旅日作家”萨苏,在2016年编造的“一位国军中央航空学校教官驾驶苏制I-15驱逐机,单机与32架日军轰炸机作战”的故事;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编造的“刘景轼指挥中国军队打下日本‘轰炸机之王’奥田大佐驾驶的轰炸机”的故事等等。
这些故事,妙就妙在,一,很感人,简直像电影、小说中的情节;二,无头无尾,很难核查,让你不得不相信。
但是,很难核查并不等于不能核查,这两个故事都很快被揭穿(第一个故事的“灵感”居然来自为军国主义招魂的日本电影《永远的零》),而故事的“创作者”面对历史真相,都装聋作哑,一声不吭。
02
这些人要鼓吹国军抗战如何英勇,如何有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编故事”的手法呢?
这是因为,从宏观的角度看,国军的正面战场,打得实在太烂。
以所谓22次会战为例,无论是抗战初期的会战,还是抗战后期——部分中央军已经得到美式装备,并得到驻华美国空军的支援——进行的会战,均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没有一次是进攻战役;第二,均以失败告终。
在抗战即将胜利的1944年,国民党居然上演了豫湘桂大溃败,短短8个月内,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146座城市、3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约6000万同胞沦于日军铁蹄之下,国军伤亡达50多万人。
这场大溃败,直接导致中国被完全排除在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会议之外,并像战败国一样被处置,一个至今无法挽回的后果,就是外蒙古的独立。
还有一个非常说明问题的指标是,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前一个月,国民党仍然在不断丧师失地。
请看事实:
7月15日,日军攻占福建云宵县城;
7月19日,日军攻陷江西万安县城;
7月20日,日军攻陷福建诏安县城;
7月21日,日军攻陷江西吉水县城;
7月23日,日军攻陷江西泰和县城;
7月24日,日军攻陷广西凭祥县城和镇南关;
7月27日,日军攻陷江西万载县城;
7月29日,日军攻占江西吉安县城;
7月30日,日军攻陷江西上高县城;
8月1日,日军攻陷江西奉新县城、高安县城;
8月2日,日军攻陷江西峡江县城;
8月3日,军攻陷江西新淦县城;
8月6日,日军攻陷江西清江县樟树镇;
8月7日,日军攻陷江西清江县全境;
……
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抗日人民武装,则在不断地从日寇手中收复失地。
请看事实:
7月15日,新四军收复扬中县城;
7月23日,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收复郯城;
7月24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6分区一部收复山东武城县城;
7月26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4分区一部收复河北广宗县城;
7月26日,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7军分区、8军分区主力,收复堂邑、阳谷县城;
7月28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3分区一部收复山东馆陶县城;
7月31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2分区一部,收复河北巨鹿县城;
8月7日,八路军鲁南军区一部,收复费县县城;
8月7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12分区一部,收复河南扶沟县城;
8月8日,八路军渤海军区第6军分区部队收复山东省高苑县(今属高青县)县城;
8月8日,冀晋军区、冀察军区地方武装各一部,分别收复河北省平山和察哈尔省涿鹿两座县城;
8月8日,晋察冀军区主力一部收复绥远省兴和县城;
8月14日,冀鲁豫军区部队收复山东省东阿县城;
8月14日,新四军收复定远县城;
……
两相比较,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国军抗战,在宏观上既然提不起来,而“编故事”——骗了你还要赚你眼泪——就成了唯一手段。
用“编故事”建构的“国军抗战伪史”来冒充真实的抗战历史,这种做法无以名之,只能说是一种捣鬼。
捣鬼是不是有效呢?
短期来看能骗一些头脑简单的人,好像有一点用,长期来看适得其反。
用鲁迅先生的话做一个结论:“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文/郭松民,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独立评论员郭松民”,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