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论文艺场域的异化与救赎

2025-04-19 08:42:47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作者:周忠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图片

  论文艺场域的异化与救赎

  ——当文艺批评沦为权利的应声虫与资本的提线木偶

  “背着儿媳妇朝华山”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当代文艺批评的荒诞困境:批评者既要背负道德枷锁,又要在利益钢丝上行走,最终在各方夹击中沦为“鸡肋”。当贾浅浅的“屎尿体”诗歌被冠以“先锋实验”之名招摇过市,当文学奖项沦为“文二代”的通关文牒,当批评家的笔化作权力寻租的筹码,当文艺批评成为残次文人互相吹捧的关系场,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现实——文学批评已陷入价值崩塌的深渊,成为滋养文化垃圾的温床。

一、评价体系崩塌,当文学沦为权力的提款机

  中国文学批评的当代困境,始于评价体系的全面溃败。在贾浅浅事件中,我们目睹了文学神圣性的彻底解构:其《雪天》中“尿成一条线”的直白描写,竟能获得“天成禅意”的溢美;《黄瓜》里粗鄙的性隐喻,被包装成“解构传统”的先锋姿态。这种价值倒错背后,是文学批评的“圈子化”与“门阀化”——施施然主编的《中国女诗人诗选》成为熟人俱乐部,贾平凹主编的《延河》杂志沦为家族自留地。当文学奖项的评选标准从作品质量异化为人情网络,当“文二代”特权成为进入文学圣殿的通行证,文学批评已沦为权力寻租的遮羞布。

  值得警惕的是商业资本的深度介入。出版商将贾浅浅诗歌包装成“文化快消品”,评论家为其炮制“审丑现代性”的理论外衣,流量逻辑正在肢解文学的审美本质。这种现象与“梨花体”“废话体”的走红形成镜像,共同印证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预言:当艺术沦为商品,批评便沦为营销话术。

  令人忧虑的是,普通读者在资本与权力、圈子的三重裹挟下,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习惯于接受赞歌式的评价,对批评之声则充满敌意,甚至以“网络暴力”的方式攻击批评者。这种“只听赞歌,不容批评”的文化氛围,加剧了文学批评的异化,使其沦为一场自娱自乐的虚假狂欢。

二、批评伦理失守,道德勇气消解与专业精神溃败

  面对贾浅浅现象,文学批评界的集体失语堪称当代精神史上的耻辱印记。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盛赞其“词语出色”,西北大学教授陈晓辉将其捧为“天成诗人”,这些专业头衔的背书,非但未能捍卫文学尊严,反而成为公众质疑的焦点。当批评家选择性失明,将粗鄙等同于真诚,把肉麻当作深刻,实则是专业精神的全面溃败。

  深层的危机在于批评伦理的瓦解。部分评论家将“红包厚度”与“赞美程度”直接挂钩,把文学批评异化为新型权钱交易、人情交易,互相吹捧的名利场。这种堕落不仅背离了“批评即选择”的本义,更践踏了康德所言“头顶星空与心中道德律”的启蒙精神。当文学批评成为“医托式”的营销工具,当批评家沦为“中山狼”式的利益猎手,文学的神圣殿堂便被蛀空了根基。

  与此同时,普通读者对批评的敌视态度,进一步助长了批评伦理的失守。他们习惯于将批评视为“挑刺”或“抹黑”,甚至以“网络暴力”的方式攻击批评者。这种“只听赞歌,不容批评”的文化氛围,不仅扼杀了批评的独立性与公共性,也使得文学批评彻底沦为权力的应声虫与资本的提线木偶。

三、救赎之路,重建批评的独立性与公共性

  当文艺场成为名利场,伤害的不仅仅是文艺,而是社会道德和评价体系,应当彻底纠正,实现文艺的救赎。破解当前困局,需要从价值重建、制度重构与精神重塑三个维度入手,全面更新文学批评的生态。

  1、价值重建。文学批评应回归“真善美”的本体论追求。正如德国批评家本雅明所言,真正的批评是“作品的诞生地”,需要批评家以“神圣的嫉妒”守护文学品质。当务之急是建立透明化评审机制,打破“文二代”特权垄断,让《文学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意见》真正落地生根。

  2、制度重构。借鉴法国文学评奖的“匿名评审”制度,建立第三方学术监督机制。对于违规操作的评审机构,应像处理学术不端般严惩不贷。同时设立“文学批评伦理委员会”,将“红包批评”、“圈子批评”纳入行业黑名单。

  3、精神重塑。批评家需要重拾萨特式的介入勇气。面对贾浅浅式的文化垃圾,当如鲁迅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以“剜烂苹果”的决绝态度,履行阿多诺所说的“否定辩证法”使命。这要求批评家既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担当,又需具备“妙手著文章”的学养。

  普通读者也需要重新审视批评的价值,摒弃“只听赞歌,不容批评”的狭隘心态。批评不是“挑刺”,而是对文学品质的守护;不是“抹黑”,而是对文化生态的净化。唯有让批评回归“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本真,才能重建文学批评的独立性与公共性。

四、镜鉴未来,在解构与重建中寻找出路

  贾浅浅现象犹如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代文坛的病灶。从“朦胧诗”到“下半身写作”,从“梨花体”到“屎尿体”,文学批评的每一次失守都在加剧创作生态的恶化。但危机中往往孕育着转机,年轻批评家对“文二代”特权的质疑,民间读者对“审丑文学”的抵制,都昭示着重建批评伦理的可能性。

  站在文明传承的高度,文学批评不应是权力的应声虫,而要成为时代的瞭望塔;不该是资本的提线木偶,而需化作艺术的守夜人。唯有让批评回归“好处说好,坏的说坏”的本真,重建“批评即创造”的现代精神,方能让文学重新成为照亮人性的火炬。毕竟,当批评家失去脊梁,文学便失去了灵魂;当批评沦为交易,文化便坠入深渊——这既是历史的警示,更是未来的召唤。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爱国者;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