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被商品包裹的世界里。您可能刚刚下单了一件新衣服,或者正在盘算着要不要换一部最新款的手机。我们追逐最新的款式,渴望拥有更多的东西。但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为什么会对我们有这么大的魔力?
其实,马克思主义里有一个概念,叫“商品拜物教”,它揭示的,正是商品背后那个深刻又隐蔽的社会现象。
那么“商品拜物教”到底是什么?
要理解商品拜物教,我们得先回到马克思对商品最基础的分析。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商品,都有两个属性。一个是使用价值,这个好理解,就是它的实际作用。如衣服能保暖,食物能充饥。但当商品进入市场,它就多了另一个属性,叫交换价值。就是说,一件衣服能换多少斤大米,或者值多少钱。马克思认为,这个交换价值的本质,是生产它所花费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换句话说,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了一句非常形象的话,他说商品“最初一看,好像是一种很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他打了个比方,说一张桌子,本来是木头做的,很普通。可一旦它成了商品,就好像“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这种神秘感,不是来自桌子本身,而是来自商品这个形式。 这背后核心的洞察是,马克思在提醒我们,商品不只是个经济学名词,它是一个社会哲学问题。他让我们挑战自己对商品的习惯看法。
商品的价值,看起来好像是它天生就有的,是它固有的属性,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这种神秘性,其实就是一种“物化”的表现。什么叫物化呢?你可以这么理解,它就像是把一部电影复杂的剧本、导演的构思、演员的表演,这些充满人的创造力和情感的东西,最后简化成了一个冷冰冰的豆瓣评分。这个评分,遮蔽了背后所有人的劳动和智慧。
商品也是一样,它把背后复杂的人类劳动和社会互动,转化成了一个看起来简单、永恒的“价值”属性。这就给我们理解真实世界设置了第一道障碍。那么,这种商品所展现的“神秘力量”,究竟是如何颠倒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呢?
商品拜物教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所掩盖”。商品被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好像它自己就有价值、有魔力,而生产它的人和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反而被我们忘记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想买一部最新款的智能手机时,我们关心的是什么?可能是它的品牌、性能、设计、摄像头像素,还有价格。但我们很少会去想,这部手机,是哪个国家的工人在怎样的流水线上,每天工作多少个小时,耗费了多少精力和汗水才组装出来的。我们感觉手机的价值,就是由它的品牌和技术决定的,而不是背后无数劳动者的付出。这种人和物的颠倒,就是商品拜物教最直观的表现。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把“名牌包包”的高价等同于“自身价值”,忽视其背后的品牌营销和劳动成本;认为“有钱 = 成功”,把货币(商品交换的媒介)当作人生目标本身,而非满足需求的工具;盲目跟风“网红产品”,仅仅因为“热门”就疯狂追捧,忽略其实际使用价值等等。
我们对商品的认知,完全被它表面的、物化的属性给主导了,而它内在的、社会性的属性,也就是那些凝结的劳动和生产关系,我们却视而不见。生产者之间的连接,被商品和商品之间的价格关系给取代了。这种颠倒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深刻地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数字时代呈现出新的面貌。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