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文字,不仅有科学性,还有战斗力,读来令人思索良久、激荡人心。我认为科学性与战斗力是马克思文字的两个源头,是贯穿马克思全部原文的根本属性。
康德的作品抽象,读起来很干瘪,没有生气,偶尔有一些期望,说什么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可那还是彼岸的,不可实现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
黑格尔的作品深邃,玄而又玄,但是这种深邃的背后能看到追求历史规律的精神,一种活的思想的精神,这种活的思想,搅动了全部形而上学的历史。
马克思的文字,不仅有科学性,还有激情和战斗力,给人一种力量感,给人一种改变现实的力量和劲头,这就是革命的精神,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感性体现。你问我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就是一个字,改变。而改变,和激情与力量息息相关。
历来好的文字,都是有战斗力的。没有战斗力的文字没有激情,没有激情则没有作者,没有作者则没有活力,没有个性,毫无生气,也就不能引人共鸣,激荡人心了。
能留在青史中的文字,无不都是有战斗力的。韩愈说,“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文章的目的,而文章要体现出这个目的,就需要有战斗力,有战斗力的文字一定是彻底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文字所体现的道,就是人本身。文字要有战斗力,就要始终围绕根本问题来写,只有文字回归于人本身,才是这种战斗力的源泉。
所谓彻底,就是把问题说透,把窗户纸捅破,不遮遮掩掩。这样的文字字字千钧,力透纸背。杀人诛心,物质毁灭是杀人,用文字言语则是诛心。诛心,就是激荡人的灵魂,冲击人的思想,使人的思想遭受革命的洗礼,在与过去诀别的同时焕发新生。新生,从来就是在过去的死亡中产生的。
折中调和的文字是没有战斗力的,其行文内容只能是这里抄一些,那里抄一些,表面上看很全面,实际上是假全面,真混杂。而一旦混杂,就像猪牛羊混在一起一样,一群乌合之众,必然没有战斗力,一冲就散了。读这样的文章,就像看猪牛羊在一起一样,没神气,读来也令人意志涣散,精神萎靡,不知所言,没啥意思。
真正有战斗力的文章,文章整体一定会形成高度的组织性,这种组织性是思想的组织性。好的文章就像一支整齐划一的军队,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浑然一体,体现出整体的气象。读者读起来就有一种力量感在里面,仿佛千军万马向前冲杀,待读者读完之后,彻底俘虏读者的心。好的文章一定要像一支军队一样,在冲锋的号角下,俘虏读者。听一首音乐为什么觉得好听,那是因为音乐俘虏了你,抓到了你,和人的思想有了直接的碰撞,而如果缺乏这种碰撞,说明没有交集,就势必对音乐无感了。
与此相反,那些死气沉沉的八股文,只抒发小资产阶级情绪的散文,搞排列组合,这抄一些,那抄一些的学术论文,则毫无战斗力,毫无科学性,最终一定会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这样的文章出现在特定的时代,并且引领时代的潮流,说明这个时代的文风开始走向浮华,进而说明人心开始走向浮夸。大家并不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而都是戴着面具在说话。
马克思、恩格斯有很多名句,读来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如“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对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要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切已死先辈们的传统,会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枪是没有生命的,它需要强有力的手和火热的心。”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毛泽东说,“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裂的行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些话中,一点儿也看不到小资产阶级的情绪抒发,看不到只顾眼前的狭隘利己打算,而是给人一种力量,使人脚踏实地的同时又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
我相信,一个狭隘利己的人,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一个没有理想信念只知道蝇营狗苟的人,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
读文章,就要读这样的文章,写文章,也要努力向这样的文章看齐才行。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
3.列宁:《列宁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