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近日相继发布公告,宣布基于吉隆坡经贸磋商达成的多项成果共识,对相关经贸措施进行调整。过去9个多月,中美关系经历波折起伏,也让很多人开始思考,中美是否能超越“你让一步、我退一步”的技术性操作,从“消耗式竞争”走向“合作式增长”,把注意力从存量博弈转向增量创造呢?显然,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的发展振兴同“让美国再次伟大”是并行不悖的,中美两国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
对中美这样体量的经济体来说,很难通过削弱对方来换取自身安全,也无法通过人为割裂市场来获得持久优势。国际贸易理论早已表明,大国之间的深度分工与互补,是提高全球福利、提升经济效率的关键。当前,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约占世界五分之一。当双边贸易规模已经达到如此惊人的体量时,简单地讨论存量调整显然不足以支撑未来关系发展。创造增量,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把蛋糕越做越大,是中美经贸关系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
中国具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的市场、丰富的人才资源,正致力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十五五”时期,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催生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市场。而美国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世界级的消费市场和领先的数字技术生态,双方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的互补潜力巨大。如果不从“谁替代谁”的竞争视角,而是以如何共同提高整个链条效率的协同视角审视中美产业链关系,完全有可能在更多领域开辟增量合作空间。
中国正在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自贸区网络进一步升级扩围,这为美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美国也应秉持对等开放原则,为中国企业营造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这同样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协调、跨境数据流动等议题上的建设性对话,也将进一步为合作扫除障碍。
以“创造增量”的思维解决“存量问题”,既是从“争夺既有世界”向“共同创造新世界”的思维转变,也是从大国权力观向大国责任观的转变。以存量为中心的大国竞争,关注的是谁主导、谁压制,逻辑是权力分配与控制。这实质上是一场零和游戏,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最终难以为继。而以增量为中心的大国关系,更强调谁多解决问题、谁多提供方案,逻辑是责任承担与公共品供给,这样的关系不仅让双方都有所获,而且是可持续的。这种思路的转变,将彻底改变大国兴衰难以摆脱冲突和战争的宿命,开辟一种以共赢增量为基础的大国相处之道。
世界经济正处在艰难复苏的关键当口。如果各国沉迷于“比谁拿得多一点”的存量竞争,把有限的市场份额、产业布局视为你多则我少的零和博弈,只会让本已脆弱的经济复苏受到一轮又一轮的政策冲击。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海深空,还是气候变化、生物安全、老龄化治理,这些关乎人类未来的前沿领域,都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征,单靠一国之力去推动其发展,不仅成本巨大,而且难以形成足够广泛的应用场景和规则共识。中美两国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完全可以在安全边界内,建立更多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共同攻克人类面临的重大科技难题,让增长动力从传统要素投入,转向以知识和创新为核心的“无形资本”,共同探索这些“无尽的前沿”。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美关系虽历经风雨,但始终克难前行,这证明中美关系发展有其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放眼未来,只有用更开阔的视野看待彼此,用更成熟的心态处理矛盾,用更长远的时间尺度规划合作,才有可能摆脱“相互消耗”,迈向“共同成长”,为两国人民也为世界经济,提供实实在在的增量。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