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188金宝搏网 > 中医

中医养生指南,轻松应对广州降温秋燥天

2025-10-20 09:26:16  来源: 广州中医院大学一附院   作者:广州中医院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中医养生指南,轻松应对广州降温秋燥天

  文/心肺康复科、睡眠医学科 潘姿玲护师

  据央视新闻,华南的降温从今天开始,到下周三前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最低气温将降至20℃以下。据@广东天气,预计19-22日,受“风神”和中等强度冷空气共同影响,广东省气温自北向南逐渐下降。这种“燥”与“寒”交织的天气,正是肺系疾病的高发期——背部、颈部受凉易引发感冒,空气干燥又会耗伤肺津,让人出现口干、干咳等不适。顺应时节的养生方法,能帮我们平稳度过秋季。一套从起居到饮食的养生实用方案,全家都能照做。

  从“治未病”到日常,

  中医养生的智慧密码

  《黄帝内经》有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便是中医养生的核心纲领。养生并非玄奥的理论,而是融入三餐四季的生活智慧,其本质是让身体与自然、脏腑与气血达成动态平衡。

  晨起一杯温水,非简单补水,而是借“温”性唤醒脾胃阳气,如同春日暖阳融冰,为一天的消化吸收铺好基石;若脾胃虚寒者,可加3-5片生姜同煮,生姜的温散之性更能助脾胃“动”起来。早餐宜粥宜面,粥如小米山药粥,小米养脾,山药补脾,二者相合,温和濡养;若吃面,需清淡,避免重油重辣,这是因为早晨脾胃功能初醒,过度刺激如同让刚睡醒的人立刻负重奔跑,易致脾胃劳损。

  日间工作,需谨记“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久坐办公者,每小时起身活动五分钟,做一组“扩胸转腰”:双手上举扩胸时吸气,感受胸腔打开、气机舒展;缓慢转腰时呼气,带动腰腹气血运行,这既是缓解久坐之疲,更是避免“久坐伤肉”“久坐气滞”。若午后觉困倦,切不可猛喝咖啡提神,可泡一杯陈皮茶,陈皮理气健脾,能疏解午后脾胃运化产生的“浊气”,困倦感自会减轻,这比外力刺激更符合身体节律。

  夜间养生,关键在“藏”。亥时(21-23点)宜泡脚,水温以40℃左右为宜,水位应没过脚踝,泡至双脚微微发红即可,此举通过温热刺激足三阴经,帮助气血下沉、滋养脏腑;若睡眠不佳,可在泡脚水中加入3-5克艾叶,艾叶温通经络,能助心神归位。子时(23-1点)必须入睡,此时胆经当令,“胆主决断”且“藏精汁”,熬夜不仅耗伤胆气,更会影响次日的气血生发,如同种子在夜间得不到露水滋养,白天便难以茁壮成长。

  中医养生不是单一的“吃点什么”或“做点什么”,而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的整体协同。就像一棵大树,饮食是土壤,起居是阳光,情志是雨露,三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身体这棵“生命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远离疾病侵扰。

  节气养生——

  秋日养收,润燥护肺

  秋季以“燥”为主要气候特征,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繁茂走向肃杀,人体生理活动也随之进入“收敛”阶段。中医理论中,秋季对应五脏之“肺”,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且“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因此秋季养生的核心纲领是“养收”,需顺应“阳气收敛、阴精内藏”的自然规律,紧密围绕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从起居、饮食、情志、运动四方面落实“养收”原则,实现“润燥、护肺、敛阳、滋阴”的养生目标。

  (一)起居有常:顺时敛阳,防燥防寒

  秋季起居的关键是“早睡早起”,与阳气收敛、阴气生长的节律同步。《黄帝内经》提出“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帮助阴精更好地收藏,避免夜间阳气耗散;早起能顺应阳气的轻微舒发,减少秋困带来的倦怠感。

  同时需注意“防燥”与“防寒”兼顾:早秋可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湿度(可通过加湿器或放置水盆调节,湿度以50%-60%为宜),避免皮肤、呼吸道过度干燥;随着气温下降,需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背部、颈部保暖——背部为“阳脉之海”督脉所在,颈部有咽喉等肺系门户,受凉易直接引发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晚秋时节因受凉导致的急性咽炎、支气管炎患者明显增多,多与忽视保暖相关。

  (二)饮食调养:滋阴润燥,顾护肺脾

  食是秋季润燥护肺的核心手段,需遵循“滋阴润燥、少辛增酸”的原则,同时避免损伤脾胃阳气。

  • 滋阴润燥类:优先选择温润生津的食材,如雪梨(可蒸食或煮水,避免生吃伤脾胃)、银耳、百合、蜂蜜、芝麻、杏仁等,这类食材能直接补充肺津,缓解口干、干咳等症状,建议用百合银耳雪梨汤(经典润燥方)、芝麻杏仁糊(润肠护肺方)作为食疗方辅助调理。

  • 少辛增酸类:秋季肺经当令,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易助燥伤肺,加重肺津耗损;而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橘子、乌梅)能收敛肺气,避免阳气过度耗散,同时可促进唾液分泌,间接缓解燥邪带来的不适。

  • 顾护脾胃类:秋季脾胃功能相对减弱,应避免过多食用寒凉食物(如冰镇水果、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可适当食用山药、南瓜、莲子等健脾食材,实现“培土生金”(脾为肺之母,脾胃健则肺气得养),减少肺系疾病的发生概率。

  (三)情志调摄:收敛心神,避免悲忧

  中医认为“肺在志为悲”,秋季万物凋零的景象易引发人悲秋、伤感的情绪,而过度悲忧会直接损伤肺气,导致呼吸不畅、精神萎靡,甚至加重咳嗽、气短等症状。

  因此秋季情志调摄需以“收敛心神、平和心态”为主:可多参与户外活动,如登高、赏菊,感受秋季开阔的景致,缓解悲忧情绪;也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练书法等方式平复心神,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四)运动适度:温和敛阳,避免耗散

  秋季运动需遵循“收敛”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血同源”,过度出汗会耗伤阳气与津液,与秋季“养收”相悖。

  推荐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强度以“微汗即止”为宜;运动时间建议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避开早晚低温时段,防止受凉。这类温和运动既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肺功能,又能避免阳气过度耗散,与秋季人体生理节律相契合。

  (五)特殊人群秋季养生要点

  • 老年人:老年人肺功能减退、津液亏虚明显,临床易出现慢性咳嗽、皮肤干燥、便秘等问题,养生需侧重“温润”,可常食核桃、枸杞等食材,运动以慢走、太极为主,避免突然剧烈活动;同时需密切关注血压变化——秋季早晚温差大,血压易波动,需定期监测,防止心脑血管意外。

  • 儿童:儿童肺脏娇嫩,呼吸道黏膜抵抗力弱,秋季易受燥邪与寒邪侵袭,引发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饮食上可适当食用梨粥、百合粥,减少零食、甜饮摄入;外出时注意增减衣物,避免出汗后受凉,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 肺系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秋季是肺系疾病的高发期,燥邪与冷空气易诱发病情反复。需严格遵循“润燥+保暖”原则,避免接触粉尘、花粉等过敏原,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黄芪、麦冬等药材泡水代茶饮,增强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秋季养生的本质,是通过顺应“收”的自然规律,平衡人体阴阳、补充津液、护养肺脏,既缓解当下的燥邪不适,也为冬季“藏精”打下基础。若能将养生要点融入日常生活,可有效减少秋季临床常见问题,实现“天人相应”的健康状态。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