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奇》:末日鲁宾逊和他的机器人忠仆
《芬奇》无疑是一部出色的电影。整部电影的核心词语是“信任”。影片讲述了未来地球臭氧层到处都是空洞,有害的紫外线在极短的时间里便能烧伤人类的皮肤,地球成为不适合生存的末日星球。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工程师芬奇虽然幸存下来,但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等辐射照射已经身患重病,时日不多。于是他制造了一台人型机器人,并为他传输知识,教他做事,作为自己的帮手,并设计他的程序是在自己死后继续照顾小狗。芬奇还为这台人型机器人增加了一条指令,在危急情况下要优先保护狗。为了躲避极端风暴,芬奇带着小狗以及资料还未传输完全的人型机器人向西前往旧金山。在末日旅途中,芬奇和他的狗对这台机器人彼此之间建立了信任。最终芬奇病逝,机器人杰夫也成长起来,担负起守护小狗的责任。
《芬奇》的情节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汤姆·汉克斯的精彩演绎补救了这部电影。汤姆·汉克斯用他一贯喜爱的人与动物、人与机器以及自然之间的温情脉脉的关系,掩盖了故事深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男主角(实际上也是唯一的人类角色)俨然是末日时代的鲁宾逊,他制造的机器人忠仆则扮演了星期五的角色,共同守护小狗这个天使,而影片中未曾出现的所有人类都是地狱。遮天蔽日的黄沙,摧枯拉朽的狂风,危及生命的紫外线与高温,这些都不是末日世界中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自己的同类。芬奇教杰夫如何寻找食物,教杰夫如何信任自己的团队。事实上他自己就完全不信任自己的同类。这种矛盾让杰夫也感到无法理解。芬奇给机器人定的第一条原则是“不能伤害人类”,却一再告诫它要对人有所防备,机器人无法理解,所以它犯错,导致机器狗的被毁。芬奇、杰夫和小狗之间的爱与信任越是感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是残酷无情,而后者常常被观众忽视了。芬奇没有在超市救那对母女。就算时光再倒流一次,他可能还是不会去救。芬奇宁愿相信机器人,也不信任任何人类,即使是柔弱的女性。在影片中,芬奇从来不敢在晚上上路,因为他知道有人在四处抢夺。因为资源只有这么多。植物也不会再生。不会再有供生产的原料。有限的资源,除了靠抢,并没有别的获得渠道。机器人杰夫因为不懂世事,也不懂人类险恶,跑去找东西的时候中了圈套,此时此刻,汤姆.汉克斯表现出的无比的惊恐。他甚至掏出了手枪,决定在最后关头自杀了断。开始我看到这里不禁想:除死无大事,至于嘛!后来想起《三体》里面,智子对残留的人类说:怎么会没有粮食?你身边活生生的都是粮食!(大意)这时我才明白了。
这样的设定,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为中国人相信,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要说紫外线,就算整个地球被太阳毁灭,中国人也能让地球“流浪”,并且在地底下种出满足上亿人口的粮食来(见《流浪地球》)。就算是在医院设伏的人,也有可能不是想害他,只是为了寻找同类。而对西方人来说,他人就是地狱。西方人在大自然还没毁灭世界之前,自己就抢先把自己毁灭了。一个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不仅在影片中,也在现实中,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之间进行,而且也在这些阶级的各个成员之间进行;一个人挡着另一个人的路,因而每一个人都力图挤掉其余的人并占有他们的位置。工人彼此竞争,资产阶级就像工程师那样垄断了一切生产生活资料并且制订指令。无产者就像杰夫那样除了依附资产阶级主人就再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了。影片其实存在矛盾,当杰夫在自我进化的过程中愈发靠近一个完满的人格时,他(它)是否想过四条原则其实是一个捆缚性质的悖论?就如同所有的无产者都一致宣布,他们宁肯饿死也不给资产阶级工作,那末资产阶级就不得不放弃他们的垄断。但是并没有这样的事情,而且也未必能有这样的事情,这就是资产阶级的事业到底还进行得不坏的原因。
就如芬奇和其它人类的关系那样,资产者也是在竞争着的。在目前这种不以直接满足需要为目的而以赚钱为目的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混乱制度下,当每一个人自己冒着风险去工作并使自己发财的时候,停滞现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即使某个厂主知道某种货物在每一个国家里每年要消费多少,但他究竟不知道这种商品在每一个时间内在那里有多少存货,更不知道他的竞争者往那里运去多少。他只能根据日常波动的价格对现有的存货和需要的情况做出不可靠的推测,所以他只能把自己的商品送出去碰运气。一切都是盲目的,是瞎碰,是或多或少地靠机会的。只要好消息从某个市场传来,每个人就把所有能送出去的东西都送到那里去。不久,这个市场就充满了商品,销售逐渐停止,现金收不回来,价格日益下降,也没有什么工作给自己的工人做了。这种时候跟末日没什么两样。
在工业发展的初期,这种停滞现象只限于个别的工业部门或个别的市场。但是,由于竞争的集中作用,在一个工业部门中失去了工作的工人就投入另一些最容易学会工作的部门中去,而在一个市场上卖不出去的商品就转运到其他市场去;结果,个别的小危机一天天地汇合起来,逐渐形成一连串的定期重演的危机。
投机家们运用虚拟资本,靠信贷来维持,而如果他们不能把买进的商品迅速地转卖出去,那就得宣告破产。他们大于这种普遍地漫无秩序地追逐利润的勾当,由于自己的贪得无厌,更加加强了混乱和奔忙,这种贪得无厌使他们发疯似地哄抬物价和扩大生产。一种疯狂的竞赛开始了,连最稳重最有经典的人都给迷住了。铁、纱、布匹开始大量生产,好像要把整个人类重新装备起来,好像在月球上的某个地方发现了有几十亿消费者的新市场。忽然有一天,国外的一些根基不稳的投机家由于要钱用就开始出售货物——自然是低于市场价格,因为他们是迫不及待的。一个人一卖,其他人也跟着卖,物价开始波动起来,大吃一惊的投机家们把自己的货物抛到市场上去。市场混乱起来了,信贷动摇了,商店一家跟着一家停止付款,一家跟着一家宣告破产。危机就这样开始了,以后它就和前一次危机大致一样地进行下去,过了一些时候又重新被一个繁荣时期所代替。事情就这样不断地 继续下去,繁荣之后是危机,危机之后是繁荣,然后又是新的危机。
在危机的年代,工资由于失业者彼此竞争,由于工作时间缩短,由于出售商品不能获利而日益下降。贫穷在工人中到处蔓延开来,如果某个人还有些积蓄的话,这些积蓄也很快就花光了。慈善机关被围得水泄不通,济贫捐增加1倍、2倍,可是仍然不够,挨饿的人不断地增加,数目惊人的“过剩人口”突然出现了。这样继续了一个时候:“多余的人”勉勉强强地挣扎着活下去,或者有些人挣扎不下去,死掉了;慈善事业和济贫法帮助许多人勉勉强强地延长自己的生存;其余的人在那些竞争不大显著、离开大工业较远的劳动部门中找到了工作,苟且活下去。一个人为了马马虎虎地维持一个时候所需要的东西是多么少呵!就如影片中的主角那样,在一辆房车上就有他所有装备和生活必须品,当然还少不了一条真正的狗。
顺便说一下,这个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地位还不如主人的狗,机器人一开始只是被芬奇当成一个工具,在创造出来后甚至还没想过给他起一个名字。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得到“父亲”芬奇的认可。或许杰夫就是无产者的一个缩影吧。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杰夫是否必须依赖主人而生存,但就连导演也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机器人让主角重新感受到爱,感受到与人建立联系之重要性。其实电影在最后暗示了人类其实根本没有灭亡,人性也没有灭绝,只不过是芬奇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封闭了,芬奇彻底失去了相信他人的能力,宁愿躲在荒郊野外独自生存,也不愿寻找并加入到幸存者的队伍里。最后,杰夫在安葬好芬奇后和小狗重新出发,并如愿来到了金门大桥,找到了幸存者留下的信息,这一幕给了这个末日时代一抹亮色。杰夫们姑且相信芬奇们的人性吧,虽然选择不相信也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