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觉醒年代》感受“觉醒者”的风范
繁忙的日子里,我很少关注电视剧,尤其是长篇电视连续剧。大概是对“神剧”有心理阴影,特别是对那些个小鲜肉的矫情表演不太感冒,这更加剧了我的偏见。但是近期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的43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却大大吸引了我的眼球。
《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播出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家的价值导向,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也正说明了该剧的“适逢其时”。我想该剧以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断面,这无疑正是契合了目前我党进行的“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教育。尤其是该剧高屋建瓴,运用大气磅礴的纪实手法和细致入微的情节描写,回望我党萌芽时的初心,致敬我党思想启蒙的先驱,能够带给广大观众余韵悠长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力是显而易见的。
“觉醒”的意思是“睡醒”,意即“从睡梦中醒来”的意思。《觉醒年代》要展现的是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段历史处于民国建立初期,但是国民蒙昧,正所谓“沉睡时代”,而西方的进步思想潮流进入中国,民主和科学的启蒙势不可挡来到古老的多灾多难的东方。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节点上。而电视剧《觉醒时代》展示的这段历史,陈独秀无疑担当了主角,他是那个时代站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人物。《觉醒年代》就是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真实表现了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岁月,一群肩负历史和民族使命的知识分子振臂高呼,唤醒沉睡的民众,最终寻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回望中国的近代史,充满屈辱和抗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曾号称“天朝帝国”的满清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为了挽救国家于危亡,无论是统治阶级内部或是广大劳苦大众,在积贫积弱的现状中,先进的中国人从不同渠道进行了救国救民的探索。从底层起步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流血的暴力革命,从高层开启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君主立宪等改良运动,最终由于各种原因都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但是中国人民的命运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底层民众依然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帝制崩溃后,新的政治体制还没有形成,军阀混战导致国运飘摇,直接引发民不聊生。尤其是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开历史倒车,为了当上皇帝,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这是触发民众觉醒的导火索。袁世凯的卖国行径被揭露后,全国民众愤怒的情绪被点燃,各地民众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开始看到民众的力量,走向觉醒时代。他们要以自己的影响力彰显启蒙的力量,也开始了救国救民之路的艰难探索。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人公无疑就是陈独秀,其次就是李大钊。毋庸置疑,蔡元培、胡适、钱玄同等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电视剧从日本国土展开叙事。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校园里,李大钊认识了流亡日本的革命者陈独秀,二人从相互仰慕到相见恨晚,成为同志。他们潜心思考中国未来命运的出路,也由此揭开了新文化运动探索救国真理的伟大征程。为了唤醒民众,回国后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新青年》),并发表发刊词《敬告青年》,开启了中国民主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1916年,李大钊在《青春》中表达出了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再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主张。受其影响,在同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自此,新文化运动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聚集了蔡元培、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等一批新文化运动的精英。新文化运动主张“新文化代替旧文化”“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目的就是唤醒普通民众参与到改变民族命运的洪流中。尤其是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要展示的就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这两个影响中国现当代的事件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思想启蒙民族觉悟的开始。而今以影视剧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再现了一百多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和众生相,这无疑为当今的读者提供了很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资鉴。当然,电视剧是以小说为底本的,而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觉醒年代》是一段历史的断面,塑造了众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对于陈独秀这位历史上曾经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的人物,历来党内对其贬大褒少,而《觉醒年代》却很好地塑造了他的形象。该剧将陈独秀置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以真实历史事件诠释人物独特个性。在剧中,陈独秀思想超前,思维独到,信念鉴定,他充满血性的激情,发誓要改造国民灵魂,全体国民来一个脱胎换骨的蜕变。他全力以赴自己的事业,哪怕是赴汤蹈火也要追求真理。他把国家前途命运看得很重,远远高于自己的家庭。他一心一意想找出一条路子来拯救自己的国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声望,唯才是举,发现提拔了一大批才干之士,为新文化运动赋能给力。毛泽东曾多次评价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统帅,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陈独秀是一个骨头最硬的知识分子,虽然后来因为党争导致生活艰难,但是他没有为了可以轻而易举得到的名利而失去自己坚守的节操。
除了“光明磊落、热情奔放、慷慨率性、倔强不羁,为了科学与民主和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陈独秀,该剧还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正如评论文章指出的,这里有“沉稳坚毅、作风质朴、待人宽厚、乐于助人,为了真理和正义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崇尚自由、仁爱包容、真诚谦让、求才若渴的蔡元培;疾恶如仇、冷峻孤愤、铮铮铁骨、以笔为枪的鲁迅……”。他们聚集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棱角分明,敢说真话,坚定信仰,躬身实践,直言仗义,形成了民国文人爱憎分明不愿为奴的强硬风骨。他们的思想和文章如电光石火但又横空出世,划破黎明前的黑暗,穿透时空直抵人性的劣根性,给当时孱弱的民族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唤醒了一个沉睡民族的心智。
此外,为了剧情矛盾冲突的需要,剧中也刻画了辜鸿铭、林纾、黄侃。实际上,民国初期的保守派并不面目可憎,也不似剧中那般泥古不化。他们为学术研究潜心一室,兀兀穷年,著作颇丰。辜鸿铭扮相很另类,一条小辫子是其典型标配。但是现实中的他却学贯中西,他还曾大力向国内介绍西学,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林纾在剧中出镜很多,似乎反面居多。其实,他是著名的古文学家,是公认的近代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第一本翻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被后人誉为“外国的红楼梦”。严复曾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据统计,林纾一生共译著西方文学作品206种,被外国人誉为“不懂外文的最佳翻译家”。即便是革新者其实远比剧中的人物激进,譬如钱玄同等多位学者曾大力鼓吹废除汉字,并且得到很多新文化运动同仁响应,还有多位学者还主张全面废除传统儒家文化,要求全盘西化,现在看来非常地不可思议。
剧中还塑造了后来成为中国人民伟大领袖的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形象,当时的他胸怀全世界,在苦苦探索中国的新生道路,他由早期的无政府主义者,在李大钊等的引导下,走入工农大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最终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还有后来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二号人物的周恩来,他笃定信仰、人格魅力四射,他在天津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明确提出改造社会的观点,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充满革命豪情的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一群革命先驱,他们为了追求真理而奉献自己火热的青春,成了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英名永垂后世。
历史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站在今天的时代背景回顾当时那段历史,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这两者都能经得住检验,这就是科学的历史。尊重史实就要直面历史人物特定时期的的局限性,以历史的眼光、矛盾的眼光和时代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科学的历史观。《觉醒年代》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相当不错,不愧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
《觉醒年代》不仅是一部优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是一部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它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迎来一百周年华诞之时,我们审视该剧,引发无尽的思考,给后人带来启迪和顿悟的点很多,这就是该剧持续热播的一个原因。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泯灭血性意味着失去生命力。《觉醒年代》的鲜明深刻的思想光芒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精神上无尽的能量,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负重前行、逐梦不止。
——写于2021年4月5日
【本文为作者给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投稿,原载公号“大豫坊”,授权本站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