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时代的梯田革命:荒山唤醒与尊严重塑

2025-10-02
作者: 郭传志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农业体系中,山区梯田与坡地往往被视为低效、边缘的存在,在“效益至上”的标尺下被弃置荒芜。然而,共产主义视野下的土地伦理,绝非唯生产力论或利润导向的狭隘计算。它要求“尊重每一寸土地的禀赋,激活每一份劳动的尊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文章想象的山区繁荣图景——大宗农产品大军深耕平原,而广大山区梯田坡地在农民公社手中焕发新生——正是对这一伦理的生动诠释,揭示了共产主义时代土地利用的深刻变革。

  平原与山区的战略分工:效率与活力的交响

  共产主义农业并非追求僵化的整齐划一,而是基于“科学规划与比较优势”的战略布局:

  1.平原:规模化粮仓与现代农业高地

  “大宗农产品生产大军”:在广袤平原与开阔地带,依托高度机械化、智能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组建专业化的国家或大型区域农工联合体。集中力量保障粮食、棉花、油料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大宗农产品”的稳定、高效供给。

  科技引擎:成为农业科技(精准农业、传统良种、智能灌溉、无人农机)研发与应用的核心基地,代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2.山区:特色化家园与生态价值宝库

  “农民公社的复兴之地”:广大的山区、丘陵、梯田坡地,因其地形破碎、地块狭小、生态敏感,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却恰恰成为新型农民公社(或集体农庄)的理想舞台。文章强调“由最广大的农民来占领”,其核心在于“劳动者与土地的深度结合及自主治理”。

  多元化与特色化生产:公社农民不再以种植主粮为首要任务(主粮由平原保障),而是专注于发挥山地独特优势:

  精品果蔬园艺:种植高附加值、地域特色的水果(柑橘、猕猴桃、蓝莓、特色小浆果)、蔬菜(山野菜、食用菌、高山冷凉蔬菜)、茶叶、中药材、干果(核桃、板栗)。

  生态畜禽养殖:利用林下、草坡发展适度规模、福利化、特色化的禽(土鸡、蛋禽)、畜(山羊、肉牛、特色黑猪)、蜂养殖。

  特色水产:利用山涧溪流、梯田改造的水塘发展冷水鱼、生态水产养殖。

  林下经济与生态服务: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模式,同时承担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山区繁荣的基石:制度保障与农民解放

  文章特别指出山区振兴的五大支柱,深刻揭示了共产主义制度对农民境遇的根本性改变:

  1.社会保障托底:解除后顾之忧的“定心丸”

  “无差别免费医疗、公益教育与养老福利”:这是山区农民能够安心扎根、投入劳动的根本前提。无论身处平原还是深山,所有公民享有同等的高水平社会保障。疾病、养老、子女教育不再是压在心头的巨石。农民可以“基于兴趣、技能和对土地的热爱”选择山区生活,而非被迫外出谋生。

  2.生产结构转型:高效益与低负担

  “不再种粮,专注高值产品”:摆脱了保障口粮的硬约束,山区公社能够心无旁骛地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效益更高的特色种养业。果蔬、禽畜、水产、林特产品的价值远高于传统粮食,为公社创造丰厚收益。

  “摆脱农资资本盘剥”:化肥、农药、种子、农机等生产资料由公有制企业按成本价或计划调拨供应,彻底铲除了私有资本通过垄断农资牟取暴利的土壤。农民“直起腰杆种地”,劳动成果不再被上游资本大量侵蚀。

  3.产业链自主:掌控全链价值的“金钥匙”

  “加工到销售(分配)利益归农”:这是山区繁荣的核心引擎。公社(或区域联合体)拥有或主导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如果汁、果酱、腌制品、肉制品、药材提取)和销售渠道(社区直供、分销平台、国营供销网络)。利润不再被中间商层层盘剥,而是最大限度留存于公社内部,用于分配、积累、福利和社区建设。文章强调“全产业链利益由集体农民享有”,点明了农民致富的关键。

  4.社会地位跃升:劳动尊严的“加冕礼”

  “社会各界敬重农民”:共产主义社会彻底颠覆“重工轻农”、“城乡二元”的旧观念。农业被视为维系生命、守护生态、传承文化的崇高职业。农民以其辛勤劳动和对特色产品的匠心培育,赢得全社会如同“敬重宽厚老大哥”般的普遍尊重与真诚感激。

  “工分值高于平均水平”:由于山区特色农业的高附加值、全链掌控以及劳动强度、技能要求(生态管理、精细园艺、特色加工),加之社会对优质生态农产品的珍视,山区公社成员的劳动贡献值(“工分值”)获得更充分的认可,其收入与生活水平不低于、且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不仅是经济激励,更是社会公平与劳动价值真实体现的象征。文章深刻指出:“只有辛苦劳动的农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劳动者解放的一天才能真正的实现!”——山区农民的尊严与富足,是检验共产主义成色的重要标尺。

  5.生态与文化复兴:可持续发展的“双翼”

  精耕细作与生态平衡:公社模式有利于推行“生态农业(有机肥、生物防治、间作套种、水土保持)”。梯田本身是杰出的水土保持工程,结合生态种植,使山区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碳汇基地。

  乡土文化传承:公社成为传统农耕技艺、地方品种、节庆民俗、乡村景观的活态传承载体。山区独特的聚落形态、生活方式、饮食文化焕发新生,成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赋能与治理创新:荒山唤醒的保障

  山区繁荣不仅依赖制度优势,也需科技与治理的支撑:

  1.智慧山地农业:

  小型化、智能化农机:研发适应梯田坡地的小型电动或太阳能农机具(微型耕作机、轨道运输车、无人机植保)。

  微水利与节水:推广雨水收集、小型山塘、滴灌微灌技术,解决山区用水问题。

  生态技术应用: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生物农药、天敌昆虫、土壤改良技术普及。

  信息化与电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生产管理、技术学习、品牌营销、产品直销。

  2.公社治理与区域协同:

  民主自治:公社内部实行民主管理,社员共同决策生产计划、收益分配、社区事务。

  区域协作:邻近公社在技术推广、加工能力建设、品牌打造、产品销售上形成协作网络或联合体。

  国家支持: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道路、通信、冷链物流)、技术研发推广、生态补偿、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系统性支持。

  结语:从边缘到热土——山区的共产主义新生

  在共产主义的光辉下,曾被资本视为“边际土地”的梯田坡地,将迎来历史性的新生:

  它不再是荒芜的象征,而是生机盎然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与生态屏障;

  它不再是贫困的渊薮,而是农民实现富裕、尊严与幸福生活的乐土;

  它不再是文化的飞地,而是乡土文明传承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共产主义所展望的“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绝非浪漫空想,而是植根于共产主义制度对农民的根本解放(社会保障、摆脱剥削)、对产业链价值的公平分配(全链归农)、对劳动尊严的至高尊崇(社会敬重、工分优酬)以及对生态文明的坚定追求。当平原的机械化大生产保障着人们的粮安基石,山区的公社化精耕细作则绽放着多样化、高品质、充满人文与生态关怀的农业之花。这两条脉络的交响,共同谱写着共产主义农业恢弘而和谐的乐章,也最终实践着“解放土地、解放农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梯田层叠,不再是生存的艰辛烙印,而是劳动者在大地上绘就的、通往繁荣与尊严的阶梯。

  【文/郭传志,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表。】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