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的核心命题(第四篇)

2025-10-01
作者: 史武军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的核心命题:“制度与人品”双轮驱动(第四篇·未来展望)

  站在时代的交汇点上,全球化浪潮与技术革命的叠加,既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带来新机遇,也提出新挑战。当人工智能重构生产方式、当气候危机考验全球协作、当文化差异碰撞价值观认同,“优良社会制度”与“足量谦谦君子般的公民”这一核心命题,更显其时代分量。未来的共产主义征程,需以制度创新应对技术变革、以人品培育适配全球格局,在“制度与人品”的持续协同中,破解时代难题,开辟人类文明新路径。

  一、技术革命下的制度适配与人品升级:AI时代的共产主义新课题

  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技术的爆发式发展,正在重塑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也对“制度与人品”提出新要求。一方面,需构建适配技术发展的制度框架,防止技术滥用、保障数据安全,为技术向善提供指引;另一方面,需培育具备“数字素养”“伦理意识”的公民,让技术创新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这既是应对技术革命的必然选择,也是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当代延伸。

  在制度适配层面,技术革命呼唤“前瞻性、包容性”的制度设计。当前,人工智能的“算法歧视”“就业替代”问题初现,大数据的“隐私泄露”风险加剧,若缺乏制度约束,技术可能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背离共产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需建立“技术伦理审查制度”,对AI产品、大数据应用进行前置伦理评估,如要求企业公开算法逻辑、禁止利用数据进行歧视性定价;完善“数字安全法”“数据产权法”,明确数据的归属与使用边界,保障公民的数字权益;探索“技术普惠制度”,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推动先进技术向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普及,避免“数字鸿沟”扩大。例如,中国在“东数西算”工程中,通过制度设计将东部算力需求引导至西部,既推动西部发展,又实现全国算力资源优化配置,正是技术时代“包容性制度”的早期实践。

  在人品升级层面,技术革命要求公民具备“数字素养+伦理意识”的双重品德。人工智能的普及,需要公民掌握基本的数字技能(如使用智能工具、辨别信息真伪),更需要树立“技术伦理”意识——不利用AI制作虚假信息、不泄露他人数据、不滥用技术优势损害他人利益。例如,在教育领域,需通过“数字伦理课程”培育青少年的“理性使用AI”意识,引导他们认识到AI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人类的“主宰”;在职场中,需培育劳动者的“终身学习”品德,以适应技术迭代带来的职业变化,避免因“技能落后”被时代淘汰。同时,技术创新者更需具备“社会责任”品德,如研发AI的科学家应坚守“技术向善”原则,拒绝开发用于战争、监控人权的技术,让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这种“人品升级”,既是技术时代的要求,也是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让每个公民在技术浪潮中,既能掌握技能,又能坚守道德,实现“技术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技术革命下的“制度适配与人品升级”,还需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可自动解决所有问题,忽视制度约束与人品培育;二是“技术恐惧论”,因担心技术风险而阻碍创新,错失发展机遇。共产主义的未来路径,应是“制度引导技术、人品驾驭技术”,让技术成为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工具,而非障碍。

  二、全球治理中的制度共建与人品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全球化的深入,让世界各国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也让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性”特征更加凸显。当前,气候危机、粮食安全、地缘冲突等全球性问题,单靠一国之力无法解决,需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制度”,培育“包容互鉴的全球人品共识”——这既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理念的当代体现。

  在制度共建层面,需推动国际秩序向“公平、正义、包容”方向变革,构建“全球治理新制度”。当前,西方霸权主导的国际制度存在“代表性不足、公正性缺失”问题,如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滞后、全球气候治理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全球性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因此,需推动“国际制度民主化”,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如改革联合国安理会席位分配机制、建立“全球发展知识网络”让发展中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完善“全球危机应对制度”,如建立“全球粮食安全储备机制”“跨国疫情防控协作机制”,避免一国危机演变为全球灾难;构建“全球生态治理制度”,通过“碳定价”“绿色技术转让”等制度,推动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危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制度设计,为沿线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合作机会,避免了“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老路,正是“全球治理新制度”的生动实践。

  在人品共识层面,需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包容互鉴的全球人品”。当前,民粹主义、种族主义、文明优越论等思潮抬头,加剧了全球分裂,违背了共产主义“全人类解放”的目标。因此,需通过“文化交流”培育“文明互鉴”品德,如推动各国青年交流、文化遗产共享,让人们认识到“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差异之别”;通过“全球教育”培育“共同责任”品德,如将“全球公民意识”纳入各国教育体系,引导人们关注气候危机、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认识到“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国家、民族的局部利益”;通过“榜样引领”培育“利他奉献”品德,如表彰在全球抗疫、扶贫中做出贡献的个人与组织,让“为全人类谋福祉”成为全球共识。例如,联合国发起的“全球公民计划”,通过线上课程、线下活动,培育年轻人的“全球责任意识”,正是“全球人品共识”培育的有益尝试。

  全球治理中的“制度共建与人品共识”,核心是打破“霸权思维”与“零和博弈”,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这与共产主义“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目标高度一致。未来的共产主义征程,需以国际制度为框架,以全球人品共识为纽带,让世界各国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团结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代际传承中的制度延续与人品培育:共产主义事业的永续动力

  共产主义的实现非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的接续奋斗,这就要求做好“制度延续”与“人品培育”的代际传承——让优良制度在迭代中保持活力,让“谦谦君子”的品德在传承中不断升华,确保共产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制度延续层面,需构建“动态完善、与时俱进”的制度传承机制。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需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进行调整优化,但核心价值(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需始终坚守。例如,在经济制度上,需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既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激发市场活力;在政治制度上,需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基层协商民主创新”“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机制优化”,让制度始终反映人民意愿;在文化制度上,需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制度”,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让制度承载的价值理念代代相传。同时,需建立“制度评估与修正机制”,定期对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修正偏差,确保制度始终服务于共产主义目标。

  在人品培育层面,需构建“全生命周期、全方位覆盖”的人品传承体系。从青少年到老年人,从家庭到学校、社会,需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让“谦谦君子”的品德融入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在家庭层面,需培育“家风家教”,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树立“诚信、友善、责任”的品德;在学校层面,需完善“德育体系”,将“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如组织青少年参与“红色研学”“社区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在社会层面,需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通过“道德模范评选”“好人好事宣传”,让“谦谦君子”成为社会主流,让“利他、奉献”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例如,中国开展的“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通过表彰青少年中的优秀代表,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了品德榜样,正是“人品代际传承”的有效实践。

  代际传承中的“制度延续与人品培育”,还需避免“断层风险”——既要防止制度因僵化而失去活力,也要防止人品因教育缺失而出现滑坡。共产主义的未来路径,应是“制度传承有创新、人品培育有延续”,让每一代人都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共产主义事业注入永续动力。

  从技术革命的应对,到全球治理的参与,再到代际传承的坚守,未来的共产主义征程,始终围绕“制度与人品”双轮驱动展开。优良的制度,是应对时代挑战、实现全球协作、保障代际传承的框架;足量的“谦谦君子”,是激活制度效能、构建全球共识、推动事业延续的灵魂。二者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当制度能够适配技术变革、引领全球治理、实现代际延续,当公民能够具备数字素养、全球意识、传承精神,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图景,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逐步变为现实的“历史必然”。这一路径,既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又立足当代中国的实践探索,更面向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它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也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共同追求。

  至此,“制度与人品”双轮驱动系列文章已完整呈现从理论溯源、历史验证、现实实践到未来展望的全脉络。

  史武军

  2025.9.2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