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武军: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的核心命题(第三篇)
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的核心命题:“制度与人品”双轮驱动(第三篇·现实锚点)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为检验“制度与人品”双轮驱动理论的最佳场域。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疫情防控的众志成城,从大国工匠的精益求精到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当代中国用无数鲜活案例证明:优良的社会主义制度正为“谦谦君子”的培育提供肥沃土壤,而亿万公民的品德坚守与主动担当,又在不断为制度完善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制度育人、人兴制度”的良性循环,正是共产主义理想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展开,也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脱贫攻坚:制度托底与人品担当的时代答卷
脱贫攻坚是当代中国“制度与人品”协同发力的典范。面对“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历史性任务,中国通过构建“精准扶贫”制度体系,为脱贫提供了刚性保障;而无数扶贫干部、普通群众以“舍身忘我的担当”“自力更生的坚韧”,成为制度落地的“执行者”与“受益者”,共同谱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在制度层面,“精准扶贫”构建了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如同为脱贫铺设了“快车道”。从“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顶层设计,到“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实施路径,再到“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每一项制度设计都直指“精准”,确保资源用在刀刃上。例如,“建档立卡”制度通过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精准识别贫困人口,避免了“大水漫灌”的浪费;“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则通过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帮扶,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这些制度不仅为脱贫提供了框架,更创造了“人人可参与、人人能脱贫”的环境,为“人品”的发挥提供了舞台。
而在人品层面,无数“谦谦君子”用行动诠释了担当与坚韧。扶贫干部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百色革命老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走遍村里所有角落,帮助村民发展砂糖橘产业,带领88户418人脱贫。即便在遭遇山洪牺牲时,她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村里的脱贫计划——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正是“君子品格”的生动体现。不仅如此,无数贫困群众也以“自力更生”的品德主动脱贫:甘肃定西的农民马岗,在扶贫政策支持下,靠种植马铃薯从“贫困户”变成“致富带头人”,还带动周边10多户村民脱贫;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妇女吴玉荣,通过学习刺绣技术,成立合作社,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这些案例证明:制度的托底,能激发公民的品德自觉;而公民的品德坚守,又能让制度的效能最大化,最终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消除了绝对贫困,更印证了“制度与人品”双轮驱动的力量。它告诉我们:共产主义追求的“共同富裕”,并非单纯依靠制度的“分配”,而是需要制度为“人人可致富”提供保障,同时需要公民以“勤劳、担当”的品德主动创造——这正是当代中国对共产主义路径的现实探索。
二、大国工匠与基层治理:制度赋能与人品闪耀的微观实践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制度与人品”协同的宏观叙事,那么大国工匠的坚守与基层治理的创新,则是这一理论在微观层面的生动体现。通过“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国家为工匠提供成长平台;通过“基层民主”制度,国家为公民参与治理创造条件。而工匠的“精益求精”、公民的“主动参与”,则让制度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进步。
在技能人才领域,“制度赋能”让“工匠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国家通过完善“职业教育改革”制度,如建立“校企合作”“技能等级认定”体系,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学习技能、成为工匠;通过“大国工匠评选”“技能大赛”等制度,为工匠提供荣誉与激励,让“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共识。这些制度设计,如同为工匠搭建了“成长阶梯”,而工匠的“精益求精”品德,则让制度的效能得以彰显。“大国工匠”徐立平,在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整形岗位上工作30年,面对火药整形的高风险,他始终以“毫米级”的精度要求自己,避免了无数次安全事故,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说:“每一次整形,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这份“严谨、专注”的品德,正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制度赋能的结果——如果没有国家对航天事业的支持制度、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制度,徐立平的“工匠精神”便难以施展。
在基层治理领域,“制度创新”让公民的“参与意识”得以激发。国家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如“基层协商”“居民议事会”“村民监督”等,让公民有机会参与社区事务、提出意见建议;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制度,让公民成为治理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这些制度设计,如同为公民参与治理打开了“大门”,而公民的“责任意识”品德,则让治理的效能得以提升。例如,北京某社区通过“居民议事会”制度,让居民共同讨论“老旧小区改造”方案——有人提出加装电梯,有人建议增加停车位,有人关注绿化提升。在充分协商后,方案得以顺利实施,既满足了居民需求,又避免了矛盾冲突。参与议事的居民王阿姨说:“以前觉得社区事是居委会的事,现在才知道,我们自己也能说了算。”这份“主动参与、换位思考”的品德,正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也是制度创新的成果——如果没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公民的“责任意识”便难以转化为治理效能。
大国工匠与基层治理的实践,还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制度的赋能,能让“小人物”的品德闪耀光芒;而“小人物”的品德坚守,又能让制度的优势落地生根。这一规律,与共产主义的追求高度契合——共产主义社会,正是要通过制度的设计,让每个公民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同时通过公民的品德坚守,让社会治理更加高效、更加公平,最终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理想状态。
三、疫情防控:制度保障与人品自觉的全民协作
2020年以来的疫情防控,是当代中国“制度与人品”协同发力的又一重大考验。通过“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保障,中国构建了高效的防控体系;通过公民的“自觉配合、无私奉献”品德,中国激活了防控效能,最终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
在制度层面,“全国一盘棋”的防控体系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保障。国家建立“中央统一指挥、地方分级负责”的制度,确保防控政策快速落地;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大数据追踪”“物资统一调配”等制度,实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通过“疫苗研发与接种”制度,为全民免疫奠定了基础。这些制度设计,如同为疫情防控筑起了“防火墙”,确保了防控工作的有序、高效。例如,武汉疫情最严重时,国家在短时间内调集全国医疗资源支援武汉,建设方舱医院,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愈”;在疫苗接种阶段,国家通过“免费接种”“上门服务”等制度,让疫苗快速覆盖全民。这些制度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为公民的品德自觉提供了条件。
在人品层面,全民的“自觉配合、无私奉献”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无数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以“舍生忘死”的品德与病毒搏斗——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即便身患渐冻症,仍坚守岗位,带领医护人员救治患者;无数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以“无私奉献”的品德参与防控,为居民买菜送药、登记信息;无数公民以“自觉配合”的品德遵守防控政策,戴口罩、测核酸、少聚集。这些品德自觉,与制度保障形成了强大合力,让疫情防控得以顺利推进。例如,上海疫情期间,一位外卖小哥为了给封控区居民送药,骑行数十公里,即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抱怨;一位社区居民自发组织“互助群”,帮助邻居解决生活困难。这些案例证明:制度的保障,能激发公民的品德自觉;而公民的品德自觉,又能让制度的效能最大化,最终形成“全民抗疫、共克时艰”的局面。
疫情防控的实践,进一步印证了“制度与人品”双轮驱动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在重大公共危机面前,仅有制度的保障是不够的,还需要公民的品德自觉;而仅有公民的品德自觉,没有制度的保障,也难以形成合力。这一认识,与共产主义的追求高度一致——共产主义社会,正是要通过“制度保障+品德自觉”的双轮驱动,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公民都能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
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大国工匠的坚守与基层治理的创新,再到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当代中国的实践充分证明:“优良社会制度”与“足量谦谦君子般的公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大核心力量,也是共产主义实现的核心前提。
史武军
202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