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规模性返乡”这个词儿最近比较火

2025-11-21
作者: 中诗报 来源: 中诗报

  最近“防止规模性返乡”这个词儿,听得人心里有点发毛。乍一听,好像是不让大家回家过年似的,可细究一下背后的意思,才发现这根本不是简单的春运话题,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观察。原来,这背后牵扯的是千千万万从农村来到大城市,靠力气吃饭的打工人。

  这事儿得从咱们城市的工地说起。以前,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工地上永远不缺活儿。可现在呢?房地产市场一变天,不少项目都停了或者缓了,工地上的人一下子就闲下来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农民工总量接近3亿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占比接近五分之一,这是一个超过5000万人的庞大群体。这些兄弟们,大多是家里的顶梁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为的就是多挣点钱,让家里人过得好一点。他们的人均月收入或许在五千元左右,这笔钱是整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租住在最便宜的城中村,吃着最简单的饭菜,把每一分血汗钱都攒下来寄回老家。城市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赚钱的战场,而不是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港湾。一旦战场没了仗打,他们留下的意义就少了一大半。城市里的消费可不等人,房租水电、一日三餐,样样都是硬性开支。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每一天的停留都是在消耗本就不多的积蓄。这种坐吃山空的焦虑感,足以压垮任何一个坚强的汉子。所以,回老家,成了一种无奈却又现实的选择。至少在乡下,吃住成本能降到最低,有地有房,饿不着肚子,算是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防止规模性返乡”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其实并不是要强行把人留在城市。它真正担忧的,是这种被动返乡背后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如果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因为城市里找不到工作而被迫返回农村,他们的收入来源就断了。这直接关系到“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没了,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家里的日常开销,都会立刻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这才是“规模性返乡”这个词里隐藏的真正压力。有人提出,要想稳住这些人,就得“以工代赈”,多兴建一些大型工程,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直接,也很有效。修路、架桥、搞水利,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还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让这些有手艺、有力量的工人们有事可做,有钱可赚,他们自然就愿意留下来。这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来得实在。

  这其实是在考验我们整个社会的韧性。经济有周期,行业有起伏,这很正常。关键在于,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我们如何安置那些在潮头奋力搏击的人。他们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是高楼大厦背后真正的脊梁。我们不能只在需要他们的时候,称赞他们是城市的英雄,当行业进入低谷时,就让他们独自面对困境。如何为这个庞大的群体提供一张有效的安全网,让他们在转型的阵痛期不至于摔得太惨,这是一个需要智慧和担当去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整个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一个群体的流动方向,往往是经济温度最真实的晴雨表。他们的选择里,藏着最朴素的生活逻辑,也藏着最迫切的民生期盼。(梦里看花的游客)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6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