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信号,国家喊话“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极其罕见。
11月13日,农业农村部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召开工作会议,主要聚焦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问题。
坦白说,这次会议真正引发广泛关注的,是内容中“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的字眼。
就此,自媒体语境下,不少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读:认为政策是 “禁止返乡”,乃至把政策动机简单归结为让农民工“接盘”城市房地产或纯粹出于维稳顾虑。
事实上,所谓“两稳一防”,指的就是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脱贫人口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
要知道,从2020年起,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其中,3000万脱贫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获得稳定收入,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支柱。
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农民工在城里站稳脚跟,挣到钱,他老家整个家庭就有了盼头。
然而,2025年以来,多地返乡农民工数量显著增长。
譬如,劳务输出大县衡阳县,2025年春节前后返乡达18.3万人,其中4万多人未能再返岗。
为什么“防止返乡滞乡”如此紧迫?
这主要由于城市低端就业机会减少,城市吸纳不了这么多就业了。
大家知道,经济是有周期的,这两年,由于低端制造业外迁以及高端制造业要求,农民工的就业正面临“两头挤”的压力。这种变化直接挤压了农民工最主要的就业领域。与此同时,餐饮、物流等消费服务行业,受经济环境影响,农民工找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增长0.7%;而从行业分布来看,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分别占比27.9%、14.3%、13.6%和12.3%。
如果这些务工人员因失业大规模返回家乡,很可能面临收入中断的风险。
而这次会议,就是要从政策上和资源调度上稳住这批人的就业,保住这批人的收入。
只要他们还想在城市干,就不能让他们“失业”后返乡。
即便是返乡后,也要通过技能培训、新增就业岗位等多措并举,保障他们有就业收入而不是“滞乡”。
要知道,政策的关键词是“防止滞乡”,而非“禁止返乡”。
毕竟,老家的产业基础、就业岗位,能否承接突然的回流?如果接不住,那“返乡”就会演变成“滞乡”。
所以,国家此时强调“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体现的是一种未雨绸缪的社会治理智慧。
归根结底,国家政策的核心,还是要确保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本、技能真正流得动、接得住、发展好:思路是“疏堵结合,以疏为主”,通过城乡两端的协同努力,为劳动者创造更多元、更稳定的就业选择。
首先,对于城市来说,最核心的工作就是伴随产业逐步升级,实现稳岗拓岗:对就业的主力军行业,要政策和财政支持真金到位,帮老乡保住饭碗。此外,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升级培训也是关键。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开发城市运营维护、社区服务、物流配送、家政服务等新型就业蓄水池。更重要的是帮他们在城市站稳脚跟,端上更稳定、更有奔头的“新饭碗”:解决好孩子上学、看病报销、住房安家这些实实在在的后顾之忧。
再则,防止“滞乡”的治本之策,还要大力挖掘乡村的发展机会。
简单来说,就是把家乡的特产和风景变成生意,让老乡们回来能赚钱、有奔头。譬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乡村养老等产业,让县城和中心乡镇吸纳更多农民就业。
尤其是对于返乡创业的老乡,要敢给贷款政策、税收减免、技术指导服务等各种支持。而一时困难的群体,也要有以工代赈、公益岗位等,做好托底保障。
归根结底,大家讨论的“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终极目标并不是要把人机械地固定在某个地方,而是要最终建成“城市-县域-乡村”三级联动、功能互补的有机体。
这背后,是国家治理精准性与人情味的体现:政策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城市能留得下、乡村能回得去”的良性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