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

2025-04-08
作者:辛辣锅 来源:辛辣锅|微信公众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人口红利。庞大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腾飞。然而,人口红利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毛主席时代奠定的基础教育、医疗改善和劳动力储备基础之上。

  ①什么是“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指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总人口比例较高,抚养比(儿童和老人比例)较低,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劳动力的窗口期。中国在1980-2010年间正处于这一阶段,劳动力供给充沛,工资成本低廉,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核心目的地。

  ②改革开放充分利用了人口红利。1. 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1980年代,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依托廉价劳动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成为全球服装、玩具、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例如,深圳从渔村变为“世界工厂”,正是依靠数百万农民工的辛勤劳动。2. 外资涌入的关键吸引力。跨国公司(如耐克、苹果)将生产线迁至中国,核心原因是中国工人工资仅为美国的1/20,且生产效率高。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出口额从2001年的2661亿美元飙升至2022年的3.59万亿美元,劳动力优势功不可没。3. 城镇化与农民工潮。1980-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从19%升至50%,超过3亿农民工进城务工,支撑了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的爆炸式增长。

  ③人口红利从何而来?——毛主席时代奠定的基础。人口红利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前期政策积累的结果:1. 基础教育普及。1949年文盲率80%,1976年降至30%,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人已具备基本文化素质,能快速适应生产线技术。2. 医疗改善与人口增长。人均寿命从35岁(1949年)增至65岁(1976年),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为后续劳动力储备奠定基础。中国人口从解放初期的4亿多增长到9亿,翻了一倍多。3. 妇女解放与劳动力扩容。毛主席时代提倡“男女同工同酬”,使女性大量进入劳动市场,改革开放后成为制造业主力(如电子厂女工)。

  2010年后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老龄化加剧,2023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19.8%,社保压力增大。

  总之,没有毛主席时代打下的人口增长、健康长寿、免费教育基础,中国就无法在改革开放初期释放巨大劳动力潜能,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然而,短视的汉奸卖国贼和公知们,却无脑迎合配合美西方,对中国的人口进行残酷遏制,不仅使中国改革开放的人口红利快速消失,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