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实事求是的基础就是要调查研究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当时处在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很多方面还要得到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共产国际的援助。这种援助有实践指导方面的,也有资金方面的,还有理论的教育和宣传上的。后来,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当时“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但是,什么才是真正地走俄国人的路,什么才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革命者真正要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却是有着很不同的理解。
当时,不仅中国共产党人派出不少人到苏联学习,当时的国民党也派出不少人到苏联学习。国民党这方面就暂时按下不表,其中的蒋经国就是其中代表之一。蒋经国后来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既不是苏联式的道路,也不是中国共产党后来走过的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对于十月革命道路的理解也是有着很大差异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所谓中国“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一直在苏联留学,而且被共产国际的代表之一米夫所看重,而且还成为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心目中的十月革命道路,就是完全模仿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所领导的十月革命的实际做法,在城市中发动工人与士兵的武装起义,夺取大城市,然后再把革命成果扩充到全国。十月革命是这样做的,而中国共产党内那些认为应该走十月革命道路的某些人,也认为这就是中国革命必须要走的同样的道路。
然而事实证明,这条在俄罗斯能够走得通的革命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处处碰壁,时时碰壁。在毛主席看来,中国的具体情况与当年的俄国完全不同,十月革命的道路要走,但不是完全用照搬俄国革命的做法。
在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被敌人屠杀的鲜血弄明白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然而,在大城市举行武装起义的“八一”南昌起义最后的结果是起义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秋收起义的队伍在受到重创之后,毛主席带领一部分队伍上了井冈山。毛主席很清楚,中国的大城市没有中国革命的容身之地。中国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下去,也需要存在下去,主要的原因是白色政权的分裂和不统一。另外,毛主席还非常清楚,中国革命必须要依靠和发动工人阶级强大的同盟军,那就是广大的农民。
毛主席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道路,因为毛主席非常了解中国的国情,特别是毛主席非常了解农民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而毛主席之所以那么透彻地了解中国的国情,那么透彻地了解农民的详细状况,就在于毛主席在中国的农村,对中国的农民进行过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毛主席做过很多次的调查研究,对中国的阶级状况做过调查研究,对于湖南农民运动做过调查研究,对于中央苏区的农村政权做过调查研究。在如此深入和细致的调查研究当中,毛主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力量,知道应该采取怎样的方针政策,才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毛主席当年做过的调查研究,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这确实是一句真正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当然,在中国共产党内,做过调查研究的不只是毛主席一个人,当年的彭湃,当年的方志敏,还有很多做过农民工作,在农村中摸爬滚打过的革命者,都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做过调查研究,也都取得了重要的信息。将这些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经验和结论最后都集中起来,由毛主席根据这些中国农村与农民的具体而详细的情况,制定中国革命的总战略和总方针。而这些革命的总战略与总方针,与那些在莫斯科吃过洋面包的人们所制定的战略方针是有着显著区别的。在中国这块大地上耕耘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更全面地把握中国革命、掌握打开中国革命之锁的最重要的钥匙。
正是在毛主席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主席确立了中国工农红军不仅是革命的军事组织,更是中国革命的政治工作队和宣传队的正确观点。这种集政治、军事工作职能于一身的军队,就是动员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最强有力的革命力量。所以毛主席说,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这不只是强调人民军队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军事作用,也包括人民军队在革命斗争中重要的政治工作的作用。
我们今天那些对于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做出怎样的评价,或肯定多于否定,或否定多于肯定,但都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几千万城市中的知识青年通过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真正了解中国的农村,真正了解中国的农民。他们在多年的上山下乡的经历中,有相当一些人们培养出了对农村的感情,也培养出了对农民的感情。这在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之中,以及后来对于农村的脱贫攻坚的过程之中,总是从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发挥了重要的、难以估量的作用。
据了解,现在有的中学,在利用学期中的时间,或者假期中的时间,在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研学活动。当然,这些研学活动,所到的地方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有去一些地方城市的,还有去国外一些地方的。但是,对于这些中学生们来说,他们恐怕还是最需要到中国最基层的地方,去了解中国的农民,也需要去了解中国的工人,以及其他领域的劳动者。他们可以去看看农村中的农业集体经济运转和经营的情况,可以去看那些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的油气田,可以去看覆盖着大量光伏板的太阳能生产基地。也可以去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以及还有很多基层的生产劳动企业。我们的中学,既然安排了研学活动,既然有了这样的设想,那么就有必要扩大研学的视野,让我们的孩子们看到中国最基层的地方,看到在基层进行着劳动的劳动者们。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到国外去进行研学活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还是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祖国,了解我们自己的劳动人民,应该是更为迫切。到国外研学,不需要太早,等到孩子们更成熟一些,再去也不会迟。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是一门必修课,去国外研学更像是一门选修课。到底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还是应该拎得清的。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