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

2021-01-30
作者:小庄 来源:八角楼上

  一、

  为什么会有《实践论》这篇文章?

  《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历史背景是一致的,其目的是从理论上解决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问题。

  这两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世界观。

  《实践论》着眼点在如何看待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由此衍生出认识的方法论,以及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打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考方式。

  而《矛盾论》,则是从理论上解决正确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简单说,可以那么看待这两篇文章。

  《实践论》告诉你,为什么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错的。

  而《矛盾论》告诉你,怎样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才是对的。

  这两篇文章,放到一起来读,简直就是爽歪歪。

  这篇文章,我们就读一读《实践论》。

  二、

  我们说一件事能不能做成,就看你办这件事的指导思想,是不是符合外界的客观规律,你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决定了你能办成这件事的概率有多大。

  就算是开个小店都是如此,你对开店的地段选择、人群流量、自己产品质量、竞争优势、管理水平,自己拥有的资源等等,总之关于开店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你的认识在哪个阶段?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表面的还是深刻的?

  认识程度越低,那么做成这件事的概率也就越低。

  所以,我们对我们所接触的事物的认识,最终形成了我们的思想,然后我们就用这些思想和认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

  这样一来,我们从哪里去获取对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条主义者把认识事物的方法,主要地寄托于纯粹的理论上,而经验主义者把认识事物的方法,主要地寄托于自己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上。

  这两种方法,都容易造成看待事物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一旦用于指导工作,就存在了非常大的风险。

  因此,只有从理论上,搞清楚人类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才能真正意义上,破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

  三、

  人类认识的过程

  《实践论》这篇文章中解读了人类认识的过程。

  首先,我们认识任何一件事物,都是从第一个阶段——感性阶段开始的。

  也即是说: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一件事物的初使阶段。

  比如你接触一个人吧,一开始只能是从外表、谈吐、修养、物质条件等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去认识,这就是认识的感性阶段。

  随着认识的深入,你开始关注和思考他的本质,比如他的物质条件,是富二代的身份带来的,还是自己奋斗出来的?

  他的谈吐和修养,是一时的伪装,还是本人思想、三观的衍生物呢?

  不同的本质,会产生出完全不同的现象,现象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但是本质的变化则很小,抓住了本质,就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性,那么就算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了。

  通过感性接触,形成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我们会把这个感性认识取得的材料,加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认识,那么我们就上升到第二个阶段,理性认识的阶段了。

  一旦触及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那么就可以说我们已经达到了抓住事物的规律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的阶段了。

  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要首先经历这样的阶段,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没有列外。

  理性认识必须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而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

  这就是认识的第一个突破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有什么值得我们非常注意的呢?

  最值得警惕和注意的是,如何区别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到底是处于哪个阶段?

  也就是说,你怎么知道你现在的认识已经处于理性阶段了呢?

  很多人犯错,就在于把感性认识,当作了理性认识,以为自己已经抓到了本质,可以按照这种认识去指导实践了,但是其实他依旧停留在感性阶段,这样的情况往往是最容易犯错误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是因为人的认识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有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的区别。

  人类最基础的活动,是生产实践活动,在原始社会时期,没有阶级,人和人之间以协作的关系,开始物质生产,打猎,养殖,以及早期的种植等等。

  后来,随着农业得到发展,生产力提升,更多的生活资料被创造出来,于是有了私有制,随即便开始出现了阶级的分化,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又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开始物质生产实践。

  我们的理论认识便从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前人或者古人用他们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了很多的理论,这些理论同样是经过他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以后,总结并记录下来。

  人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依赖自己的直接实践,往往需要借鉴前人的理论,因此就出现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别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在别人那里,是直接经验的总结,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理性认识。

  但是这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经验,在我们还没亲自用实践检验之前,对于我们来说,则为间接经验,或者我们对这个理论的认识,其实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我们以前说的,牛顿对牛顿三大定律的认识,和我们从物理课本上学习后认识到的牛顿三大定律是不一样的。

  在他那里,这是他的理性认识,但是在我们这里,我们如果没有将三大定律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把它上升为自己的理性认识,那么实际上这个三大定律在我们这里就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教条主义的根源,就在于把这种理性认识的定律,当做了自己的直接经验去使用,因此往往无法跟特殊的环境结合起来,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离。

  “知识里手”的可笑之处,便在于此。

  在别人处为直接经验者,在我们这里可能还是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是理性认识,在我们这里则为感性认识。

  无法看清这种区别,教条主义思想便衍生出来。

  这就是认识的第一个过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明白了认识的这个阶段,就能减少很多错误,就知道该如何去学习和提升自己。

  其根本就在于,如果我们要做一件事,前提就是先把对这件事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没有这个过程,凭着感性认识去办事,就必然产生冒险主义,吃亏的概率就是极大的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个观点,就是《实践论》里首先要学习的观点。

  大家带着这个观点,去读《实践论》,就能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了。

  接着,我们聊一聊《实践论》的第二个观点:把理性认识继续运用到实践中。

  四、

  我们首先从实践中发现真理,也就是从实践中得到了理性认识,但是我们还需要把这种理性认识重新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在一定阶段和时期内对事物的具体认识,都是相对的真理。

  所有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都是会变化和发展的。

  理论的东西是否符合客观规律?这个检验的过程,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阶段,是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必须把它们再重新放到实践之中,方才可以得到验证,这就是我们说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那么问题接着就来了,如何判断这个理论是否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呢?

  我们就看它是否达到了预想的目的。

  比如《论持久战》,我们说它是那个时期的真理,它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原因就在于它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即通过这种持久战的方式,取得了预想中出现的胜利,并且这种胜利的过程,同持久战中预测的几乎是一模一样。

  于是,我们说“持久战”是当时的相对真理。

  如果你说你的目的是做一个熟人社交的APP,你要把你对如何做这个APP的认识、思考付诸实践,你预想将来这个APP能够达到1千万的下载量,这是你的目的。

  结果呢?下载量连一万都破不了,项目损失惨重,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那么我们就说你的理论有问题,是没有经受住实践的检验的。

  现实中,完全按照自己预想的目的出现,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同时包含着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所以完全的预想局面,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

  但是大体的目标,是可以作出预测的,这就是考验一个人理论水平的标准。

  如果你实践的结果,总是与一开始的预想相差甚远,甚至不断的走向你预想结果的反面,那么这种“实践”其实就相当于没有理论指导,而是完全的变成了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危害往往比理论出现了错误更可怕。

  五、

  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我们的理论、思想、方法、策略都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原先的理论认识,也得到了发展,也就是我们说的发展了理论。

  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情况的变化,会引起思想、策略、方法等诸般变化,甚至完全变化的情形也是有的。

  那么我们遇到变化以后,就会及时的纠正原先的思想、理论、策略、方法上的错误,使得它朝着我们预想的目的前进。

  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在某件事上的正确与错误,首先就看他的思想、理论是否达到了他原先预想的目的,如果没有达到,他是否及时纠正错误,以达到目的?

  以上,就是认识真理的第二个阶段,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又在实践中发展真理,这样一来,我们在某个阶段上的认识过程就算是完成了。

  总结一下:我们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把理性认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纠正和发展真理,就是我们一个阶段上的全部认识论。

  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认识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升。

  这既是《实践论》中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

  那么,我们通读实践论可以明白些什么呢?

  ⑴  人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这个阶段,是必经的过程,没有人可以跳过感性认识,直达理性认识。也就是说,你不能妄想不实践,就直接从书本上汲取现成观点,当做自己的理性认识,这样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

  ⑵  人的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人不可能事事都是直接经验,因此我们必须汲取前人的智慧、理论,用于指导我们实践,当我们在实践中,把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后,那么我们才可以说我们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⑶  当我们在实践中,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以后,还要把它付诸新的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原先的认识在纠正和检验中,继续向前发展。

  因此,忽略前人理论不行,自己不亲自实践也不行,这就是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多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能减少很多错误。

  这些问题是:

  我对这件事的认识,到底处于感性阶段,还是理性阶段?

  我的思想,是否达到了我预想的目的?如果没有达到,是哪里出了问题?

  当我们经常问自己这两个问题,经常按照认识事物的过程去学习理论,去取得经验,那我们的成长速度会变得非常之快。

  这就是《实践论》,大家拿着这些观点,再回过头去看看《实践论》原文,感受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了呢?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