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职场青年兴起一种被称为“班味”的自嘲现象,它是劳动者在工作中展现的独特社会气质,深刻反映出他们对自身职场生存状态的观察、反思和诉求。本研究聚焦受过高等教育的在职青年,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发现:“班味”具体表现为疲惫倦怠的面部表情、程序机械的肢体动作、失温相似的沟通语言、稳定固化的着装风格和萎靡失落的工作态度;它的出现是加速化的社会特征、内卷化的工作形式、犬儒化的组织文化、原子化的人际关系及简约化的个体生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培养职场青年松弛感、归属感、参与感、效能感、节奏感的“五感”策略,以期克服“班味”。但是,也不能将“班味”污名化,应从多个角度加以理解和看待。
关键词:“班味”;自嘲;职场青年;社会气质;“去班味”
2024年12月,《中国新闻网》《咬文嚼字》《语言文字周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公布年度十大流行语[1][2]、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3][4]、青年十大热词[5],“班味”作为当前职场青年特定场域、特定情境、特定状态下的情绪或行为反应,均高顺位入选。它和“内卷、佛系、脆皮、断亲、躺平、摆烂”等相似,已成为近年来舆论关注的青年热点现象、公众探讨的重点话题。随着“班味”一词在青年群体中的广泛使用,它随即在全社会弥漫开来,引发了大量职场人士的强烈共鸣,这种社会气质充斥着消极和懈怠,宣泄、释放了该群体的不满情绪及工作压力[6],并进而形成一种“班味”亚文化。那么,何为“班味”,职场青年“班味”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有哪些因素导致这一现象日益蔓延?又该如何“去班味”呢?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做出深刻探讨。
一、班味:职场青年的“自嘲”镜像

“班味”一词可以追溯到2023年底发表的一篇名为《今天周一,你是否“班味”太重》的短篇网文[7],是职场人士由于上班而产生的疲惫气质,映射出当下青年的工作情绪和态度。“班味”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中国青年报》2024年3月27日刊登的文章《“班味”究竟是什么味?》[8],作者通过与3位毕业不满10年的受访者深入访谈,详细分析了当下职场青年有“班味”的表现、影响、原因和出路。随后,今日头条、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流量媒介发起关于“班味”的话题讨论,唤起上班族的情感共鸣,让社会日益关注现今职场青年的工作内容、方式以及触发的情绪、态度。
近年来,青年群体中兴起一种“自嘲”现象,一些青年通过自我贬损的形式,以戏谑、调侃的风格参与社会交往、建构群体身份和表达精神状态[9]。“班味”可理解为当下职场青年的“自嘲”,它是由于上班产生的独特气质,外显于面部表情、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和着装风格,实则展现了群体工作态度。这种气质不仅为职场青年开辟了情绪宣泄的窗口,彰显出集体的睿智与幽默,成为他们释放压力、愉悦身心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映射出职场青年在高强度工作、高标准要求和高水平能力追求下所承受的沉重负担,以及由此引发的消极情绪与独特职场风貌。
本研究是关于职场青年“班味”现象的经验研究。由于文化程度、从事行业、工作性质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各职场青年群体的“班味”呈现出多样性。因此,本研究聚焦受过高等教育、工作时间5~10年、年龄30~40岁、月均收入6000~12000元在各行各业工作的职场青年,采取滚雪球和判断抽样的方式选取研究对象(见表1),并运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经验素材,最终有16位受访者接受了笔者的深度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工作性质、收入水平、加班频率等方面,并就现阶段“班味”的表现、原因和对策等开展了详细探讨;主要采取线下形式,经受访者同意进行了录音,时长为90~120分钟。

二、展演:职场青年“班味”异象的呈现图景

现阶段职场文化的“去情感化”特征显著,忽视了员工个人生活和情感需求的重要性,工具理性进一步泛滥[10],效率、金钱等充斥着职业场域,催生了诸如“996青年”“空巢青年”“全职儿女”等一系列形容当前职场青年工作方式和态度的热门话题[11][12][13],诱发了“00后整顿职场”“青年缓/慢就业”“青年职业空窗期”等反映职场青年因工作而产生的消极或负面抵抗情绪[14][15][16]。“班味”是职场青年工作过程中的“自嘲”,是一种内外相间的独特气质,映射出对待当前工作既无奈又抗争的讽刺和调侃。
1.“疲态面具”:凝固化的职业表情
面部表情是印象形成的第一要素,它能够有效揭示个人的身心状态,识别、表达面部表情可以获得关于他人的意图、欲望、情绪和认知[17],通过甄别和分析面部表情,有助于发现特定状态下个体的态度和气质。被“班味”笼罩的职场青年,疲倦和凝固化的面部表情是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体现了当下青年工作者独特复杂的工作风貌。
C1:“我是大学老师,别人眼中的我学历高、工作体面、收入稳定,但工作几年来,我感觉自身的状态非常糟糕,工作日的每个早晨都情绪低落,即使梳洗完毕仍然打不起精神,眼神迷离,黑眼圈严重,就是霜打的茄子,到了单位后也不爱笑,当然不光我自己,周围的同事跟我差不多。”
C9:“我是初中老师,有令人艳羡的寒暑假,况且我一个女性,压力不大啊,但工作中的我精神涣散,到了办公室就耷拉个脸,别人找的时候我总是皱着眉头,仿佛要了‘老命’一般,上课的过程中有时候对待学生也是不苟言笑,给人以距离感,这其实对学生是不友好的,我经常反思,但无济于事。”
职场青年的面部表情透露出焦虑不安,并逐渐呈现出“泛抑郁化”倾向。首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们的眼神通常迷离涣散,可能还带着睡意,不善于运用眼神交流传递情感;其次,他们的面部肌肉僵硬,嘴角很少出现自然上扬的微笑,大多数时候维持着平直甚至下撇的幅度,距离感十足;再次,他们的神情恍惚,缺乏色彩,给人的直观感受类似于“累”,整个人仿佛异常疲惫;最后,他们戴着“面具”在职场生存,台前有一种难以掩饰的困顿,失去了职场青年应有的朝气和灵动。个体的面部表情满是疲倦、困顿甚至焦虑,这便是“班味”的最直观表现。
2.“机械复制”:程式化的肢体动作
鲍曼在《被围困的社会》中认为,当动物面对无常的、矛盾的和迷惘的信号时,通常会选择逃避(行为瘫痪),随后会出现萎靡不振和诉诸“非理性行为”,这两种情况都出现在了现今人类社会生活中[18]。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是行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在变幻无常的工作环境中,人类却和动物相似,表现出程式化的行为瘫痪。
C2:“我是基层公务员,平时的工作无外乎处理群众矛盾和迎接检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班的时候先把电脑打开,处理前一天的邮件,然后整理工作台账(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几乎不离开座位,累的时候就趴在工位上小憩一会,醒来后继续复刻未完成的资料,整天都是如此。”
C10:“我在本地国企工作,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先整理办公室内务,随后开每天一次的工作例会,这样的会议其实没有必要开,同事们都在玩手机,紧接着就是整天盯着电脑,处理部门业务,手指的关节弯曲了,颈椎、腰间盘也变得不是太好,走几步路总是气喘吁吁的,职业病异常严重。”
职场青年的肢体动作受工作性质、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机械化”特征明显。一方面,他们的业务指导单位众多,需要处理的工作任务繁重,每天长时间面对电脑,久坐不动的工作环境和长期重复性工作使其肢体动作渐趋僵化,行走姿态显得局促不安,固定坐姿保持不变,背部微微弯曲,动作迟缓,甚至可能伴随着肢体疾病;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在动物身上才会出现的“无意识性”,如遇到工作调配就把头“埋”进桌下、手指“敲”着键盘其实啥也没干、盯着电脑屏幕“假装”工作很忙等。这些是身体对长期单调工作模式的“防范性适应”,抑或“班味”在行为层面的直接体现。
3.“话术模板”:简约化的沟通语言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氛围并提升组织绩效。然而,当前职场人际沟通有了明显壁垒,主要表现为信息发送者、接收者、沟通渠道和环境等环节出现问题[19]。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影响下,职场人士的交流从线下移至线上,提高了沟通效率,但语言表达的简约化特征日益突出,人际关系进一步受限。
C3:“我在本地的装修公司上班,主要工作是做装潢设计,同事之间几乎不说话,遇到后也只是简单点个头或是职业‘假’笑,上班后待在自己的工位上,有什么事情会在群里说一声,领导布置工作会象征性地回个好的、收到,唯有下班后大家才会面带喜色地说‘走了’,私人关系不温不火,很少走动。”
C11:“我博士毕业之后回到家乡的高校工作,但是老师的身份和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同事文化程度相似,交流却不多,各忙各的,平时也是点头之交,到现在都不知道单位有几个人。领导整天在工作群发各种信息,我都懒得回,给屏蔽了,职场氛围冷淡得很,我只想干自己的工作,其他事情不想也不愿过问。”
职场青年的人际关系因语言沟通匮乏而出现明显裂缝。第一,他们言谈之间充斥着大量职场术语和套话,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语言体系,风格趋向于正式、简洁,甚至有些生硬;第二,非言语沟通成为重要交流形式,长时间相处让员工达成“隐性契约”,一个动作就能把工作目的、企图表达清楚;第三,线上沟通取代线下交流,疗愈了职场青年沟通不畅的危机,但这种方式缺乏温度和情感,大大削弱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创造力。当前职场青年倾向于采用套话、非言语交流以及线上沟通等多元化渠道,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话术体系,这正是“班味”在沟通维度的突出表现。
4.“身份标识”:符号化的着装风格
一个经典或备受瞩目的青年形象通常会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职场中青年基于服装符号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身份建构,他们通过衣着服饰展示自我形象,区别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其成为具有形式和意义的符号[20]。服装作为展现个体形象的重要媒介,其在职场中的搭配不仅深刻塑造着青年的职业形象,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成为标识职场青年身份的鲜明符号。
C4:“我研究生毕业后考取了高校辅导员,需要坐班,平时的衣着服饰非常简单,POLO衫、T恤衫、黑西裤、牛仔裤、皮鞋、运动鞋,买衣服的时候都是买两件,而且颜色也差不多,给外人的感觉是天天穿一样的衣服,同事经常笑我是不是从来没洗过衣服,我总是笑而不语,懒得解释,其实穿的都是干净的衣服。”
C12:“我在大学的图书馆工作,相对来说是比较轻松自在的。我有两个衣柜,一个里面衣服很多,只是上班的时候从来没有穿过。另一个里面放了上班穿的服装,平底鞋、过膝裙、羊毛衫、大衣等,涵盖一年四季,风格异常单调,可以说没有任何特点,但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来是上班族。”
这种千篇一律的着装模式与一目了然的搭配方式,共同构筑了青年职场人士的独特风貌。一方面,他们放弃了个性化的穿搭,选择舒适、合身和便捷的衣物,如POLO衫、T恤衫、皮鞋和平底鞋等,有些单位基于职业地位的高低,提供差异化工装,以区别不同的行业工种,这些服饰简单实用,但难以展现个人的风格品位;另一方面,服装发挥职场青年传递信息的作用被进一步弱化,同事、领导无法根据衣着服饰判断个人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导致企业内部缺乏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土壤,影响人际关系的稳定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由此,职业青年在所属群体内部共享相似的穿衣规范,形成着装“亚文化”,统一的外在符号彰显了浓厚的“班味”。
5.“躺平迷雾”:内耗化的工作态度
“躺平”是全球化图景下世界各国青年低欲望现象的代表性难题,主要表现为改变意愿缺乏、物质需求减弱、社交关系受限、职业规划不清等,引起了心理危机频发、失业风险增加和人力资源短缺等危害[21]。当前职场青年出现疲惫、纠结和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资源的极度内耗,“躺平”看似无所畏惧,实则是对这种“内耗”的无声抵抗。
C5:“我在一家知名房产公司做销售,说实话,现在这份工作不太好干,收入主要包括基础工资和提成,前几年房子好卖,每个月的收入都不低,但是近年来房产低迷,我的业绩差得可怜,这种状态还将持续下去,我也看得淡了,任务虽然多,但我卖几套是几套,环境在这,大不了辞职送外卖,干什么不是吃饭呢。”
C13:“我是一所重点中学的英语老师,平时的考核压力不小,学校虽然没有实行末位淘汰,但每次考试总会看到班级学生的排名情况,心理负担很大,开始我也是很看重这些的,现在彻底‘躺平’了,态度也不是不上心,就是看淡了考核,把代的课上好,及时处理学生的疑问,做好自己,不再为虚名而忙碌。”
因“内耗”而产生的“躺平”暗含了职场青年普遍存在的工作态度。第一,他们缺乏热情和动力,仅仅满足于完成最基础的任务,表现出懒散拖延的态度,对工作缺乏认同,职业使命感淡薄;第二,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常感到迷茫无助,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将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目标上;第三,他们时常自我怀疑,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创新性不足,对事业丧失兴趣,遇事裹足不前;第四,他们的精神风貌萎靡失落,被沉闷、压抑的环境所包围,散发着“丧”和消沉的气息,完全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所以,青年“躺平主义”的盛行无疑是日趋弥散的“班味”的突出表现。
三、归因:职场青年“班味”日浓初探

詹姆斯·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中精辟地指出:“东南亚农民试图与从他们身上榨取劳动、食物、税收、租金和利益的那些人之间进行平白无奇却持续不断的斗争,这些相对弱势群体的日常斗争武器包括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等形式,避免了公开的集体抵抗的风险”[22]。有学者采用晚期现代性视角,分析了青年的职场生活面临不确定性、竞争角逐、权谋理性、社会分化等挑战[23]。职场青年的“班味”与东南亚农民采取消极抵抗的日常斗争形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涌现不仅回应了晚期现代性社会的挑战,还与社会特征、职场变迁、组织氛围、人际互动及个体生活状态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
1.“社会特征加速”:快节奏碾压下的生存焦虑
正如德国著名社会批判理论家罗萨所分析的,现代世界科技、社会变迁和生活步调全面加速,它改变了个体与朋辈群体、社会世界、客体世界、主体世界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自我异化,这也许会成为晚期现代加速社会中不断逼近我们的风险[24]。社会特征的加速化让青年的职场生活呈现出积极适应和消极抵抗两种图景,而出现“班味”即是这种负面策略的典型后果。
C6:“我的学历是本科,现在在送外卖,学历贬值和社会变化的速度太快了,公司给我们规定了送货时间,我们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电动车骑坏好几辆了,就怕外卖延迟被客户投诉。这种工作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平时同事之间的交流也不多,我干我的,他干他的,就像陌生人一样。”
C14:“我硕士毕业后进入央企工作,现在也是部门负责人了,但目前我的工作态度很低迷,提不起精神。单位的生活节奏快,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除去单纯的业务活动之外,还有比较多的额外工作,如考核台账、学习记录等,甚至晚上10点发通知,早上8点就要交材料,你说可不可笑。”
加速化的社会使人类面临严重的满足危机,劳动者在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收入以及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陷入日益忙碌的节奏[25]。首先,技术进步压缩了时空距离,本应节省时间反而形成时间暴政,职场人士被及时反馈绑架;其次,社会变迁加速缩短了职业迭代周期,个体始终处于“追赶规则”状态,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被裁员风险;再次,工作节奏提速,单位“压榨”员工剩余价值,片面强调任务周期,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最后,职场青年被迫适应快节奏工作模式,在加班的洪流中迷失自我。当身心长期高速运转,疲惫感便日益累积,“班味”也随之而来。
2.“工作形势内卷”:围困修罗场内的竞争困局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提出:“现代社会已由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演化为功绩社会,功绩主体不断追求提高效率,这种压力剥夺了他的语言能力和处理冲突能力”[26]。“内卷”是职场青年对功绩社会的无声回应,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形势复杂的修罗场内,他们由“内卷”异化为“倦怠”,“班味”渐浓。
C7:“我博士毕业后进入外企工作,目前也进入公司的管理层了。我在单位加班加点是常态,大家都在拼命干活,画图纸、做表格、跑业绩,就连下班都不闲着,还要给客户发信息,咨询业务办理情况,我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上来的,下面的人都盯着呢,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毕竟要做‘表率’嘛。”
C15:“我研究生毕业后赶上互联网直播热潮,做起了某平台主播,粉丝也有十几万了,这一行其实很难干,要想方设法地维护账号热度,一天不更新就可能掉粉,而且视频得新颖,才能吸引网民关注,我每天绞尽脑汁去设计作品编排,夜里三四点才下播,导致昼夜颠倒,内分泌严重失调,实在是累啊。”
“内卷”反映出个体在资源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普遍出现的社会流动焦虑,形象地刻画了青年通过无休止的努力来使自身有所精进,以获取更多、更优质的资源[27]。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这显著增加了职场青年的生存危机,他们唯有不懈奋斗、精进技能,方能在严峻的就业市场获得比较优势,避免被“优化”;另一方面,职场青年更加重视工作的“美化度”,用加班替代生活、PPT掩饰实效,使劳动者卷入无意义的消耗战。在这种“内卷”的修罗场内,当前职场青年的工作不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更多的是为了保住饭碗,以致被“班味”侵蚀。
3.“职场犬儒困境”:潜规则重压中的认知危机
安斯加尔·艾伦的名著《犬儒主义》深刻讨论了现代犬儒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气质,它假定所有人类在根本上是自私的,只保持狭隘的机会主义,总试图为自己捞好处,得以与他所拒斥的现状相协调[28]。职场大环境偏向“犬儒化”的特征,使员工之间缺乏沟通与信任,信奉非理性信念,消磨了自我价值感,进而形成了消极怠工、被动接受的工作风气。
C8:“我在公司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现在也是管理层了,领导和员工之间感情淡漠,分配工作的时候大家头都不抬,就怕多干,让发表意见也是沉默应对。同事们的关系利益化导向明显,平时维持表面和谐,大家关注自身得失,喜欢相互比较,缺乏奉献精神。当然,我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能够理解。”
C16:“我是学医的,博士毕业后进入公立医院工作,现在也是科室主任了,日常不但要与病人打交道,还要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我感觉现在的行政工作很难做,有的同事不配合,有各种理由推诿扯皮,而且单位里面还流行‘没有关系,寸步难行’的错误说法,有些人就彻底‘躺平’,你还拿他没办法。”
组织文化的“犬儒化”撕裂了个体的生存规则与价值信念,青年的职场生活暴露出精致利己主义、隐性焦虑等弊端[29]。首先,他们默认工作中的“潜规则”,相信一些人不通过努力即可获得较高的权力、地位与收入,于是“摆烂、摸鱼”,不再关注公司目标和团体利益;其次,部分职场青年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满足自身需求,职业简化为谋生工具,一切向“钱”看;再次,他们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更多的是猜疑和算计,认为领导的任务安排是为了剥削职工;最后,青年为了适应“犬儒化”的职场环境,接受可能存在的“潜规则”,在这种文化中渐趋迷失自我,加深了消极、被动的“班味”气质。
4.“人际关系疏离”:原子化社交里的圈层孤岛
在现代职业场域,沟通渠道受阻,人际纽带断裂,公共空间沦落为暴露隐私的空间,个体感受到同社会和他人的双重分离,这种分离直接导致劳动者处于原子化的孤独处境,追寻职业认同成为由自己也只能由自己完成的孤独旅程[30]。职场青年的社交方式多是基于临时的“碎片化需求”,工作之外的往来和深层次情感交流匮乏,人际关系朝向圈层化,滋生了“班味”形成土壤。
C2:“基层单位的忙碌程度不是你们能够想象的,每个人都有多项模块化工作,大家上班之后忙得焦头烂额,哪有闲心想着下班后交流感情,办公室里没有欢声笑语,更多的是无声沉默。而且,交流的时候除了工作上的事情很少有家长里短,就怕暴露隐私,给他人以口舌,大家的职业认同感极低。”
C10:“我们国企里面有严格的职位等级,领导不苟言笑,同事之间虽说没有级别差距,但也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上班时间仅限于和自己兴趣、爱好相似的人交流,工作中往往会有一些搞不懂的地方和负面情绪,我大概率是上网查资料或是自我消化,几乎没有请教过他人,不想欠别人‘人情债’,难还啊。”
在不确定、流动性的原子化职场社会中,青年只能为自己“立法”,依靠自身的认识进行判断和选择,独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并自发以各种形式抵御原子化带来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31]。第一,职场青年存在形式和实质上的竞争,同事之间你追我赶,不愿合作,可能会引起关系冷漠、麻木;第二,个体既像“原子”般分散,又被局限在封闭的“圈层”中,构筑了坚固的沟通壁垒,缺乏交叉互动;第三,单位内原子化的社交方式让劳动者感到孤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没有倾诉和依靠的对象,难以释放工作压力。职场青年成为孤立、分散的原子,困囿在圈层孤岛内,加剧了“班味”的形成。
5.“生活方式简约”:麦当劳式社会的自我异化
职场青年的生活方式表现出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特征,人们把这一现象和以方便、快捷为代表的西式快餐麦当劳相互联系,形象地宣称现代社会已经“麦当劳化”了[32]。它用效率与简约规训了劳动者的社会生活,剥夺其饮食、作息、情感等个性需求。这一过程是技术理性高度发展的结果,青年受此影响背离工作初衷,气质越发沉闷压抑,助长了“班味”的生发。
C6:“我的一天非常简单,上午10点起床,用1个小时的时间洗漱和吃饭,11点到夜里1点是送外卖时间,这样安排可以赶上中午、晚上和深夜的订单高峰,晚饭很简单,基本上是吃盒饭,夜里到家后自己再做点吃,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每一阶段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很少有私人时间,很‘充实’吧。”
C12:“大学里的行政老师和专任课老师不同,我们坐班,也需要处理繁重的业务工作。我通常6点30分起床,7点30分送孩子上幼儿园,8点到12点上班,下午2点之前吃好午饭再送孩子上学,5点30分下班,8点忙好哄孩子睡觉,之后又得干其他家务了,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已经持续好几年,真的辛苦啊。”
当前职场青年简约化的生活方式迎合了麦当劳式社会看重效率,讲求结果可预见性和去个性化的特征,但是,这种特征导致劳动者的情感共鸣和趣味分层成分不足,淡化了工作生活中的人文旨趣[33]。一方面,青年的工作日往往在起床、上班、下班、睡觉等固定流程中度过,休息日也由于疲惫极少外出,几乎不参加户外和社交活动;另一方面,职场青年逐步沦为社会机器,越来越像程序设计好的“标准化生物”,单调乏味的生活缺乏新鲜感和刺激感,固化了其思维模式,使其失去对“身体感受”的敏感认知,精神状态极度低落。当职场青年的工作生活动力多来源于“社会时钟”,“班味”也就越来越浓。
四、纾解:职场青年如何“去班味”

“班味”一词形象地描述了当代青年身上特有的“职场气质”,折射出他们对自身职业生存状态的观察、反思与诉求[34]。对于如何去除“班味”,学界几乎没有开展过深入研究,只零星见诸相关媒体报道[35][36][37],还有博文明确提出“去班味”可能使劳动者受资本蛊惑,陷入被消费主义征用的陷阱[38]。本研究从个体、组织、人际、资源和社会等五个维度着手,提出当前职场青年摆脱“班味”困扰的“五感”策略。
1.管理时间:培育“松弛感”
“松弛感”同样是2024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之一,表现为新生代青年忠于自我的行为举止、平静稳定的情绪状态和直率坦诚的语言表达,核心在于个体内心的通透及对生活状态的把控,在不同场域保持主体性,并尽己所能实现内心目标[39]。职场青年是否具备“松弛感”对其工作生活状态影响显著,培育他们的“松弛感”是“去班味”的重要途径。
C1:“我们高校教师聘期内任务繁重,教学科研压力很大,理想中的工作生活比较简单,能够有自己的时间安排,下班了多陪陪老婆孩子,不要盯着手机不停地回复各类工作信息。领导同事在休息时间少发一些临时性工作安排,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工作时间处理不了的,即使有,也是小概率事件。”
“松弛感”作为个体别具一格的精神呈现与价值表达,体现了劳动者对当下职业生态的深度反思与主动适应[40]。在职场中,青年们可试着规划工作蓝图,科学安排任务进度,降低加班频次,勇于对不合理要求说“不”,避免过度苛求完美,也不必时刻保持在线状态;在生活中,青年要给自身留下“放空”时间,彻底放下工作,全身心投入家庭生活,多参加体育运动、户外活动和发展业余爱好。所以,职场青年应从个体层面加强时间管理,合理划清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做到身心与工作生活的双重隔离,适度松弛,“班味”便可随之淡化。
2.搭建平台:增强“归属感”
单位组织的强势控制力量对职场青年的约束较为显著,虽然当前青年多向往和追求自由,且常受孤独感的困扰,但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的归属感需要不会缺席[41]。职场环境日益技术化和理性化,导致员工逐渐沦为工作机器,归属感严重缺失,“班味”越发浓厚。而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作为影响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的关键因素,亟须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升。
C5:“我们单位的规模很大,算房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但销售人员对公司的归属感不是很高,其他部门也是半斤八两,我希望单位能多组织一些活动,工会也并不是仅发发福利,要为员工‘发声’,有位大佬说过,员工为什么想离职,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给的少,二是受委屈了,确实挺有道理的。”
“归属感”也可译为“组织承诺”,本质是组织成员对特定组织思想、感情和心理上的认同与投入,并以主人翁的态度承担组织责任和义务,以维持组织成员身份[42]。一方面,企业可以围绕特定节日组织各类团建,如踏青、聚餐、茶话会、志愿服务活动等,为员工提供工作之外的交流平台,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发挥工会等部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参与公司内部管理的优势,鼓励劳动者表达情感,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当职场青年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就会积极工作,“班味”便可随之消散。
3.打破壁垒:提高“参与感”
有研究表明,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深刻影响青年的工作体验感,高质量的同事关系与工作体验感正相关,有助于员工获得职业认同,从而对集体目标更加清晰和投入[43]。职业场域中弥散的“班味”在领导、同事之间构建出沟通壁垒,员工参与组织活动的频次越低,越不愿与他人交流,无形中形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循环决定”,即互动和参与互为因果,二者相互决定。
C8:“我们单位的人际关系淡漠,员工与领导、同事之间的交流很少,我认为要缓解这个困境也很简单,应该让大家都参与到公司的发展中来,对于涉及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做到开诚布公,不要藏着掖着,同事们也不要斤斤计较,有什么工作大家分着干,绝大多数人是能够理解的,毕竟受过高等教育。”
人际交往是劳动者职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个体间进行物资、思想、情感、信息交换与沟通的功能[44]。职场青年与上级沟通时,可以主动询问工作任务安排的背景、目标和期望,积极建言献策,主动参与到公司的发展中。领导也不要给职工压力,鼓励其表达,虚心接受不同意见。与同事相处,宜消除隔阂,主动搭建交流平台,广结志同道合之友,遇事共商对策,携手攻克难关。通过互动交流能够提升员工参与感,打破人际壁垒,更有动力和激情投入工作,“班味”便可随之减轻。
4.激活能量:发挥“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对于组织中个体行为和创造力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它有助于营造支持性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好的工作体验,从而提升工作幸福感[45]。职场青年的“自我效能感”与“班味”息息相关,它的有效发挥在于劳动者具有明确的自我认知,相信自己拥有各方面资源,能够从容应对风险挑战,以完成组织目标和实现自身价值。
C13:“我们单位同事间的关系确实不太好,大家各自为政、孤军奋战,导致很多集体任务完不成,这种现象打击了大家的自信心,尤其是对教学工作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遇到难题和难教的学生就做甩手掌柜。我觉得大家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多稳定情绪和体谅他人,这样对学生、对自己、对单位才有交代。”
“自我效能感”是职场青年一种稳定、持久的认知资源,它往往被认为是工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缓解压力,实现身心协调发展[46]。从外部来看,企业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根据兴趣特长将员工安排到合适岗位,为其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内部来看,个体也要利用好本身资源,识别并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主动参与不同部门的工作,做业务多面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正向的反馈。内外部相结合提高青年的“自我效能感”,“班味”便可随之消弭。
5.重塑韵律:把握“节奏感”
“节奏感”原指舞蹈演员或体育运动员在完成基本动作(如走路、拍手、说话)时,感知系统和动作系统形成规律性的节奏同步,以协调外界环境感知与动作同步的能力[47]。加速化社会的到来为“班味”的产生创造了基本条件,它使职场青年的感知系统和动作系统不协调,长期处于高压和混乱状态,工作生活的“节奏感”不强,缺乏张弛有度的规律性。
C15:“我们的主播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消遣和娱乐,让人们放松和减压,但我们自己的状态却很少为人所知。我们也期待能够过上正常的工作生活,不要走向过度忙碌或休闲的两极分化。另外,我们希望生活节奏慢一点,各方面保障措施多一点,公司也不要动不动就提‘狼’性文化,这样我们才会更有动力。”
社会的加速深化了社会时钟对现代职场人士的规训,这种禁锢产生了“泛化”的节奏感,扰乱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以致走向“内卷、躺平、断亲”等极端[48]。在制度层面,要完善劳动法律法规,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加大对“隐形加班”的监管力度,允许员工根据自身节奏调整工作时间;在技术层面,应建立共享大数据模型,用人工智能替代低效劳动,释放人力用于创造性工作;在观念层面,要减少负面价值观的不良引导,多宣传主流正向的职业伦理,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通过社会系统的多维重塑,有序调整青年的工作生活节奏,“班味”便可随之削弱。
五、余论:职场青年“班味”现象的辩证审思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策略先生”大前研一将当下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特点概要性地归结为一个词,即“低欲望社会”[49],它描述了日本比世界各国都早一步面临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和少子化,无欲求的年轻人不断增加的危机。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出现了宏观维度的制度性变迁和微观维度的个人生活变革,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班味”,这一当前青年职场的独特气质,无疑预示着中国社会可能面临滑向“低欲望”状态的隐忧。但是,“班味”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对其肯定或否定,应从多个角度理解和看待。
其一,“班味”表现为职场青年疲惫倦怠的面部表情、程序机械的肢体动作、失温相似的沟通语言、稳定固化的着装风格和萎靡失落的工作态度,反映了青年在职业场域中面临的压力和困境,是职场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的出现是加速化的社会特征、内卷化的工作形式、“犬儒化”的组织文化、原子化的人际关系及简约化的个体生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唯有从培养职场青年的松弛感、归属感、参与感、效能感、节奏感五个维度着手,方可克服“班味”。
其二,“班味”体现了职场青年的自我讽刺和调侃,面对浩浩汤汤的时代洪流、难以改变的职场环境、无比复杂的社交关系,他们以“自嘲”的形式述说着自身困境,这种无奈与抗争让劳动者淡化了情感、磨平了棱角、耗尽了激情、消磨了斗志,生动地描绘了当下年轻人在职业场域中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刻画了人物群像。不可否认,个体对“班味”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日复一日的影响下,他们的言谈举止、身心状态逐渐呈现出模式化的特征。
其三,我们也不能简单片面地把“班味”完全视为一种消极现象,将其污名化。它的流行反映了青年具有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调侃勇气,有助于缓解压力和调整心态。虽然任务艰巨,但他们依然脚踏实地地履行工作职责。在“班味”的背后,隐藏着当代年轻人的适应性和韧性,在困境中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让社会各界关注到劳动者的工作样态,促进了对职场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著名的符号互动论大师欧文·戈夫曼在其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使用戏剧表演的观点,提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个体根据角色需要在前台和后台扮演不同的角色,那些在舞台上进行面对面互动的人,必须符合真实情境的基本要求,以维持自我形象[50]。个体的职场可以看作一个舞台,青年就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他们佩戴着“班味”的面具,上演着一出出疲惫而机械的日常剧目。然而,舞台并非生活的全部,青年们终究要卸下妆容,回归真实的自我。舞台上的表演或许令人疲惫,但它也是青年们对现实的一种抗争和表达。他们通过“班味”这一独特的方式,向外界传递着内心的无奈与挣扎。而社会各界也应该看到这种表达背后的深意,给予职场青年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班味”作为当前职场青年的社会气质,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理解和看待这一现象,既看到它反映出的职场问题和社会现实,也看到青年们的自我反思和调侃勇气。通过共同努力,为职场青年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和谐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职场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项目编号:24JDSZ3193)、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开放)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XDTZD2024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闪诚章: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杨守建
参考文献:
[1]2024 年十大流行语公布[EB/OL]. 中国新闻网 . 2024-12-02.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4/12-02/10329068.shtml.
[2]《咬文嚼字》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硬控”“班味”等上榜[EB/OL]. 广州日报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81730929170 1121672.
[3]《语言文字周报》发布年度热词:“班味”,“搞抽象”,“水灵灵地”等上榜[EB/OL]. 扬子晚报 . 2024-12-1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818214538039176308&wfr=baike.
[4]2024 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发布[EB/OL].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 2024-12-17.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65216163/533aYdO6cr3_z3kATPfdyvXyNCjMMIml77LQUrZzzqIPmGapB4P1FJ836c828Ll2BUXIv5Utc5lFgbqbSjk2kKFrc550Rs58gD-sAEyV.
[5]2024 年度“青年十大热词”正式发布[EB/OL].百家号.2024-12-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819827005854326907&wfr=baike.
[6]田丰,郝艺卓 . 数字时代青年社会评价体系的重构—以网络方言流行语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25(2):104-110+39.
[7]刘靖渝 . 今天周一,你是否“班味太重”?[J].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23(12):91-92.
[8]“一旦上过班,气质就变了”?中青报整版聚焦:“班味”究竟是什么味儿 .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3-
27/doc-inapteca4905924.shtml.
[9]宋德孝,白靖楠 . 当代青年自嘲镜像及其辩证省思[J]. 中国青年研究,2025(2):32-39.
[10]张煜婕 . 青年主体性与职场文化重塑的社会学探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24(8):60-68+111.
[11]聂伟,风笑天 . 996 在职青年的超时工作及社会心理后果研究—基于 CLDS 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20(5):76-84+99.
[12]夏当英,李静 . 技术二重性:数字时代“空巢青年”的情感体验与主体解困[J]. 中国青年研究,2024(7):38-47.
[13]何雨 .“全职儿女”:阶段性现象抑或长期性趋势?—基于代际发展非均衡视角的检视[J]. 中国青年研究,2024(9):23-30.
[14]张良驯,范策 .“00 后整顿职场”现象:特征、缘由和对策[J]. 青年探索,2023(2):76-85.
[15]王昕迪,胡鹏辉 . 工作价值的追寻:当代青年缓入职场现象的主要类型、形成逻辑与引导策略[J]. 新疆社会科学,2025(3):161-168+170.
[16]谌新民,何靖怡,李萍 . 弥合技能鸿沟:人力资本积累途径对青年职业空窗期的影响[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5,42(4):23-36.
[17]陈巍 . 脸和心:我们能否通过模拟表情通达他心[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35-48+205.
[18]齐格蒙特·鲍曼 . 被围困的社会[M]. 郇建立,译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60.
[19]钱锡红 . 单位内常见的沟通壁垒及破壁对策[J]. 领导科学,2018(30):14-16.
[20]刘华,董恒,刘伟亮,等. 职业装对护生职业身份认同影响的质性研究[J]. 护理研究,2024,38(24):4399-4404.
[21]吴瑛,孙蔚航 . 青年“低欲望躺平”:全球图景、影响因素与引导策略[J]. 当代青年研究,2024(1):9-25.
[22]詹姆斯·斯科特 . 弱者的武器[M]. 郑广怀,等,译 .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
[23]于志强 . 晚期现代性青年的境遇及其社会心态[J]. 中国青年研究,2024(6):5-13+34.
[24]哈特穆特·罗萨 .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 郑作彧,译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56,142.
[25]柯萌 . 社会加速背景下数字劳动的时间悖论及应对[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25,46(3):133-140.
[26]韩炳哲 . 倦怠社会[M]. 王一力,译 .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80.
[27]廉思 . 走出“内卷”,奔赴新地:新时代中国青年该何去何从[J]. 文化纵横,2024(1):34-42.
[28]安斯加尔·艾伦 . 犬儒主义[M]. 倪剑青,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2-3.
[29]李苏,潘金刚 . 全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中的现代犬儒主义倾向及其消解策略[J]. 理论导刊,2022(5):122-128.
[30]周凤梅 . 低欲望社会症候下佛系亚文化群像的认同危机与身份建构[J]. 中国图书评论,2019(11):45-52.
[31]江虹,林滨 . 新部落与青年“重嵌”社会的理路探索[J]. 中国青年研究,2017(11):35-41.
[32]马玉阶 . 社会理性化的悖论及其破解—从麦当劳谈起[J]. 科学·经济·社会,2012,30(4):160-163+169.
[33]刘凯强 . 孤独催化下的青年“自悦式消费”体验叙事与成因定向[J]. 云南社会科学,2020(1):177-184.
[34]徐川 .“班味”语境下的青年职场心态及调适[J]. 国家治理,2025(5):11-17.
[35]“班味很浓”是个什么梗?| 班味打工人自救指南[EB/OL]. https://zhuanlan.zhihu.com/p/710710752.
[36]“班味儿”火了,你有没有被人说过一身“班味”的时候[EB/OL].劳动者报,2024-3-27. https://weibo.com/7769214427/O6YDjvCKJ.
[37]@ 打工人,“班味”过重怎么办?教你几招水灵灵去“班味”[EB/OL].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9622988.
[38]年轻人为何热衷“去班味”?[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808957543731050229&wfr=spider&for=pc.
[39]王昕迪,胡鹏辉 . 松弛感: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及其社会反思[J]. 中国青年研究,2025(3):75-82.
[40]吴晓培 . 当代青年“松弛感”心态:表征特质、生成机理与引导路向[J]. 思想理论教育,2025(7):105-111.
[41]郭增花 . 当代青年延时劳动的情感适应与归属价值[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6):212-221.
[42]徐志武,王晓园,周畅 . 传统出版单位青年编辑组织归属感提升研究—基于工作满意视角[J]. 中国编辑,2019(10):55-59+64.
[43]高夏丽 .“00 后”整顿职场?—新时代青年的职场生存实践及其形成机制[J]. 当代青年研究,2023(6):77-88.
[44]雷冰洁 . 关系的时间向度:当代青年人际交往价值观研究[J]. 青年探索,2024(3):70-79.
[45]刘长在,吕贺港,孟慧 . 社会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的关系:职场排斥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2020,43(1):172-179.
[46]赵红丹,江苇 . 职场中公民行为压力与员工创造力的曲线关系—自我效能感的情境机制[J]. 财经论丛,2018(2):95-103.
[47]金鑫虹,王小宇,王碧野,等. 舞蹈运动员节奏感知同步优势及大脑神经活动特点[J]. 中国体育科技,2022,58(5):43-50.
[48]郑小雪,李琼 . 逆社会时钟:一项时间自主性考察[J]. 中国青年研究,2022(9):81-88.
[49]大前研一 . 低欲望社会[M]. 姜建强,译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2.
[50]欧文·戈夫曼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冯钢,译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7.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