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188bet体育网址 > 

“我以世界为敌”:天才青年马克思的狂傲与挣扎

2025-09-10 14:47:26  来源: 逍遥柳下月弄影   作者:伊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青年马克思在波恩与柏林大学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从叛逆学生到哲学狂热者的转变,以及他与燕妮冲破阶级的爱情。

  这段经历奠定了他蔑视权威、挑战规则的性格,并促使他从哲学思辨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最终导致第一次流亡。

  大家好,我是伊峰。

  上一篇我们留下一个悬念:一个出身优渥、本该前程似锦的少年,内心为何埋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种子?当他离开家乡,走进大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思想风暴与人生际遇?

  今天,我们就潜入历史的深处,去看看那个狂傲不羁、满腔热血的青年马克思。他的人生,在大学里,被两样东西彻底点燃了——一个是能把人脑子烧坏的哲学,另一个,是一段足以冲破一切世俗偏见的爱情。

  Part 01

  “坏学生”与情诗

  别以为未来的“革命导师”一进大学就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霸。

  恰恰相反。

  17岁的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后,彻底放飞了自我。他花钱如流水,让远在特里尔的父亲在信中不断抱怨“一年花了700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一样”。他热衷于写诗,不过写的不是革命战歌,而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爱情诗,其中大部分都是写给一个女孩的。

  他还酗酒、决斗,甚至因为“夜间酗酒闹事和扰乱治安”被学校关过一天禁闭。档案里对他的描述是:他因为携带违禁武器而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斥责”。

  活脱脱一个精力过剩、荷尔蒙爆棚的“问题学生”。

  父亲对他很头疼,在信里苦口婆心地劝他:“我曾希望,有朝一日你会成为我的骄傲,给全家带来欢乐,但现在你带来的却是悲伤。”

  但父亲可能没完全看懂,儿子这种表面上的“放浪形骸”,背后是一种对刻板规则的本能反抗。而他那些看似不着边际的浪漫情诗,也并非少年无病呻吟,它们都指向一个真实存在、并足以让他付出一生的女人——燕妮·冯·威斯特华伦。

  Part 02

  冲破门第的罗曼史

  燕妮,是特里尔公认的“最美的姑娘”,也是马克思姐姐的闺蜜。她的家世,比马克思家还要显赫。她的父亲是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男爵,普鲁士政府的枢密顾问官。

  一个贵族男爵的女儿,一个犹太裔律师的儿子,在19世纪的德国,这中间隔着的,是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

  但爱情,就在这两个年轻人之间野蛮生长。

  他们从小青梅竹马,燕妮比马克思大四岁,她欣赏马克思与众不同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而马克思,则在燕妮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共鸣。燕妮不是那种空有美貌的贵族小姐,她博览群书,对莎士比亚和德国浪漫派的作品如数家珍。

  在马克思去上大学后不久,两人就秘密订婚了。

  这是一场“豪赌”。燕妮拒绝了无数贵族青年的追求,把自己的未来,赌在了一个前途未卜、甚至有些叛逆的穷学生身上。而马克思,则用一生去证明,燕妮的这场豪赌,是他生命中最伟大的胜利。他后来在给燕妮的信中写道:“如果世上还有魔鬼,我一定把灵魂出卖给它,只为了能拥抱你,吻遍你的全身。”

  这段冲破世俗的爱情,不仅是马克思个人生活的重要支柱,也从侧面印证了他性格中最核心的一点:蔑视权威,挑战既定规则。

  这种精神,很快就从他的爱情生活,蔓延到了他的思想世界。

  Part 03

  在柏林,与“魔鬼”共舞

  父亲对马克思在波恩大学的表现非常失望,一年后,便把他转学到了纪律更严格、学术氛围更浓厚的柏林大学。

  父亲的本意是想让他“收收心”,好好学习法律。可他没想到,柏林大学,是当时全德意志的思想“震中”。在这里,马克思遇到了一个让他废寝忘食、几乎“走火入魔”的思想巨人——黑格尔。

  黑格尔的哲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极其烧脑的“思想操作系统”。它庞大、复杂、深邃,试图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从自然、历史到精神。它最核心的“辩证法”思想,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在矛盾和斗争中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这套思想,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马克思彻底沉沦了。他给父亲写信说:“我读黑格尔的著作,就像是在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海上航行。” 他加入了当时柏林大学最酷的学术圈子——“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

  这是一个由一群思想激进的年轻讲师和学生组成的“哲学角斗场”。他们就像一群黑客,试图用黑格尔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去攻击当时最古老、最顽固的两大堡垒:宗教神学和普鲁士的专制政体。

  正是在这个俱乐部里,马克思的批判天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学会了如何用手术刀般精准的逻辑,去解剖一个社会,去质疑一切看似天经地义的东西。

  他完成了博士论文,但因为激进的思想,让他进入大学教书的梦想彻底破灭。体制,向这个不安分的年轻人,关上了学院的大门。

  然而,当一扇门关闭时,另一扇更广阔的窗户,为他打开了。

  Part 04

  从哲学的天国,坠入凡人的世界

  无法成为大学教授的马克思,在朋友的推荐下,进入了一家报社——《莱茵报》。

  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在这里,他第一次被迫将目光从抽象的哲学思辨,转向了具体的社会现实。他不再只是和书本打交道,而是要面对活生生的人和血淋淋的事。

  当时,他遇到了一件对他触动极大的事——“林木盗窃法”。

  在德国西部,农民们长久以来都有个习惯,就是去森林里捡拾枯枝、砍伐枯树,用来取暖或家用。但随着林地私有化,林场主们认为这是对他们财产的侵犯。于是,政府出台了严厉的法律,将农民这种行为视为“盗窃”,一旦被发现,就会遭到重罚。

  马克思作为一个记者和编辑,要为这件事写评论。起初,他也是从法的精神、法的逻辑去分析。但他越研究,就越觉得不对劲。

  他发现,这个法律的制定,根本不是为了什么所谓的“公平正义”,而完全是站在林场主这些有产者的立场上,去剥夺贫苦农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所谓的“国家”和“法律”,在这里露出了它的真面目——它不是什么中立的、服务于所有人的工具,而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机器。

  那一刻,马克思的思想,完成了一次惊天动地的“坠落”。

  他从黑格尔哲学那个纯粹思辨的“天国”,一头扎进了满是泥泞与苦难的“人间”。他意识到,光是在书斋里批判“绝对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要解释这个世界,就必须去理解它背后的物质利益关系。

  这个发现,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思想的夜空,为他日后那座宏伟的理论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当然,他的笔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他犀利的文风,让《莱茵报》发行量大增,但也把普鲁士政府彻底惹毛了。很快,报纸被查封,马克思失业了。

  26岁的他,第一次因为自己的思想,被剥夺了饭碗,并被自己的祖国视为“危险分子”。

  他被驱逐了。

  此时的他,一无所有——没有工作,没有国籍。但他拥有此生最宝贵的两样财富:一个无论他去哪里都愿意追随的爱人(他和燕妮在报社被封后正式结婚),以及一个已经磨砺得无比锋利、足以解剖整个时代的头脑。

  他将和新婚的妻子一起,前往当时欧洲的革命中心——巴黎。在那里,他将遇到一个彻底改变他一生的男人。这个人,不仅将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最忠实的知己,甚至,还将成为他后半生的“提款机”。

  他们的相遇,将迸发出思想史上最耀眼的火花之一。

  这个男人是谁?马克思和他在巴黎,又将掀起怎样的思想狂澜?我们下一篇,接着聊。

  从一个热爱诗歌的叛逆青年,到一个被国家驱逐的“思想犯”,你认为马克思身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