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所在城市,50年代到70年代建立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包括本市的全部三线工厂,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前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业内人士玩笑说法是“全国山河一片红”,什么意思?全部倒闭,没有活口。
一是三线工厂,全是大厂,每个厂职工都是2000人以上,学校、医院等一应俱全,职工多半北方人,职工中不乏大量的优秀工程师、技工、工人师傅。这些牛高马大的工厂,怎么那么容易衰落,无声无息的就死了呢?我所知道的原因有:一、资金链断裂。地方宁给民管企业贷款,不给他们贷款。有无文件非要这么做,不知道,反正是这么干。二、失去监管,厂长发了,厂子垮了。厂长把本厂业务,搞到沿海地区建厂。所建沿海地区厂,谁也管不着,最后不了了之,本地工厂就这样没了。三、本市搞产品展销会,三线工厂不管怎么样苦苦求情,就是不给你展台。把鱼池的水抽干,鱼只有死亡。
二是本人亲身经历的企业改制。本地政府大会小会非搞不可轰轰烈烈的企业改制是个什么东西?本企业经理由于太过兴奋,知道他的机会来了,连夜要马上改,党支书小声提醒他,男55岁为限,你超龄了,他马上把文件扔地上,怒气冲冲地说:“那我们不改了,改制干什么!”后经过与主管局长勾兑,特许他可以超龄参加改制。于是他又精神百倍的积极推动企业改制。没几年,把企业股份量化为现金,他得了大头。市区的地,与房开商合作建房,左分右分几进几出,企业一块地没留下,一间房没捞着,企业名存实亡,大家鸟兽散。职工的举报全部石沉大海,没人理睬,企业就这样消失在人海之中,职工自求多福。坚持不改制的市区几家集体企业,现缺胳膊少腿的至少还存在。家穷但家还在,与家都没了,完全不是一回事。企业改制一改就灵,原来是亡灵。
三是本人任过职外资企业,是怎么回事。该外资企业是招商引资来的,老板为自保,防万一,搞了个泰国国籍的身份,带25万美金到本地投资金建厂。政府大开方便之门,他轻松踩到一块好地,就着手建厂。同时利用外资的光环,在本地银行贷款4千万。厂建起来了,我任过该企业行政主管,所以我知道本地政府不敢管,管不着,该外资企业没向本地交一分钱的费,没纳一分钱的税,地方文件啥的进不去,不接待政府、街道办事人员。企业产品报关直运美国,对方收货后,将货款直接打到老板的香港账户,都没经过大陆地区。企业多年贷款不还,银行追讨无果,斗胆向法院起诉,结果因为涉外,太过敏感,中院不敢接案,银行只能向省高院提起诉讼,省高院判决了,好几年不能执行。磨磨蹭蹭好几年,省高院一纸封条把厂封了,老板拍拍屁股走人远走高飞。地方从中得到什么,解决多的时候三四十个人的就业,其余什么也没有,一屁股烂账甩给地方银行自己去处理。
【文/中正非左,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