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笔者留意到一篇名为《哈耶克的 10 个伟大洞见!》(发布于今日头条,2025 年 3 月 9 日 10 点 24 分,作者为尚曦文史)的文章。文中,作者逐一列举了哈耶克的十条洞见。文章末尾,作者抛出问题:“当今世界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时期,究竟是不良秩序再度肆虐,还是良好秩序催生出文明硕果?答案尚未可知,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待哈耶克这类能够跨越时空的思想的态度与理解深度。对于每一位怀揣自由理想,忧心民族命运和个人前途的人而言,哈耶克的著作无疑是值得反复钻研的经典之作。多一个人读懂哈耶克,自由仿佛就多了一层保障。”
然而,在此必须郑重指出,部分人一旦接触到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便不假思索地认为其与自身想法契合,这其实是严重的误解。资产阶级学者口中的自由,绝非广大民众所期盼的那种自由,它仅仅服务于资产阶级或资本所有者,与辛勤劳作的广大劳动者毫无瓜葛。
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里,“经济人” 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但需明确的是,这里的 “经济人” 专门指代资本所有者或资产所有者,和无产阶级、劳动阶级没有丝毫关联。切不可习惯性地将自己代入其中,错误地以为哈耶克是在为普通大众摇旗呐喊,争取自由权利。
亚当・斯密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其经济理论中最负盛名、广为人知的,当属 “看不见的手” 和 “经济人” 的相关论述。斯密在其著作里,先后三次提及 “看不见的手”。而在探讨市场机制如何发挥作用时,自然而然地引入了 “经济人” 的概念。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曾阐述:“富人不过是从土地产出以及积累的财富中,挑选出最为珍贵且能让自己愉悦的部分。相较于穷人,他们的实际消费量并没有显著增多。尽管富人天生就有利己和贪婪的本性,哪怕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便利,雇佣了数千人,妄图借由这些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空虚无聊的欲望,但最终他们还是会将经营改良所取得的成果,分发给穷人。他们在无形之手的引领下,如同将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时那样,对生活必需品进行着类似的分配。而且,他们在毫无预见、并非主观意愿的情况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发展,为人口的繁衍创造了条件。”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斯密提出:在包含国际贸易在内的市场经济环境里,“每个人都始终不懈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掌控的资本寻找最有利可图的用途。当然,他们所考虑的并非社会整体利益,而是自身的利益。然而,正是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逐,自然而然地 —— 甚至可以说是必然地,引导他们选择了对社会最为有利的用途” 。
“斯密所构建的关于人的本性以及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念,构成了古典学派观点的核心基础。‘homo occonomicns’(即‘经济人’)这一概念虽然出现得稍晚一些,但其理论根源依旧是斯密的思想。”
“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本(显然,这里所说的并非泛指所有人,而是特指资本家),力求让自己的产品实现最大价值。通常情况下,他们不会同时考虑社会利益,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利益产生了多大的促进作用。他们满心盘算的仅仅是自身利益,但是‘在这种情形下,如同在众多其他情形一样,他们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朝着一个并非他们本意想要达成的目标努力…… 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比真正出于本意去促进社会利益时,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若想要深入探究这些理论内容,途径并非单一。既可以直接研读斯密的原著,从源头获取一手信息;也能够借助经济学说史或者政治经济学学说史中,关于斯密经济理论的相关介绍来进行了解。此外,黄少安所著的《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10 月出版)一书中,针对 “经济人” 假设及其后续的演变历程,有着详尽的阐释,具体说明了追求 “盈利最大化” 的 “经济人” 假设,是怎样逐步演变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范畴内,所谓的经济人,就是把人抽象成纯粹的自利者,其唯一目的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完全忽略了人作为社会存在所具备的其他一切重要特征。”
从上述引用的内容不难看出,所谓的 “经济人”,本质上就是资产所有者 —— 也就是资本家的抽象化身,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无休无止地追求利益最大化。显而易见,这一假设完全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作为基本出发点的。
在今日头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上,时常能够看到宣扬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的文章。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西方社会所标榜的自由,实际上仅仅针对资产拥有者。在私有制社会、资本主导的生产方式之下,以及一切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社会环境中,所谓的自由仅仅是有产阶级的专属特权。对于无产者,那些仅仅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而言,所谓的自由不过是在资本有需求的时候,能够选择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哪位老板,以及以怎样的价格出售的自由。反观有产阶级,那些富人,在已有妻子的情况下,还能够肆意寻找情人、小三、小四;而无产阶级中的很多人,可能因为贫困,连组建家庭、迎娶妻子都成为奢望,又从何谈起自由呢?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劳动仅仅是用来增加已积累劳动的一种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积累的劳动则是用于扩大、丰富和提升工人生活质量的手段。”“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备独立性和鲜明个性,而从事生产活动的个人却丧失了独立性和个性。”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恰恰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
西方经济学的根基在于产权制度。产权,也就是财产权,其全称是资产所有权。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这是资产所有者或者资本所有者对自身权利的诉求。基于这样的产权制度所衍生出来的自由,必然是资产者的自由,这与广大辛苦打拼的打工人,又能有多少关联呢?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