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被所谓“科技进步”充斥的时代,人们似乎理应过上更轻松、更富足的生活。机器取代了体力劳动,AI代替了重复思考,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的浪潮席卷一切。
那些唯生产力论者们热情地赞颂着技术的进步,把每一次更新迭代都当作人类文明前进的证据。他们言之凿凿地说,只要生产力提高,社会自然会进步,人民自然会幸福。
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听起来越动听,现实就越残酷。
一个奇怪的事实是,在所谓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反而更加疲惫。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周平均工作时长从2018年的46小时,增加到2023年的49小时。

那些被宣传为“智慧工厂”“数字时代”的成果,并没有带来休息,反而加剧了焦虑。蓝领仍在加班,白领仍在通宵,外卖员、快递员、程序员、主播都在昼夜奔波。生活似乎更“高效”了,却也更加像机器。
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生产力,而在于它被谁掌握、服务于谁。
生产力本身并无罪恶,但当它被资本掌握,就不再是解放人的工具,而是压迫人的武器。资本要增值,就必须让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为了维持利润率,资本家要不断扩大生产、不断提高劳动强度。表面上是“效率提升”,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机器的目的不是减轻人的负担,而是让资本赚取更多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有一个讽刺的悖论:机器越先进,工人越辛苦。
马克思早就指出,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不是用来缩短劳动时间的,而是用来延长劳动时间的。因为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更快进入市场,而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利润,必须让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转——于是,工人也必须昼夜不停地劳动。机器不睡觉,人也不许停。
在今天,这种剥削被算法包装得更加温柔。
办公室里,绩效系统随时监控员工的响应时间和工作节奏;
工厂中,摄像头与数据系统取代了车间主任;
外卖骑手的路线、时间、语速,都由程序计算;
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则在“自愿加班”的口号下被KPI与梦想驱赶。
人们不再被鞭子抽打,而是被“效率”“热爱”“自我提升”的幻觉驱动。机器与算法成了新的监工,精密、无情,却披着进步的外衣。
与此同时,资本在金融化与高科技领域寻找新的利润出路。
生产过剩使得传统产业利润率下滑,资本只能逃向那些能够制造“新需求”的行业。AI、虚拟现实、消费电子、新能源车……它们看似代表未来,实则仍遵循同一逻辑:以技术创新的名义,掠夺更多劳动价值。
为了保持竞争力,公司压缩研发周期、削减成本、延长工时。程序员们在工位上昼夜编码,设计师被要求一周完成数十套方案。资本只在意产品能否抢占市场,而不在意背后耗尽了多少人的健康、情感与尊严。
更可悲的是,消费主义让人们在被压榨之后,还要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疲惫买单。
资本通过广告与算法制造幻觉,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换来更好的生活。
于是,深夜的打工人刷着购物节的折扣,在买到一点“快乐”的瞬间,又重新积蓄起明天被剥削的力量。
人们以为自己在追求幸福,其实只是被迫维持资本循环的一颗齿轮。工作是为了消费,消费又是为了能继续工作,整个人生被裹挟在无尽的劳役与虚假的满足之中。
当今社会的另一讽刺是:劳动的“高技术化”与“低尊严化”并存。
越是号称高科技的时代,劳动者越被轻视。蓝领被机器替代,白领被AI取代,创作者被算法控制。一个人越努力学习新工具,越容易被新工具淘汰。劳动者不再被看作创造者,而只是“成本单位”。
他们的价值被精确地衡量、统计、折算为利润率的一部分。当技术的升级不再伴随人的尊严提升,而只是伴随利润增加,所谓的“进步”就成了残酷的笑话。

于是,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生产力提高了,人却更累?
因为这场“进步”并不属于人类整体,而只属于资本少数人。
生产力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解放,而是在私有制框架下进一步加深的奴役。
机器没有让人自由,而是把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
技术没有解放劳动,而是让劳动被更高效地榨取。
人以为自己在驾驭工具,实际上是被工具统治;
人以为自己在创造未来,实际上是为资本延长生命。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技术的快慢,而在于生产关系的性质。
只要生产资料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要利润仍是社会运行的中心,那么任何生产力的提高,都会以多数人的疲惫为代价。只有当劳动者重新掌握生产资料,让生产不再为资本服务,而是为人的需要服务,技术与机器才能从压迫的工具变成解放的手段。那时,生产力的增长才会意味着休息,而不是加班;意味着自由,而不是疲惫。
技术的本质从未改变,它只是反映了社会的镜像。
在资本的镜子里,机器吞噬人;
在共产主义的镜子里,机器解放人。
这两种未来之间,隔着的不是科技的差距,而是社会运行逻辑的鸿沟。
只有当人从资本的逻辑中走出来,生产才会重新属于人自己。
那时,生产力的提高才不再意味着劳累,而意味着真正的幸福与尊严。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