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从伤痕文学到如今网左幼稚病

2025-08-14 17:47:01  来源: 喝一碗稀饭啊   作者:九九欧巴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后来被学界概括为“伤痕文学”。这类作品并非突然出现,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社会各领域都在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调整。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载体,自然承担起了表达时代情绪的功能。

  从本质上看,这类文学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强烈的批判性和悲情叙事。作品往往通过个体命运的悲剧性描写,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创伤。这类叙事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或有限视角,强化主观感受而弱化宏观背景,通过放大个人苦难来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情节设计上倾向于戏剧化的冲突与极端化的处境描写。

  这类作品的出现,客观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期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正是这种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们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但同时也受限于创作者的历史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文学在价值取向上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它们专注于揭露和控诉,却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辩证性。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中曾批评道:“任何抽象真理,如果把它片面地、过分地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这一批评同样适用于对这类文学的审视。它们将特定历史阶段的曲折过度放大,忽视了社会发展的整体进步性,也忽视了人民和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文学责任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出发,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承担起正确反映社会存在、引导人民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责任。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曾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论述为我们评判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标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涌现了大量真实反映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劳动者形象。如电影《创业》展现了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红旗渠》展现了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这些作品不回避困难,但更强调战胜困难的过程;不掩饰矛盾,但更突出解决矛盾的智慧;不否认挫折,但更彰显超越挫折的勇气。

  教员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一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相比之下,那些过度渲染苦难、片面强调伤痛的文学作品,恰恰背离了这一原则,它们将生活中的阴暗面绝对化,将历史进程中的曲折普遍化,最终导致了对社会现实的扭曲反映。

  工人阶级文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建设性视角。这类作品从不沉溺于单纯的批判与揭露,而是致力于展现普通劳动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生动过程。它们描绘的不仅是“是什么”,更是“应该是什么”和“如何实现”;它们关注的不仅是问题,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这种积极向上的文学取向,才是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文艺观的创作方法。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中强调:“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一部统一的、伟大的、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这一论断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学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主流而存在,更不能成为传播消极情绪、解构历史价值的工具。

  伤痕文学的消极影响及其对青少年认知的扭曲

  随着时代发展,这类过度强调历史伤痛的文学作品逐渐显现出其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历史视野尚不成熟,容易受到片面叙事的影响。当这类文学作品成为他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渠道时,往往会导致认知偏差和价值混乱。

  最突出的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滋生。片面强调苦难的叙事方式,无形中消解了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将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简化为一连串悲剧事件的堆砌。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蒲鲁东时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同样,历史叙事如果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背景,就会沦为抽象的情绪表达。青少年接触这类作品后,容易形成对历史的简单化、情绪化理解,丧失辩证思考的能力。

  其次是社会责任感的弱化。过度渲染个人苦难的文学作品往往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压抑而忽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这种叙事模式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受害者心态”,将一切不如意归咎于外部环境,缺乏自我反思和主动担当的意识。教员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这一标准在今天仍然适用,但片面强调个人苦难的文学叙事恰恰阻碍了这种结合。

  第三是奋斗精神的消解。这类文学作品常常塑造被动承受命运的形象,缺乏积极改造环境的主人公。长期接触这类作品的青少年,容易形成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丧失革命乐观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列宁在《怎么办?》中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同样,没有积极向上的文学熏陶,也难以形成奋发有为的青年一代。

  更为深层的影响是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侵蚀。这类作品多以个人命运为中心展开叙事,无形中强化了个人主义价值观。青少年在这种叙事长期浸染下,容易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将个人自由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的集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基本观点。

  从文学批判到网络左翼幼稚病:一种文化现象的嬗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上述文学现象以一种新的形式延续并发展,表现为网络空间中所谓的“网左幼稚病”。这种现象表面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实则缺乏真正的理论修养和实践基础,将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简化为情绪化的口号和肤浅的玩梗。

  网络左翼幼稚病的第一个表现是理论的空洞化。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尖锐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但如今的网络左翼讨论常常陷入抽象的理论空谈,脱离中国实际和群众生活。他们热衷于引用经典著作的只言片语,却不理解这些论述的具体历史背景和现实指向;他们善于发现社会问题,却提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讨论看似深刻,实则空洞;看似激进,实则无力。

  第二个表现是历史的娱乐化。严肃的革命历史被简化为一系列网络段子和表情包,复杂的阶级斗争被演绎为简单的正邪对立。列宁曾警告:“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网络左翼对历史的娱乐化处理,看似在传播革命传统,实则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和复杂性,使年轻人难以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规律。

  第三个表现是实践的缺失。教员在《实践论》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网络左翼讨论往往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缺乏“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慷慨陈词,却很少深入工厂农村,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他们可以批评一切,却很少参与建设性工作。

  第四是批判的泛化。真正的批判应当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指向具体问题和改进方向。但网络左翼幼稚病常常将批判泛化为一种姿态和标签,不加区分地否定一切现实成就和发展进步。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一方法论原则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

  重拾教员思想,投身星火燎原:告别空谈,投身实践

  在互联网喧嚣中,我们目睹了青年对公平理想的热情。然而,沉溺于线上口号、空谈革命、沉迷玩梗,恰恰是对教员思想的背离!这不过是新时代的“幼稚病”,是披着左翼外衣的右倾投机!仅仅在虚拟空间高喊“向左”,批判“走资”,却脱离实际斗争,忽视自身思想改造,这与我们痛斥的对象何异?这只会让中间派将我们视作可笑的“革命饭圈”,让潜在的同志在失望中疏离,甚至倒向伪善的右翼怀抱!

  网络绝非革命的终点,它至多是传播火种的起点。马克思早已警醒:“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将教员的伟大思想简化为屏幕上的符号互动、空洞的玩梗与口号,是对其革命灵魂的阉割,彻底消解了改造现实的磅礴力量!

  真正的左翼立场,必须根植于深刻的思想改造与实践熔炉。教员教导我们:“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同理,要掌握工人阶级的脉搏,理解社会的真实矛盾,就必须砸碎虚拟的枷锁!走出书斋,深入工厂的轰鸣、田间的辛劳、社区的脉动,与最广大的劳动者同呼吸、共命运!唯有在现实的土壤中扎根,才能获得超越网络二手信息的、滚烫而深刻的真知!

  当代青年肩负着将理想化为现实的使命。我们既要唾弃脱离实际、夸夸其谈的理论空转,也要警惕将复杂社会矛盾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列宁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要求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运用于中国具体而复杂的现实斗争环境,坚决反对任何教条化的僵死套用!

  因此,建设性的道路无比清晰:在利用网络点燃热情的同时,必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火热的现实斗争与实践中去!组织起来,走进机器轰鸣的车间,走进广袤的乡村田野,进行扎实的调查研究;投身于服务人民的社区志愿工作;发起切中时弊、切实可行的社会创新行动。让线上的每一粒思想的星火,都在线下的实践中汇聚成改造世界的熊熊业火!这才是教员殷切期望的——星火燎原的伟大事业!

  历史的经验昭示:推动社会前进的,永远是思想与实践淬炼而成的钢铁洪流。今天的青年若想让理想迸发出摧枯拉朽的力量,就必须在坚定理论信仰的同时,锻造出过硬的实践智慧与斗争本领。这绝非否定思想讨论的价值,而是要在坚实的思想根基上,跃入实践的大海,让真理在改造世界的壮阔历程中得到最有力的证明和检验!告别空谈,投身实践,重拾教员的思想武器,这才是革命者应有的战斗姿态!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