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把数据客观呈现上来,今年国庆日均出游人数从去年的1.093亿人次增加到今年的1.11亿人次,同比增长1.6%;但是人均日消费113.88只有元,同比下降13%。从数据来看,消费的人口是略微上升的,但是消费金额是略微下降的。这也是目前我国节假日消费市场的现象,景区依旧人山人海,但是商家却没有之前那么赚钱了。
其实从别的一些数据,也可以佐证这个观点。
首先是电影票房数据:今年国庆比去年多一天假期的情况下,票房下降了13%,看电影的人数下降了4%,算下来票价下降了9.3%(今年平均票价仅为36.64元)。
然后是高端烟酒:硬中华降价到50元一包,反而没人要了;飞天茅台单瓶价格从2999元跌至2599元,但还是卖不动。
但是一些平价的产品,现在却卖得很好。
首先是业绩暴涨的拼多多,10块钱左右的衣服随处可见。你如果愿意选选,几毛钱的衣服也可以淘到。
然后是消费下沉的文旅市场,今年国庆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演出活动显著增加(音乐节之类的),总场次同比增长34.1%,总票房同比上升86.6%。例如:安徽马鞍山的“葫芦果音乐节”、四川泸州的“银河左岸音乐节”。
以上的各种情况,都跟我之前看到的其他消费数据对应上了。
第一,消费降价。这个是最明显的,拼多多、小米这类平替产品的销量和股价突突上涨,豪车、奢侈品在华消费显著下跌,都影响到全球总公司利润了。
第二,三四线城市消费增速强于一二线。特别是北上深,最近的消费数据惨不忍睹。但是三四线城市和房价低的二线城市,最近的消费数据都涨幅迅猛。只能说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大家对未来预期太高,2016~2023年的高房价套牢了一代人。
第三,消费趋于理性。大家都愿意买增值的东西,而不是贬值的。我在上海逛街,感觉最明显的就是老铺的人非常多,但是LV、CUCCI这些店都没啥人了。客单价都差不多,消费目的也类似,但大家都愿意买能升值的东西了。还有房子也是,为啥上海豪宅一开盘就秒光,因为能升值;为啥老破小那么便宜还没人买,因为在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