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书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作者
(四)
又是三天的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黄昏的时候,来至灵丘山野的少年郭良,步行400里,到了古城大同。
一轮西坠的红日如大轮,焚如血,古城大同上面的天空一片广阔的粉红色,天空下面的古城安祥而静默。看到绚丽晚霞下的大同,郭良的精神为之一振,一下子抖擞了起来,抖落了一身的疲惫,加快了脚步,从古城的东门,进入了被称做“塞上明珠”的大同城,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读书生涯。
大同,一个浓缩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名城。历史上,北魏王朝曾在这里建都,历经7帝96年,为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佛教的中心。此后,大同先后为北魏京师、辽金陪都、元封西京,明立藩王,清颁重镇。其历史文化沉积之厚,在中国北方甚为少见。来到大同求学的郭良,既不学儒,也不学道,更不研究佛学。他所就读的大同三中是当时国民政府创办的新型中学,向学生教授的是数、理、化、哲、史、地、白话中文、外语等现代学科。学校里聚集了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向学生传授着科教兴国、科教救国的理念。当时学校的这种较为先进的理念很对郭良的心路,激发了他为国读书的热情。在三中,他像一棵久旱逢雨的庄稼一样,贪婪地吮吸着现代科学的雨露,养分,一直是学校里的尖子生。
郭良从一进校就因一身寒衣和优秀的学习成绩令人瞻目。由于郭良在高小时基本功打得扎实,进校后又珍惜时光,勤奋好学,各门功课全校都拿第一,因而深受教师和同学的爱戴。郭良由于抱定一颗科教兴国的雄心,他最爱学,学的最好的学科是数学。在数学上,他的感知似乎更加敏锐,更有这方面的天赋。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速算题:“鸡免三十六,一百条腿,多少鸡,多少免?”郭良似乎没怎么算,马上就答了上来,让出题的老师和正在开动脑筋的同学目瞪口呆。郭良各方面优秀的表现,也引起了校方的注意,为了帮助这个来穷乡僻壤的贫困中的高才生完成自己的学业,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决定对他的学费给予全免,让他享受全额助学金待遇。得到了资助的郭良,学习劲头倍增,不仅自己从此更加努力读书,还常常帮助其他学生学习功课。同时他还同几个学习成绩在前几名的同学相约,相互之间展开学习竞赛,争夺学校里的第一名。那时候,来至怀仁县的一个王姓同学与郭良的关系最要好,他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后来,每次考试,学校里头名状元的宝坐,他与郭良轮替着坐庄。二人也相约,将来一定要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学习最先进的科学,为中国华民族复兴出力。
郭良在大同三中读书期间,还初步接触了马列主义,当时在三中执教的教师中,体育老师王任山与他的关系不错。王任山毕业于北京大学体育系,是当时共产党在大同三中的秘密党员,党支部书记。他也灵丘县人,由于还有着一层老乡关系,对郭良这个三中的高才生格外关照。私下里常向他宣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讲毛泽东、朱德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井岗山的武装斗争,讲共产党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土地革命。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又向他讲延安,讲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于郭良来说,王任山就是另一个世界的窗口,那个世界是穷人的天堂,他多么希望那个世界的太阳照遍祖国大地,也希望那个世界的太阳照耀大同,照耀400里以外他的家乡灵丘,照耀生他养他的白洋村。作为大同三中的进步学生,在王任山的影响下,他开始极积地参加一些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特别是一些爱国活动,更是他要全力以赴投身的活动。
《同钟》是大同三中创办的一份先进月刊。它不仅仅是一份校刊,同时在社会上也广泛发行,在大同城很有影响。郭良经常在《同钟》上发表文章。借赞美屈原、文天祥、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激发同胞的爱国热情。特别是他发表的《还我东三省》,文笔犀利,字里行间那对日寇蹂躏东北同胞的深恶痛绝,对国土丧失于倭寇之手的痛,以及那种抵抗敌寇、光复国土的决心,在师生间,在社会上生产了强烈的共鸣。
1933年,抗日名将吉鸿昌, 率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与日寇展开浴血奋战, 连克察东四城, 并收复塞外重镇多伦,将日军驱出察境。信息传来,郭良等进步学生组织三中的学生代表,从大同出发,徒步到抗日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受到了吉鸿昌的亲自接见。后来吉鸿昌被害,郭良悲痛万分。这位抗日英雄临刑前写下的气壮山河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从此激励着他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1936年,晋绥军傅作义部在绥东“白灵庙”一带奋勇抗日,取得了胜果。在郭良等进步学生的倡议下,大同三中学生,走上街头,以游行示威的形式声援傅作义部。随后,他又一次会同三中部分学生,赶赴抗日前线,慰问抗日将士。
“为了抗日,我郭良马革裹尸也心甘情愿……”
那时候,郭良在许多场合常常这样表达自己爱国抗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