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缘——评《革命者》

2021-07-31
作者:叶毅 来源:激流网2021

  7月份上映的电影《革命者》,在笔者看来已不再是“红色电影”,而是一部“鲜血电影”。

  影片剧情围绕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展开。与其他大多数历史题材电影不同的是,《革命者》没有平铺直叙,没有把李大钊塑造成一个带满光环、高高在上的神像,丝毫遮掩暴力、血腥与残酷的历史现实,而是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前的最后38小时为主线,将1912年到1927年间的一些珍贵感人片段穿插其中,回归李大钊血肉,让领袖成为受苦受难的群众中的一个凡人,把压迫者的残忍与暴力完整地突显。

  笔者在观影的过程中发现,电影中《国际歌》的主旋律自始自终,时而直接,时而隐约地回响。在穿插的片段中,大多数都是李大钊与底层群众的故事。这些群众里有被外国人枪杀的卖报小童,有流离失所的乞丐,有忍受不了残酷的用工制度而奋起罢工的煤矿工人,有游行示威的学生。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被压迫者,有麻木的,也有清醒的;有敢于斗争的,也有懦弱胆怯的,这正是那黑暗时代的一个个缩影。但这些故事却围绕在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身边展开,这个知识分子是人群中最愤怒、最清醒、最勇敢、最敢于斗争的那个。他不麻木于所谓“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不觉得那些人与我无关,不认为果实会由上天怜悯,不害怕自己力量过于弱小:因为他站在受苦受难的人民中间,走在队伍的最前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说服群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电影没有美化压迫者,也没有神话革命者。故事中无时无刻不在呈现一种对立:受压迫者与压迫者的对立。冲突常常在愤怒的、手无寸铁的维权群众与麻木的、手持枪支的镇压警察之间爆发。而这些冲突,往往以流血落下短暂的帷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者也不是站在人群中振臂一呼,便能让赤旗环绕寰球。这也是为什么李大钊能称为“革命家”,不愧为“布尔什维克”: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前,不能有任何的幻想,在接受警察真枪实弹血的教训后,他还能反思道:“他们有枪,我们没有枪杆子......”这和一些所谓的“革命者”有了显著的不同:有的人在嘴上跑着名为“革命”的大火车,接触现实即走向另一面。而另一类首先融入到群众中去,认识到现实的冷酷,燃起心中不甘屈服的烈火,温暖群众,教育群众,最后才能唤起群众。李大钊正是后者,在电影中有个细节,群众总是称他“守常先生”:这不仅仅是尊敬,而且是信服与仰慕。

  影片讲述的是李大钊的故事,“革命者”这个影名是极为合适的。记得在电影中李大钊有一句这样的台词:“我站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缘......”结合背景,当时正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戛然失败之时。李大钊一定是怀着失望与迷茫被捕的,但他一定是持着乐观与坚定走向绞刑架的。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失败只是短暂的失败,当失败化作教训,就蕴含着胜利的曙光。但自己却夹在了光明与黑暗的边缘,先前探不到光明的温暖,只因身下沉于冰冷的黑暗,那就“用自己的死,唤醒更多的人”。不怕自己被绞杀,因为见到了更多走向革命道路的新青年,传播了更多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大火终会在黑暗中燃起,烧开寒夜的一角,迎接黎明的到来。

  不过,在影片末尾,李大钊阐述共产主义的涵义的台词不尽人意。“什么是共产主义?就是人民幸福,民族富强。”当然,众所周知的原因,影片也不得不被涂抹上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我们相信,在李大钊先生心中的共产主义是这样的:消灭剥削,消除压迫,人民自由全面地发展,全世界人民都能幸福。

  影片带我们认识了一位非凡的人物,但却是讲述平凡的故事。我们似乎感觉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是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他身为北大图书馆馆长,有着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兼领知识分子的光环,体体面面;另一方面,他灰头土脸,手持着红旗,带领群众勇敢斗争,甚至会流血受伤。在日常生活中,丹心素裹,把一腔理想用以对待冷漠枯燥的生活;而在直接的斗争中,迸发烈焰,高擎红旗涛头立。所以他的人物形象一点也不矛盾: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暴力斗争,都服务于伟大的事业,只是该平静之时,不会莽撞;该奔放之时,不会怯懦。这恰恰是李大钊非凡的地方,也是我们每一位有志青年该反思自己的地方。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