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毛泽东时代认识的几个误区
今日看到了《毛泽东时代为什么只能实行国营经济》(今日头条:首发2023-12-17 19:43·历史云雾)一文。
文章中谈到:“毛主席时代的国营经济常被海内外各界人士诟病为是低效率、磨洋工的代表,与市场经济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甚至在民间也有大量非议声音的出现。作为当时的国家领袖,毛主席无疑对当时的经济政策起到主导作用,计划经济的提出,更是得到了毛主席的鼎力支持,并付诸实施。”
对此,我想说的是,对毛泽东时代的认识是存在着几个误区的:
1,毛泽东时代的经济体制,包括苏联的经济体制,性质上是过渡经济体制,而非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于这点,不仅国内理论界存在着误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存在着误区,就是连西方国家的学者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由于社会主义的革命首先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因此,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阶级在取得国家政权之后,不能直接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因此,在暴力革命胜利之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一个工业化的过程,以形成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为了适应这一过渡时期需要,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国有国营体制,这种体制一方面消灭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另一方面又保留了产权制度,是一种半社会主义半资本主义主义的过渡经济的模式,它既不是规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也不是规范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但却适合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这个过渡时期的需要。因此,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模式,苏联的经济模式,都只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因此,把这种过渡经济模式当作社会主义模式,是完全错误的,把这种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生产模式来批判更是一种无知,而把这种暂时的、具有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无知。科学社会主义的计划是建立在按劳分配规律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而苏联模式只是实现了公有制而没有实现按劳分配。因此,这里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与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完全是另一回事。
2,在毛泽东时代,由于是在我国原始农业生产力基础上开始发展的,在人口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国家需要实现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由一个农业大国到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实现国防体系完善等重大目标。因此,这一过程注定是一个艰苦奋斗过程。苦是免不了的,但说穷是则又是一种无知。在整个国家创业时期,为了有一个完整的国防体系,为了工业化的实现,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在大家创造的新价值中,必然需要加大满足公共需要的价值量,这就使得用于个人消费的价值量相对减少。因此,这时的人们并不是穷,而是把大部分的劳动成果转化为了公共产品。举个例子,为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建立全面的排灌系统,以及进行农田改造等基础工程,我国农村基础工程完成的土方量有3600多亿立方,即使按30元的价格来计量这些工程的价值,也相当于10万多亿人民币的产品价值。很显然,许多人忽略了人民公社时期所创造的这些利于长远发展的公共产品所具有的价值;再如,从1956年到1983年我国人口净增加4个亿,但许多人只看到老百姓吃得不好,穿得不满意,许多人却没有考虑多出的4亿人所要消耗粮食和其它物资是一个怎样的数字。
3,毛泽东时代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第一是使我国农业从电力化、水利化到土、肥、种、管、保、工的现代化,并开始了机械化和工业化进程;不仅使我国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不仅形成了完整的国防体系,而且使我国形成了4、5亿劳动力储备,形成了大众化的文化教育体系,大大提高了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为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由于毛泽东时代处于商品短缺时代,实行计划生产和消费,在满足工业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需要两个方面进行平衡,事实上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安排。与此后的所谓市场经济相比,投入产出水平更高一些。因此,说毛泽东时代效率低,既缺乏事实依据,也不合乎逻辑。
4,毛泽东时代是一个以人民群众需要为中心的时代,这种经济体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也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种的经济体制。它的增长方式不是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特征,而是以人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特征。那时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可以养活一个七、八口之家,足以说明这种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势。
5,在我国农村,采用的是人民公社体制。这是一种以生产队这样的按劳分配实体的运行和发展为基础,以公社围绕社员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为中心的服务体制相结合,可以全面发展农、副、工的高效经济体制。在生产队由于采用的是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在区分了男女老少的劳动力特点之后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投入差别进行分配,因而收入差别相对较小。这是其一;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工分制形式的按劳分配规律本身具有形式与内容从适应状态转变为不适应状态,再到新的适应状态的规律性的变化过程。因此,在工分制具体形式更替过程中会出现暂时的劳动状态不适应生产要求的状态,这与价值规律表现为价格有时背离价值的规律是一样的。因为不懂按劳分配规律的作用过程及其表现,有些人便把社员收入小当做平均主义,把暂时的不适合的劳动状态叫做“磨洋工”,这表明许多人对人民公社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性质和特征是缺乏明确的认识,对按劳分配规律更是一无所知。
6,能力不足,境界局限,也会导致一些人不能正确看待毛泽东时代。譬如有人说人民公社吃不饱,但却不讲二十多年多出4亿人的基本事实;有人强调人民公社穷,却没有人去算人民公社建设的基础工程有多少价值的,没有想到夫妇两个劳动力可以抚养三、四、五个孩子,没有想到人民公社孩子上学、就近看病,社员没有压力的事实。而更有人则完全不顾在毛泽东时代面临美苏两个大国的封锁,国家必须备战备荒的事实。而还有些人则完全不从毛泽东时代是从一个洋火、洋钉、洋布等基本生活用品都缺乏,还靠手工纺纱、织布生活的时代转变到一个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的基本事实出发。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还是一个从战争环境走向和平环境的发展过程。这些过程的重合,多重过程的复合,使我国只能一步一步地、有计划地在完成国家这些重大转变的同时,使人民群众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和提升。从1949年的5亿多人到1983年的10亿多人,这一基本事实表明,毛泽东时代的发展是劳动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最好的时代;完整的国防体系建立和工业化的成功实现,这是我国由弱变强最关键的转折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体制,在工商业为产权私有制与劳权公有制之间的中间模式一一公有制产权模式,这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与我国实现工业化的过渡时期是相适应的模式,而且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农业采用的是劳权公有制模式,这种模式直接就是社会主义模式。我国农业从以人力与畜力基础上原始种植状态开始向电力化、水利化、科学化、机械化及工业化转变的同时,从1956年从养活6亿多人发展到1983年养活10亿多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使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快速的提高。因此,总体而言,毛泽东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从而为我国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因为这种经济体制与西方的经济体制不一样而去否定它,那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对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以满足劳动者利益要求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你却用产权的眼光去审视,如果不是无知,那就是居心不良了!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