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劳动者作为企业主人的实质内容是什么?
公众号交流时,【聊城布衣也来说说】说:“生产资源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二者结合才能形成社会生产活动。而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产资源通常情况下属于稀缺资源,而劳动力资源往往处于弱势群体。这些资源要素都是受市场经济的支配。在整个经济社会中,根本不存在资本所有者的消失,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资产所有者也是国家,工人只能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在生产活动中始终是从属者的存在,说是企业的主人,其实没有更多的实质内容,一切决定权掌控在国家,连厂子的权力也是很小的,况且是个普通的工人。
作为生产成果的分配,如果是公有制企业,只是分配更加均衡差别小,甚至全国的工资都由国家定,确实差别小。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也是很大,而且是处在固化状态。
说到劳动成果分配如何才能更加公平合理,一是要靠社会经济发展,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起来,社会平均工资也会水涨船高。二是国家法律规范调节,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三是要靠国家的二次分配。国家税收财政收入多了,就会有更多的财富用于二次分配。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北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实行国家的高福利政策,甚至到达了养懒汉的状态。目前我们的国家重视民生,但也有考虑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科学关系,特别是在国际环境的剧变当中,这种平衡关系更加重要。”
【聊城布衣也来说说】这个观点是以当前建立产权制度的公有制企业而言,大体上是这样的。而我们讨论的劳动者当家做主的企业,则是另一种企业,即建立劳权制度的公有制企业。
1,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要能够真正地当家做主,就要建立劳动阶级法权。就要在法律上确立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地位。而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权利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劳动阶级法权,也就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也就是说,只有建立了真正的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劳动者才可能成为事实上的主人,享有企业的生产成果和参与企业管理。
2,在过去的国营企业中,管理上有党政工团四套班子进行管理。其中党委是核心,是权力中心。企业有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但是,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却并没有独立的组织机构,而是工会承担了职代会的办事职能。而工会组织仍然只是党委领导下企业管理生活事务的办事机构。这种组织体制上的畸形,导致了职工当家做主的权利要求难以真正体现。
3,事实上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是两种性质的组织:
在产权企业中,工会的作用并不是像大家通常理解的是代表工人利益的组织,而实质上是调节劳资关系的一个组织。在企业建立产权制度的条件下,企业按照资产者的利益要求运行和发展,很容易忽略劳动者正常的利益要求。如果不能随时纠正这种侵害员工利益的企业行为,那产权企业会因为忽略职工利益而走向灭亡。这是因为任何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决不是靠老板或股东的积极性和能力就能搞好的,只有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劳动状态和经营状态。这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只有阴阳调和才能健康生存和发展,偏阴或偏就会生病,而阴阳离散则会走向灭亡。体现员工正当的利益要求,并不是损害公司盈利能力的行为,而是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排斥工人罢工和工会组织的存在。
公有制企业本应该是以劳动者为主体、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而体现劳动所有权的职工管理体制,就是员工大会或员工代表大会。劳权公有制企业应该建立的是员工大会、员工代表大会领导下的员工管理委员会、总经理或厂长负责制。因此,作为公有制企业的厂长或经理,应该是由员工大会、员工代表大会选举出的员工管理委员会决定的主要管理人员。劳权公有制企业直接由员工大会进行管理,无须建立工会这种起调节作用的组织。
4,在我国国营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事实上是用党委会的领导取代了职工大会、职代会的领导职能。这是国企职代会体制难以表达和满足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基本原因所在。
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和实体。其运行和发展遵循经济规律。党组织是一个政治组织,在体现党对企业的领导,是不宜直接由党委会来代行职代会的领导职能的。
原来国企的管理架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真正把企业管理的权力归于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其中工会则又是一个不需要的组织。理论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企业,直接由劳动者当家做主,采用职工大会或职代会体制进行管理。而且在公有制条件下已经消灭了单纯的资产所有者,所有人都成为劳动所有者。因此,新兴的公有制企业需要调节的已经不是劳资关系,而是劳动者个人与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关系。
因此,适合公有制企业调节三者利益要求的不再是工会组织,而应该是制度管理委员会——即由企业员工代表、管理者及国资代表或公资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采用制度制订、执行、修改和更替为管理内容的调节形式。
公有制企业利益调节体制,与党组织对公有制企业的领导职能相近。但制度管理委员会也不宜直接采用党组织形式。因为制度管理需要制度管理委员会成员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党委成员如果缺乏代表性,也就难以履行制度管理的职责。
5,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先后进行了厂长负责制和承包制的改革。厂长和经理的权利大了起来,特别是承包制,“吃喝嫖赌全包销”,公有制企业出现严重亏损和经营混乱的状况。而进一步的产权改革,特别是劳动合同制的推行和股份制的推行,进一步把国企转变类似私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国企工人也成为了雇佣劳动者。当然也更谈不上劳动者的当家做主了。
6,从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真正形成劳动者当家做主制度的就是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模式。生产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大会。生产队管理上由社员大会选出队委委员和队长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重大事务也必须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这种体制真正体现了“谁劳动谁管理”的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生产队建立了工分分配形式的按劳分配制度,社员的个人收入直接与生产队的生产成果相联系。按劳分配制度的形成,为社员真正当家做主形成了充足的动力。生产队搞得好,社员干一年的收入较好,社员会肯定和支持队干部的管理行为;相反,如果生产队搞得不好,同样干一年,收入不及预期,社员就会否定队干部的管理行为,甚至对队里主要干部的职务进行调整,通过管理人员的改变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因此,生产队是公有制实践中唯一有完整经营机制的公有制模式。这种机制以劳动收入的波动为特点,由劳动收入波动引起社员调节生产队管理状况,适应生产要求;然后新的劳动收入再一次地作用于社员,从而引起新的调节行为,从而使生产队的整体发展能够满足社员的利益要求。
7,在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他有权选择主要管理人员,决定本企业的重大事务;而作为一个劳动者,每个员工都需要服务厂长、经理的统一指挥,以满足产品形成或服务的具体要求。因此,建立劳权企业制度的企业员工,他既有作为生产主体管理企业的职责和权利;又有作为劳动提供者服从企业生产经营安排的义务。前者是由企业性质决定的劳动者主体权利的体现,后者则是现代社会生产分工与协作的技术性要求。
8,劳动者当家做主,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职工大会、职代会,职工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按劳分配制度为基础。这是因为只有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的企业,员工收入直接与企业生产成果相关系。只有当员工收入与企业发展状况利害相关时,员工才有当家做主的动力。如果员工收入与企业生产状况变化无关痛痒,劳动者是不会有参与企业管理的责任性的。除此以外,劳动者当家做主也是需要有相应的管理能力的。缺乏基本的现代管理知识劳动者,同样也难以真正地当家做主。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